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河碧珍茶

董河碧珍茶

董河碧珍茶,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河碧珍茶
  • 產地名稱: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
  • 品質特點:外在感官品質:外形條索緊細,白毫顯露,均勻一致;葉底完整綠亮,顯芽均勻;湯色嫩綠明亮,持久清香,爽口回甘,滋味綿長
  • 登記年份:2020年
產品介紹,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品質特性特徵,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介紹

董河碧珍茶屬直條形綠茶,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為原料,以特殊工藝加工製成。外形條索緊細,白毫顯露,均勻一致;葉底完整綠亮,顯芽均勻;湯色嫩綠明亮,持久清香,爽口回甘,滋味綿長。

自然生態環境

(1)地形地貌情況 董河碧珍茶生產地域地形地貌為山地、丘陵崗地、河谷衝擊平地兼而有之,東北部山地占產地總面積的38.5%,中部丘陵崗地占產地總面積的41.2%,西南部區河谷衝擊平地占產地總面積的20.3%。董河碧珍茶種植區域在海拔600米以下,產地分布在大別山余脈蔣家山南坡的青獅山周圍,區域內山亘連綿,雲霧繚繞,溪流縱橫交錯,茶園錯落其間,三面環水,西南瀕臨長江和策湖,南北兩端有天然水庫、黃梅坳水庫,產地遠離城鎮、村民生活區、工業區及交通要道,隔離條件好,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無污染。 (2)土壤情況 董河碧珍茶生產地域土壤質地較好,砂粘合理,酸鹼度適中。區域內黃棕壤土質占耕地面積的93.2%, pH值在5.5-6.5之間的土壤占耕地面積的98.5%,無過酸過鹼土壤。耕地土層深厚肥沃,保墒性、通氣和排水性良好,有機質含量較為豐富,有機質含量22.8g/kg以上的地塊(全縣平均水平21.0g/kg)占產區面積的85%,土壤中鹼解氮大於 95 mg/kg、速效磷大於 10.6 mg/kg、速效鉀大於 62 mg/kg,土壤中礦物營養元素豐富,特別是錳含量達30mg/kg以上(全縣平均水平≤20mg/kg),鋅含量1.1mg/kg以上(全縣平均水平≤0.5mg/kg)。 (3)水文情況 董河碧珍茶產區內共有一條河流,兩座水庫,即董河、天然水庫、黃梅坳水庫,董河在地域內總長8.2千米,總流域面積95公頃,常年平均徑流量8600M3,豐水年達10400M3,天然水庫、黃梅坳水庫庫容分別為9500M3、7800M3,產區毗鄰長江,有浠水第一大淡水湖-策湖月牙型環抱,茶園三面環水,有豐富的水資源,加上多年興建的塘堰、排灌系統、茶園滴灌系統,地域內茶園灌溉水基本能得到保證。 (4)氣候情況 董河碧珍茶產地氣候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比較豐富,光、熱、水基本同期。產區年均氣溫17.6℃,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900-2000小時之間,無霜期258天以上,高於、等於15℃初日至高於、等於20℃終日80%保證率的日數140-146天,高於、等於10℃積溫5100-5390℃,產區山峰層巒疊嶂,受東南季風影響和策湖、長江以及茶園南北兩端水庫的龐大的水體效應,產區冬季氣溫高於縣域其他地方茶園。該區雨量充沛,雲繞霧障,雲霧、山崗形成了茶園的漫射光,營造出了獨特的小氣候,使董河碧珍茶具獨特的風味品質,加之水體對氣溫的調節效應,冬季晝夜溫差小,茶葉可免遭凍害,均衡生長,充分積累營養,形成脆嫩品質。

地域範圍

董河碧珍茶產於湖北省浠水縣散花鎮,生產地域範圍為散花鎮所轄的董河村、天然寺村、天然寺林場、新廟村、沙洋湖村、月畈村、先豐村等七個行政村(場)。產區地理坐標:北緯30º16′30〞-30º19′05〞,東經115º13′25〞-115º15′46〞。東、東北與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接壤,北、西北與蘭溪鎮毗連,南鄰浠水境內最大淡水湖-策湖,西與長江相望。範圍內東西橫距12公里,南北縱距10公里,國土面積40.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總資源面積560公頃,常用耕地面積530公頃,範圍內茶葉種植面積200公頃,年產董河碧珍茶150噸。

品質特性特徵

(1)感官特徵 董河碧珍茶屬直條形綠茶,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為原料,以特殊工藝加工製成。外形條索緊細,白毫顯露,均勻一致;葉底完整綠亮,顯芽均勻;湯色嫩綠明亮,持久清香,爽口回甘,滋味綿長。 (2)內在品質 董河碧珍茶內在品質特徵突出,水浸出物≥40%,茶多酚≥16%,游離胺基酸≥2.8%。 (3)質量安全要求 董河碧珍茶產地環境要符合NY/T391-2013《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條件》的要求,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執行NY/T288-2012《綠色食品 茶葉》標準;生產過程中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劇毒農藥,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NT/T394-2013)和《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393-2013)。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產品經農藥殘留檢測合格後方可上市。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 董河碧珍茶產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下的南向坡地,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土壤呈微酸性最為適宜,水源方便、充足,地下水位在1 米以下。要保證旱能抗,澇能排。選擇地勢比較平緩,環境開闊通風,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塊,以潮濕、肥沃的黃壤土為宜,土壤有機質含量要求在22g/kg以上;對滲漏較重,持水率差的粘質土須進行改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氣、透水能力。 (2)品種選擇 董河碧珍茶應選擇適合本地生態環境、抗寒耐旱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以鄂茶系、本地極早發種為主,選定的良種經無性繁殖擴大種苗規模;建設茶園所用品種應符合DB42/111-2002茶樹無性系良種苗木的要求。 (3)生產過程控制:為了保證董河碧珍茶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環節: ①、整地種植 採用雙行雙株條植的種植模式,即大行寬1.5米,小行寬0.3米,叢(窩)距0.4米,每叢(窩)2株,(茶苗中間間隔4厘米),畝用茶苗3500~4000株。 建園時依照規劃劃線,在小行線內抽槽,要求槽寬0.6米,槽深0.5米。抽槽時將表土與底土分開放在槽的兩邊,便於回填時表土填底。在茶苗定植前3個月施底肥,每畝施入餅肥20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或農家肥500公斤、餅肥2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分層施肥,分層回填掩埋肥料。春栽在秋天準備,讓土壤“凍垡”,秋栽在夏季準備,讓土壤“烤伏”。回填時表土填底,回填完後槽面形成龔廂,龔高5-8厘米,同時修暢茶園的溝渠,做到小雨能蓄,大雨能排。 穴盤茶苗的最適宜移栽時間是3月底至4月中旬,次適宜移栽時間是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栽植時,以抽槽回填後的龔廂中心線為基線,在其兩邊15厘米處用鋤頭掏兩條小定植溝(雙行定植),小溝深5厘米,寬以1鋤頭寬為宜,儘量做到即時開溝即時栽苗,每窩兩棵茶苗,定植時每窩茶苗的苗與苗之間應保持4厘米的距離,防止互相緊靠在一起影響其生長,每窩茶苗之間的距離為40厘米,栽在兩條定植溝的茶苗要互呈三角形錯開,這樣有利於茶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充分利用空間,早日形成豐產茶園。 ②、幼齡茶園管理 幼齡茶園是指樹齡在四齡以前的新建茶園,管理的重點是抗旱保苗、間苗補苗、合理施肥、定型修剪、病蟲防治。 2.1 抗旱防凍保苗 茶苗移栽後,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周內無雨,要及時澆水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兩旁各30cm蓋草10cm厚,上壓碎土,既保水分又防凍,還可防止雜草生長。 2.2 補苗 新建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2年內將缺苗補齊,最好採用同齡茶苗補苗,補植後要澆透水。 2.3 淺耕除草、施肥 茶苗移栽後在4月底前,進行第一次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雜草;6月底至8月上旬乾旱前,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淺耕除草,淺耕後淋施有機水肥。 2.4 定型修剪 2.4.1 第一次定型修剪 當移栽茶苗高達30cm以上,莖粗3mm以上時,在離地面15-20cm處留1-2個較強分枝,剪去頂端新梢。凡不符合第一次定型修剪標準的茶苗不剪,留待次年,高度粗度達標準後再剪。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剪口要平滑,剪後留柄宜短。 2.4.2 第二次定型修剪 一般在上次修剪後一年進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後茶樹高度為30-40cm。修剪時注意剪去內側芽,保留外側芽,以促使茶樹向外分枝伸展,同時剪去根頸處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 2.4.3 第三次定型修剪 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後進行,若茶苗生長勢旺盛也可提前。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離地面40-55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並用整枝剪將根頸和樹蓬內的下垂枝、弱枝剪去,促進骨幹枝正常生長。 2.5 茶園鋪草 茶園鋪草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蓄水抗旱、保暖防凍、消滅某些頑固性雜草的目的。在鋪草之前,茶園先進行一次除草、耕作、施肥、灌溉等作業,再用草覆蓋效果會更好。鋪草方法為行間全面滿鋪,每畝用乾草1噸以上,稻草、麥桿、豆秸、油菜桿、留種綠肥的莖桿及麥殼、豆殼、菜籽殼等更是良好的覆蓋材料,泥炭、落葉、樹皮、木屑等也可利用。 ③、生產茶園管理 3.1 茶園施肥 3.1.1施肥原則:重施基肥,分期追肥,一基三追/年。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並與無機肥配合施用;追肥以速效性的氮肥為主,禁止使用硝態氮肥以及帶有氯元素的無機肥料,農家肥要先腐熟並達到無公害化要求後方可使用。 3.1.2 施用時間: 基肥的施用時期: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期間施下。 追肥的施用時期:催芽肥一般在投采前15-20天左右施下為宜。春茶結束之後,依據土壤墒情、氣溫狀況及市場行情,必要時進行第二次追肥;夏茶結束後依據土壤墒情、降雨狀況,在氣溫開始回落時進行第三次追肥,以提高秋茶產量。 3.1.3 施肥量: 基肥及其施用:幼齡茶園,畝施餅肥2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硫酸鉀15公斤;生產茶園,畝施餅肥20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硫酸鉀20公斤。 追肥及其施用:成齡茶園,每生產100斤乾毛茶時,要歸還給茶園土壤10-15斤純氮,茶園全年3次追肥用肥比例:第1次追肥:第2次追肥:第3次追肥為40%:20%:30%。 3.1.4 施肥方法 基肥:開溝埋施,成齡茶園通常在茶叢邊緣垂直向下位置開溝施肥,也可隔行開溝,每年更換位置,一左一右,溝深20~30厘米;幼齡茶園按苗穴施,施肥穴距根頸:1-2年生茶樹為5~10厘米,3-4年生茶樹為10~15厘米,深度15~25厘米。 追肥:地面撒施或葉面噴施。 3.2 茶園耕鋤 茶園經過耕鋤能及時將雜草翻埋於土壤中,避免雜草與茶樹爭水肥,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質。 3.2.1淺耕:一年3-5次,其中必不可少的有3次。第一次淺耕在春茶開採前(2月中旬)進行,深度10-15厘米;第二次淺耕在春茶結束後(5月中旬)進行,深度10厘米;第三次淺耕在夏茶結束後(7月上旬至8月上旬)進行,深度7-8厘米。淺耕可與追肥結合進行。 3.2.2 深耕:在茶季基本結束時進行深耕。深耕要求達20厘米以上,成齡生產茶園的深耕與施基肥結合進行,基肥溝深、寬各30厘米左右。 3.3 茶樹修剪 3.3.1 輕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的3月進行,在茶樹離地15-20厘米處剪去以上部分,第二、第三次修剪均在上一次的基礎上提高15-20厘米,經過3次修剪後,茶蓬高度可達45-60厘米,以後通過輕修剪和重修剪控制茶蓬高度,培養茶蓬冠幅,成年茶園的茶蓬一般高70厘米、寬80-90厘米左右。輕修剪時間在夏茶停采後的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進行以及秋茶結束後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修剪方法是每次修剪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6cm,秋茶後的輕修剪宜輕不宜重,否則會推遲春茶開採期,造成春茶減產。 3.3.2 深修剪 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結束後進行,每隔3-5年進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樹冠上部10-15cm以上的細弱枝條,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為了減少當年經濟損失,也可在春茶結束後進行。剪後須留養一季春茶或夏茶,才可採茶。 3.4 病蟲害防治 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採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對於茶毛蟲、茶蠶、大蓑蛾、茶蓑蛾等形體較大,行動較遲緩,容易發現、容易捕捉或群集性的害蟲,均可採用人工捕殺的辦法;對於綠麗紋象等具有假死習性的害蟲,在振落的同時,要用器具承接;對於蛀乾害蟲可以刺殺;對於許多病害可以摘除病葉、剪除病枝或拔除病枝;對地衣、苔鮮可於雨後用半圓形側口竹刀刮除。 二是採用每3-5畝面積掛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滅蛾類;三是每畝掛30-50張粘蟲板,降低害蟲危害指數;四是可根據害蟲種類,選用從茶尺蠖體內分離的生物農藥-茶尺蠖多角體病毒於春茶封園、7月中旬全園噴施兩次。在用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種方法不能有效地控制病蟲危害時,可以使用農藥進行化學防治,產地茶園使用的農藥必須符合NY/T393-201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的規定。 3.5 鮮葉採摘與裝運管理 3.5.1 鮮葉採摘技術 按標準及時采:春茶當蓬面有5%-10%左右的新稍達到採摘標準時開採。 分批多次采:在採摘旺期要儘量爭取時間,把採摘面上可采的新稍採下 ,春茶每隔1-2天采一批次,夏、秋茶每隔3-5天采1次。採摘提倡以採為主、采養結合、采高養低、采中養側的原則。 留葉采:全年留魚葉或春夏茶留魚葉、秋茶留1葉采。 嚴格掌握好採摘標準: 1)隨時注意茶樹梢生長動態,掌握季節,及時標準開採; 2) 儘量在採摘面上采,樹不夠高度,新梢不達標準不採,留待下次采; 3) 采時注意不要傷芽葉,不採碎葉片,不採老葉; 4) 採下的芽葉不能握在手中過緊,及時放入專用容器中,容器中的芽葉不能擠壓,避免發熱,傷害葉質。 5) 每季開採時應儘量把采面的對夾葉採下。 3.5.2 採摘方法 新生芽尖或一芽一葉採用折采;一芽二葉鮮葉採用提手采的採摘方法。採摘質量要求: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帶蒂頭、茶果、老葉。 3.5.3 鮮葉裝運 採下的鮮葉要及時運到茶葉加工車間,經專人驗收後儘快攤放在清潔陰涼的攤青架內。運送鮮葉的容器採用透氣性好、清潔的竹編筐,筐的容量以50-100Kg為宜,運送途中避免擠壓,減少損傷。一般要求鮮葉採摘後4小時內就要進加工車間,萬一不能及時送到加工車間,一定要避免日曬雨淋,並在乾淨通風處攤放保鮮,然後儘快送往加工車間。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 茶樹蓬面每平方米達到10-15個標準芽時為開採適期。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早上採摘鮮葉,鮮葉採摘過程中要用竹製器具盛裝,使用專用車輛及時運輸至符合綠色食品加工條件的加工車間加工,加工人員要經過董河碧珍茶生產技術培訓,持證上崗,原料進入車間後要實行人工揀除其中的雜質,按照鮮葉分級標準進行分級攤青、殺青、揉捻、烘青、整形、提毫、烘乾的工藝流程進行加工製作,加工製作過程流水作業,避免污染。 董河碧珍茶產品加工必須符合《董河碧珍茶加工技術規程》。(一)攤青:鮮葉送廠後,薄薄攤開4 cm,名優茶鮮葉攤放要求用簸箕和篾折,攤放約3 cm左右。經過3-4小時攤放,讓其散失部分水分,再進行加工製作。(二)殺青:先把攤青的鮮葉用汽熱殺青機殺青,利用汽熱殺青機在常壓下同時產生蒸汽和熱風的原理,將殺青汽熱溫度控制在120℃-150℃,殺青時間10-50秒,無級調速,脫水熱風溫度120℃-180℃,脫水時間50-200秒,無級調速,做到三快,即:快速殺青,快速冷卻,快速脫水,以達到三綠,即:葉底嫩綠、葉色翠綠、湯色亮綠,熱風溫度高,才能保證蒸青葉殺勻殺透,使加工葉保持翠綠的色澤,無青草味,葉質柔軟,清香入鼻,克服了滾筒殺青機乾式殺青火溫難以控制、溫度不均勻,造成茶葉品質差異,因而存在焦邊爆點、湯色混濁等缺陷。殺青葉出機後,用鼓風機散熱加快攤涼速度,這是保證茶葉品質和湯色的重要環節。(三)揉捻:用不鏽鋼揉捻機揉捻一般需要15-20分鐘,按輕、重、輕次序加壓,以成條和揉出茶汁,達到葉質柔軟為標誌。(四)理條:用不鏽鋼往復理條機(電源)理條,約10分鐘。(五)烘培:用配有熱風爐的連續烘乾機進行烘培,使茶葉乾燥程度達90%。(六)提香:用箱式提香機提香,將已乾燥到90%的茶葉放入提香機,乾燥到96%左右出爐,最好是低溫慢速提香,溫度設定在50℃左右,長時間保溫,也可以高溫加速提香,但設定溫度不得超過90℃。通過提香機內熱風穿透茶葉,它不僅能使茶葉自然芳香物質散發出來,還是一種乾燥設備的補充,使茶葉水份達到足乾,克服了名優茶不易保管的缺點。(七)精選:人工精選,除去灰末及葉片,揀去非茶雜物、茶梗。(八)檢驗:每批次產品隨機抽樣檢測,產品質量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後才能進行包裝。(九)包裝:按照100g、250g標準袋裝、50g罐裝。(十)貯藏、運輸: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的要求規範操作。 (5)生產記錄要求:董河碧珍茶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要全面執行質量可追溯制度,茶園實行分區分塊編號管理,按區塊建立田間生產過程、農事操作、鮮葉採摘等生產記錄;加工過程按鮮葉來源、分級分類、加工流程、包裝分級、生產批號等加工記錄;記錄必須準確、清晰、真實、完全、全面,並妥善保存三年以上,以備查閱。

包裝標識規定

(1)使用董河碧珍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產品必須產自本地域範圍。 (2)使用董河碧珍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取得登記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3) 使用董河碧珍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4)使用董河碧珍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的生產經營者必須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浠水縣散花鎮董河茶葉專業技術協會)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5)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收取費用。 (6)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7)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和展銷。 (8)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9)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要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製作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10)登記產品的分級、包裝、標識、貯藏、運輸等內容 分級:董河碧珍茶按照《董河碧珍茶加工技術規程》分為特級、一級、二級共3個等級。 包裝:內外包裝材料均應採用符合食品包裝標準的材料進行包裝。 標誌及標識:標籤應符合GB7718和GB191/T的規定。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董河碧珍茶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圖案相組合的標識標註形式)。每個最小包裝袋外註明:產品名稱、產品標準號、質量等級、淨重、生產日期、檢驗人員姓名代號、保質期、貯存方法等。防熱、防潮、防霉等貯運圖示標誌應符合GB191/T的規定。 貯藏:產品應貯藏在清潔、乾燥、不產生異味的專用倉庫中,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倉庫周圍應無異味排放源。入庫的董河碧珍茶產品批次號系統應清楚、醒目、持久。不同批號的產品應分別存放,產品宜在避光、密封的冷藏庫中貯藏,保質期由企業根據產品實際自行確定。 運輸:董河碧珍茶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無異味、與產品不產生交叉污染。運輸過程中應有防雨、防潮、防暴曬等措施。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