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汝瀚,字子匯,號西嶼,青州益都人。自幼治《春秋》學。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舉。選授直隸建平知縣,在任七年,廢除侵擾百姓的苛捐雜稅,打擊欺壓良善的豪猾大族。修築石堤,蓄泄水利,獲得良田一萬三千畝,人稱“董公圩”。
基本介紹
- 本名:董汝瀚
- 別稱:董子匯,董公圩
- 字號:西嶼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青州益都縣
- 出生時間:1497年
- 去世時間:1558年
- 主要作品:《西嶼稿》、《郎川小稿》,《兩都宦遊稿》
- 主要成就:戶部員外郎、郎中
董汝瀚,字子匯,號西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舉人,授建平縣知縣,歲不登,瀚節縮寬恤,民賴以生。築石堤,得水田萬三千餘畝,民名其圩曰“董公圩”,政績卓著。升太僕寺丞,晉戶部郎中,兼攝江西、川、貴諸司事益辦,久之,乞歸。以疾卒於家。後以孫可威贈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
自幼治《春秋》學。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舉。選授直隸建平知縣,在任七年,廢除侵擾百姓的苛捐雜稅,打擊欺壓良善的豪猾大族。修築石堤,蓄泄水利,獲得良田一萬三千畝,人稱“董公圩”。董汝瀚頻施惠政,造福一方黎民。“宜其朝覲為首令第一,而撫、按獎薦四十餘次。”(P 660)因而被擢升為太僕寺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朝廷擬加倍徵發民間馬匹,以備北方韃靼戰事,一時民心憂懼。面對此情,董汝瀚挺身而出,奏請嘉靖帝減征馬匹三分之一。結果軍用不饋,受到朝野稱讚。尋遷南京戶部員外郎、郎中。後乞歸卒。著有《西嶼稿》、《郎川小稿》和《兩都宦遊稿》。志云:“公距其生之弘治丁巳,……得壽六十二歲。”可知,董汝瀚生於弘治十年(1497年),卒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青州市大十畝田村《董氏族譜》記載十一世祖董汝瀚,字子匯,號西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舉人,授建平縣知縣,歲不登,瀚節縮寬恤,民賴以生。築石堤,得水田萬三千餘畝,民名其圩曰“董公圩”,政績卓著。升太僕寺丞,晉戶部郎中,兼攝江西、川、貴諸司事益辦,久之,乞歸。以疾卒於家。後以孫可威贈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十三世董可威,字嚴甫,號葆元,郎中汝瀚孫。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初授河南衛輝推官,折獄平允,一時墨吏猾胥望風遁去。晉南京吏部考功主事,辛亥主計典,摘黜允當,輿情中外稱善。晉光祿寺少卿,順天府丞,皆以母老乞休未赴。丁憂服闕,補工部侍郎,聲望益著。晉工部尚書,繕修皇極三大殿告成,力辭恩蔭。時值國事周章,乃控辭力請旋里。公生平坦蕩和易,不事鋒芒,一時稱為長者。詩文宏博典麗,一歸大雅。年七十二卒,贈太子太保。董汝瀚和董可威在《董氏族譜》中都有明確記載。董氏的先賢名士眾多,可謂簪纓家世,官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