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產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西北方向,距辦事處5公里。東靠濟青鐵路、流亭國際機場,西鄰膠州灣畔、馬戈莊鹽場,南與王家女姑村接壤,北與西果園村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葦產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西北
- 土地總面積:2968畝
- 建設用地:510畝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村情村貌,自然資源,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據《趙氏祖譜》記載:明永樂年間(約公無1403年),始祖“舜”由雲南遷居山東之膠邑。後百餘載,王世祖“洪復”攜兄弟子孫自膠邑的艾山遷即墨南鄉,因此處葦產叢生,故名葦產村,沿用至今。
葦山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權。新中國成立前後隸屬即墨縣城陽鎮;1951年4月隸屬青島市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6年7月隸屬青島市嶗山效區流亭鄉;1958年9月隸屬嶗山效區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隸屬嶗山縣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隸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11月隸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6月隸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至今隸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
地理位置
葦產村地處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南北最大距離1.2公里,東西最大距離1.4公里。域地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北距城陽火車站1.5公里,東距308國道2公里,青島流亭機場近在咫尺。村西又元路貫通南北,與濟青高速公路相連直達青島、濟南。村東趙園路、村中三園路等主要交通幹線環境葦產村。便利的交通網路、,優越的地理環境是商家投資的一方熱土。
村情村貌
1949年全村土地總面積2968畝,其中建設用地510畝,
農用地1950畝,未利用地508畝。2002年建設用地
1420畝,農用地530畝,剩餘溝南北岸220畝,域地
土壤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
穀類及蔬菜等農作物。其中葦產的城陽青大白菜,大金鉤韭菜、茼蒿、菠菜等因菜質良好暢銷島城內外。
2002年,全村共有1385戶,總人口3776人,自然增長率為2‰。全村姓氏有趙氏、牛氏、劉氏等100餘個,皆為漢族,其中趙氏最多、1100戶,占全村的80%。
自然資源
葦產村歷代以農為業。建國初期,以糧為主,兼植少量蔬菜,由於生產條件差,經濟收入不高,年人均收入僅16元。1956年始走合作化道路,在政府領導下,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廣集肥,深翻土,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糧菜產量逐年增長。到1978年,糧選單產分別達到500公斤和3000公斤,分別比建國初期增長50%和6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葦產村被青島市確定為蔬菜專業隊,種植蔬菜面積不斷擴大,達到 1975畝。1984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進一步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設施。科技投入不斷增大,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蔬菜種植比率逐步擴大,到1998年全村種植蔬菜面積,占農用地的98%。種植技術由原先露天種植轉為大棚,小拱棚種植,並向高效、無公害種植髮展;蔬菜優良品種繁多,城陽青大白菜、金鉤韭菜、葉三黃瓜,72—六九西紅柿等多達20餘種,蔬選單產高達5000公斤。
2002年全村農業總收入達916萬元。
經濟發展
工業是興村之路。60年代,為壯大集體經濟,葦產村走工企發展道路。1964年,成立了第一個村辦企業—葦產建築隊,年經濟收入35萬元。後又先後辦起了窯廠、制帶廠、麵粉加工廠等三個企業。到1987年企業收入達66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村兩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加大對企業的投入,先後又辦起了刺繡廠、兔毛加工廠、農機加油站等廠,使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工業走招商引資之路。村兩委圍繞這一戰略,進行了大量紮實而有效的工作,為招商引資提供儘可能優越條件,正是如此,1991年第一個外資企業——韓國青島托普頓二分廠落戶葦產村,年產值達1000萬元,上交稅金139萬元,1995年繼托普頓二分廠後,第二個外資企業——青島馬士基冷凍貨櫃有限公司“駐紮”葦產村。該公司占地440畝,建築面積79920平方米,從業人員達1100人。年產值2.5億美元,上交利稅4175萬美元。青島馬士基冷凍貨櫃有限公司當時屬青島地區外資第一大企業。該公司落戶後,不僅為葦產村帶來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成為葦產村招商引資的宣傳材料,為葦產村今後招商引資帶來了良好的影響和聲譽。
集體經濟的壯大,帶動了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1991年全村第一個個體私營企業—青島波尼亞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到2002年全村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86家,年產值達7000萬元,上交利稅310萬元,其中波尼亞食品公司產值達5000萬元,上交利稅156萬元。其波尼亞火腿創青島、山東名牌產品,暢銷台灣、香港等國內各地,享譽全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葦產村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日用百貨、餐飲服務,民用維修等孕育而生。進入90年代,以個體商業、市場貿易、餐飲服務為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使第三產業日趨繁榮和完善。
1993年村委將村中心街開劈成商業農貿一條街;1995年在雙園路東側建起了38處商業網點樓;2003年春,於村南部西側開劈了面積為6666平方米的農貿小市場。良好的地域條件形成了良好的人流、物流局面,產生了良好的集聚效應。到2002年全村經營餐飲服務業的有7家,理髮美容7家,從事百貨、針織、水產等工商戶166家。從業人員達560人,年實現經濟總收入360萬元。
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23955萬元,集體可支財力1973萬元,人均5300元。1996年葦產村被城陽區命名為經濟強村;1997年被城陽區評為招商引資先進村;2002年授予經濟特級強村。
葦產村十分重視公益事業和村莊建設。1961年全村通電。1984年農村電網形成。2002年域地分別有低、高壓線路150公里和22公里,2002年有配電室9個,變壓器9台,總用電2400萬度,電線桿200根,10000米電路,供電充足,用電充分。為便利廣大民眾飲水,1978年投資10萬元打機井,建水塔,引水到街、入戶,結束了村民歷史上挑水吃的局面。1990年投資65萬元,改水飲用鎮自來水公司標準自來水。2000年投資40萬元,對原國小進行改造,改平房為樓房,並配備了電教設備,開闊了運動場地。同時對校院進行綠化和美化,使育人環境煥然一新。2000年該校被城陽區命名為規範化國小;1999年投資20餘萬元對幼稚園進行搬遷和重建,並增置了內設和戶外活動器材,使其辦園水平達到青島市一類幼稚園標準。1997年建文化大院,2001年建村委辦公綜合大樓。公共設施的建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為村莊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6年村委對村莊建設進行了統一規劃,使民宅成排,街道通達。80年代末,在村委統一規劃按排下,村民開始向樓房發展。到1994年村民個體共建民宅樓15處,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99年村委統一規劃,於雙元路東側由村民建商品網點樓38座,總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1999年根據“村莊詳化”和農村城市化的要求,村委將村西3萬平方米的面積劃為居民新區。到2003年總投資2000萬元,拆除各類建築物1000平方米,建居民樓9座,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有282戶村民喬遷新居。
在文明村莊建設中,葦產村以治理“髒亂差”為突破口,以治理街道為視窗,以綠化、美化、亮化為亮點,對村莊建設進行綜合治理。1995年投資390萬元,對村中心街進行了拓寬、改造、鋪瀝清路面共長7800米,78000平方米,按路燈50盞,繼中心街治理之後到1998年總投資400萬元,先後拓寬、改造、開通南北大街、東西大街11條,鋪瀝清路面總長7.8公里,總面積78000平方米,路西側砌邊溝15600米,植樹栽花7200株,安裝路燈50盞,2001年對村委前廣場實施花園式綠化總面積600平方米。植樹栽花,花草結合,喬灌交錯,路道點綴成為葦產村的一處亮點。2002年全村有綠地32塊,8000平方米,林帶20條,計6000平方米,使村莊形成了街道縱橫,樓房林立,綠化鬱郁的新格局。
經濟的發展,村莊的變化,使村民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2002年人均收入達5200元。全村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風扇等家電各戶擁有率為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0%,擁有麵包車20輛,轎車30輛,機車1300輛;安裝電話1100部,手機2000部。衣食住行向更富有型小康社會快速發展。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60年代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2000年開始對年滿60歲的老人發放生活補貼,每人300元,後調整到每人每年補貼600元,且老人節、春節每人發給價值200元禮品。1991—2001年為獨生子女支付備用金30萬元。2003年為18—54歲的女性村民,18—59周歲的男性村民辦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每人每年補助268元,出資360萬元為女55周歲以上,男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投保,每人每月領取87元,保障村民老年後的基本生活問題。
葦產村“兩委”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出豐碩之果。1999年被城陽區評為文明村莊,2000年被青島市評為 文明村莊。自2000年至今連續被城陽區評為紅旗黨支部。2002年被青島市評為五個好先進黨總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