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葫蘆園自然村
- 耕地總面積:1390畝
- 其他面積:3008.90畝
- 屬於:半山區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90畝,全部為旱地,人均占有耕地1.10畝,主要種植辣椒、烤菸、黃白蘿蔔等農作物,其他面積畝3008.90。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已實現能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289戶通自來水,有65戶飲用井水,(分另占農戶總數的81.64%、18.36%);有354戶通電,有29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2.2%和82.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8戶(分別占總數的84.75%和58.75%)。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45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61畝,有效灌溉率為61.9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8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4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12.00萬元,畜牧業收入13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06頭,肉牛0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5.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17.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7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70.0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8人 ,在省內務工50人,到省外務工2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11.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黃白蘿蔔、辣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2戶,共鄉村人口1272人,其中男性664人,女性608人。其中農業人口1245人,勞動力849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8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6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北淜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雲南驛鎮一中。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06人,中學生3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1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72.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53人,黨員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15人。 團員5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北淜村由於地理位置高亢,全村海拔約1950米,水是制約北淜村發展的主要因素,全村的生產生活用水一直是靠大中型水庫經過四級抽水站兩級倒洪渠來解決,水電費過高,民眾難以承受,如遇天干年景,全村的人畜飲水問題都成了問題,返貪率極高2.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庫塘水窖較少,溝路配套不夠,難以滿足生產生活用水,村內無自然水源,各項產業由於受缺水的制約一直發展緩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北淜村民委員會是全縣五十五個貧困村之一,由於地理置的限制和嚴重缺水的影響,全村 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一直緩慢,多年來,在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反覆研究,並結合村情,制定了以下發展思路: 一、穩定糧煙生產,發展特色產業。北淜村的土壤屬於紅壤土,適合於植辣椒和黃、白蘿蔔,並在種植和加工方面有一定的科技經驗,再加之種植歷史悠久。多年來,該項產業已作為北淜村的傳統經濟產業。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大做強北淜村的特色產業,為北淜村今後的經濟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