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與孝文化

《董永與孝文化》記述的是對董永的研究。全書分為八篇,即:考證篇、史料篇、傳說篇、爭鳴篇、紀念篇、孝道篇及藝文篇。

基本介紹

  • 書名:董永與孝文化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834頁
  • 開本:32
  • 品牌:齊魯書社
  • 作者:李建業 董金艷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3311906
序 安作璋,圖書目錄,文摘,

序 安作璋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可謂源遠流長。尤其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在思想領域中開始占據統治地位。作為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內容——“孝”,成為社會生活中各個階層普遍遵循的道德規範。漢代統治者積極倡導“以孝治天下”,並設立察舉孝廉制度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許多皇帝稱號中都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當然,統治階級提倡“孝”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正如《孝經緯》所謂:“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意思是使天下臣民都忠於皇帝,忠於朝廷,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但在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下,孝子受到表彰,“孝”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於是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孝子,董永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
董永,漢代千乘人。千乘作為地名,始於春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於此而得名”,其地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境內。董永家貧,自幼喪母,靠自己種;地養活父親。每次去田間勞作,董永皆以小車載其老父,以便隨時照顧。父親死時,家中無錢辦理喪事,他於是自賣其身以葬父。這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董永“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和“典身葬父”的故事。以後又有董永為躲避戰亂輾轉流落南方的說法。董永賣身葬父的孝行一時傳為佳話,被視為孝子的楷模。
董永“賣身葬父”的感人孝行對後代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西漢劉向《孝子圖》中即有《董永篇》。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群石刻中也刻有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的情景:樹下一鹿車,一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左邊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宇。董永左邊畫有一象,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右上方畫有一鳥,張開雙翼,作飛舞狀,乃取“象耕鳥耘”之意。此畫生動地表現了董永“肆力田畝”供養老父的形象(見封面)信隨著董永孝行的廣泛流傳,又出現了董永至孝感動天帝、仙女下凡助織還債的故事。三國魏曹植的《靈芝
篇》所云“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即是歌頌董永最早的署名文學作品。晉朝乾寶《搜神記·董永》所敘述的董永故事已經比較完善。元朝郭居敬將董永列為二十四孝之一。自此以後直至近代,更有二三十種小說、戲劇都反映了董永孝行感天以及與仙女相配的故事,黃梅戲《天仙配》是其中的代表。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泛傳播,後來又逐漸流傳到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除其故里山東博興外,還有山東的廣饒、魚台以及湖北的孝感、江
蘇的東台等許多地方,為了紀念董永,都立有孝子祠或鄉賢祠。
我們今天研究董永、宣傳董永的孝行,和封建統治階級提倡的愚孝不同,“孝”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道德和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揚棄其神話的荒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特別是繼承發揚其中養老敬老的美德,這對於今天的社會土義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建設、新型的家庭倫理建設,對於增強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和睦團結和全社會的凝聚力,保持社會和國家的安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

圖書目錄

序 安作璋
孝子之鄉——董永故里博興縣訪問記 石 祥
董永故里——山東省博興縣簡介
考 證 篇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委員會委員名單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
關於《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的意見書
董永有其人,故里在山東
董永故里在博興
董永故里博興考
董永確有其人,故里山東博興
史 料 篇
靈芝篇
董永(《搜神記》)
董永(《敦煌變文集》)
董永自賣(《蒙求》)
董永(《法苑珠林》)
董永(《太平御覽》)
董永墓(《元豐九域志》)
董仲符(《輿地紀勝》)
董永(《真仙通鑑》)
董永(《情史》)
董永(《增補尚友錄》)
董永(《歷代孝子錄編》)
董永賣身孝感天(《百孝圖》)
董永(《武氏祠漢畫像石》)
董永(《湖北歷史人物辭典》)
董永、七仙女(《中國神話傳說辭典》)
董永(《中國人名大辭典》)
董永(《古今同姓名大辭典》)
董永(《辭海》)
董永(《辭源》)
董永(《中文大辭典》)
仙孝祠(《山東通志》)
董永(《山東通史》)
董永墓(《山東省博興縣地名志》)
《青州府志》
《博興縣誌》
《惠民縣誌》
《廣饒縣誌》
《魚台縣誌》
《東台縣誌》
《孝感縣誌》
傳說篇
研究篇
爭鳴篇
紀念篇
孝道篇
藝文篇
後記
……

文摘

書摘
董永
(清順治年間《人物誌》)
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家貧,傭耕以養。父歿,不能葬,貸錢里富人裴氏,約身為奴償之。既葬,如裴氏為奴,道逢一婦人,求為永妻,裴氏詫曰:“許一人鬻而益以二乎?婦何能?吾實不能荒飽若。”永曰:“婦解織。”裴難之日:“能一月織三百縑,免若仆;否,即去若婦。”婦曰:“能。”遂織,彌月得縑如約。裴驚異,放永歸。婦中路謂永曰:“我,織女也,天帝感君純孝,令助償債耳。言訖,騰空去。南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永歿,葬父側。相傳董家湖舊有裴巷,即其處也。
新建董孝子祠祀
(清順治年間《藝文志》)
按古圖志,環固孝子之淵藪也。而董永為之首,邑以是得名。歷千三百年不易,甚哉孝之大也。居其地則思法其人,冒其名則思崇其汜。故慶都祠堯,餘姚祠舜,會稽祠禹,曲阜祠孔,鄒祠孟。古之聖賢,或以功,或以德,一行獨至,煙祀世其鄉。孝感以永名故獨祠永,禮也。其祠舊在邑之北郭。成化中遷文廟之東,入唐張抃合祀,改曰忠孝祠。萬曆中又人令尹子文,明季祠毀於盜。孝子之神靈無所寄,里人之愛慕亦無所寄,余恐其漸久而遂亡之也。忝長茲土,風教有攸責。相土卜日,鳩工聚材,建數楹為永專祠,而子文、撲不與焉,以非孝感之所自名也。抑孝感雖以永名,而孝感之孝子不獨永也。《後漢書》註:江夏郡在雲夢縣東南,而安陸為附郭邑。然則漢尚書令黃香,雖古曰安陸,其實孝感人。又《三國志》註:吳司空孟宗,江夏之*人,*故孝感地。又孝感舊志載:句章董黯,亦嘗流寓孝感,墓在邑北百二十里,唐吏部尚書徐浩題其碣曰:“漢孝子董黯之墓。”予故曰:環孝子之淵藪也。禮皆得祠,第今之安陸移在雲夢西北,與孝感各成邑,故孝感不祠黃文疆,獨取董叔達、孟恭武為永廟祀之配。而有明之凡以孝名者,悉得列坐兩廡。或曰:“叔達義動人主,語在《越書》,恭武誠感地靈,事詳《吳志》。較之永,豈有軒輊?而分正配者何?”曰邑所自名,千秋為烈,廟貌茲土,主客應自截然耳。或又以史無永名為疑者。予曰,里巷束惰之土,前無挽,後無推,史官失載者,何可勝數?!即日,織女事幻,未足深信,然古事之荒唐者多矣。龍何為而負圖?龜何為而出洛?榮河五老何為而告期?疑者疑也,信者信也。鄉里血氣之雄,背教玩刑,不可化誨,而一語以鬼神之事,輒敬畏愛慕而帖然不敢肆。是故以神道設教,亦化民善俗之深心也。事有關於教化,人有益於風俗,即不妨神而明之。況乃小說所記,父老所傳,由來舊矣,不當疑也。假令環之人,果能沐浴董子之風,日誦《孝經》而見諸行事,予雖徒步持缽,募建專祠,所甘心焉。而況乎取養廉之羨,建風化之祠,豈曰好營建哉,匪好也,永以為教也。
董永
(清康熙三十四年《人物誌》)
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

這一天,傅小姐和丫環站在繡樓上,倚窗觀看馬踏湖的風光。這時,正值春暖花開,湖中和岸上的萬物都充滿了一派生機,岸邊的垂柳樹春意更濃,顯得情意綿綿的。人非草木,傅小姐觸景生情,不免又想起了自己終身無靠,兩眼不由得濕了。
正在這時,只見湖中有一隻小船慢慢地駛向岸邊,撐船的是一個年輕人。小船是朝繡樓這邊駛來的,在樓上看得清清楚楚。只見撐船的年輕人,長得身材高大,濃眉大眼,瀟灑英俊,透著樸實厚道。傅小姐心裡一動,趕忙指給丫環看,問丫環認不認得撐船人是誰。丫環一看樂了,說:“小姐,他就是老爺買的那個大孝子董永,我在前院給你拿東西時碰到過他好幾次。”
撐船的人真是董永。董永的家住在離馬踏湖十多里外的董家莊,從小沒撐過船。到了傅員外家後,閒來無事時就撐船玩。這天,董永沒事做,悶得慌,就撐船下湖去玩。
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董永在湖中玩了一陣,撐船回來時,不想被傅小姐看到了/。傅小姐聽丫環說撐船人是董永,心裡一陣歡喜。她沒想到董永長得這樣英俊,一時間心跳臉紅。她趕忙轉身進了書房,拿過自己的一塊白絲手帕,隨手又拿過一支筆。
傅小姐不愧才貌雙全,聰明過人。她在拿筆和手帕的時候,已經想好了一首詩。她幾筆就把詩寫在了手帕上,然後把手帕疊好。正要向外走,又一想,拿過了壓書的一塊小石頭,轉身來到了窗前。這時,董永慢悠悠地撐著船正巧來到傅小姐的繡樓邊。他貪看湖裡的風景和岸邊的垂柳,根本不知道頭頂上有兩個女子在偷偷地看他。
傅小姐見董永不向樓上看,抬手把手裡的小石頭扔進了湖裡。平靜的湖水裡,突然“砰”地一聲,把董永嚇了一跳。他先向四周看了一遍,沒有人,又抬頭向上看,這時,他才發現面前有一座精緻的小樓。小樓搭在小河上,樓外用木板搭成牆,把小樓和湖隔開了。再往樓上看,只見樓上的窗前站著兩位妙齡女子,有一個像是丫環,他見過面。另一個像是一位小姐,長得花容月貌,讓人見了會誤認為是天上的仙女來到人間。
這時,只見那位小姐沖他笑了笑,扔下了一塊白手帕。董永誤認為是小姐不小心掉下的,趕忙探過身子,伸手把手帕接住了。他正想再還給樓上的小姐時,窗前早已沒人了。
董永定神打量了一陣小木樓和那條小河,這才知道這條小河就是流經傅員外家的那條小河。不用問,這座小樓一定是傅員外家後院的繡樓,樓上的人一定是傅員外的女兒傅秀娟了。他早聽人們說過,傅員外家有一個像仙女一樣的小姐,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董永呆了一陣,這才想起手裡的手帕。他慢慢地把手帕展開,只見手帕上有一首詩。這首詩是:
金童玉女水中游,一石擊破湖中秋;
月老牽線聯雙影,明珠顆顆我不收。
董永看完詩後,一時顯得手足無措。他是一個讀過書的人,一看就明白詩的意思。可他萬萬沒想到傅員外的千金小姐能寫這樣的詩,是寫給誰的呢?這可是一個人的隱私,能隨便拋嗎?一時間,董永像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他覺得對不起員外,又覺得是自己多心,說不定這是傅小姐寫給別人的詩,無意中失手掉了下來,自己碰巧接住了。想到這裡,他的臉上一陣發燙,他心裡笑自己自作多情。自己賣給傅員外了,是個連自己都沒有的人了,誰能看中呢?更何況傅小姐是千金之軀呢?

董永到孝感之前可能曾在河南省的新蔡縣停留過一段時間,據臧勵和編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說:“董永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德安……”這個汝南就是今河南省新蔡縣,為漢代汝南郡屬縣。另據宋代王存的《元豐九域志》載:“蔡州,新蔡縣,(有)董永墓。”從側面證實董永曾在這裡活動過。汝南與江夏郡為鄰郡,安陸則為漢代的江夏郡治,董永從山東南下江漢,汝南是必經之地。另據清代河南省《汝寧府志》卷十二中記有“董永墓,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永孝子,《舊志》稱仙女墓,按《錄異記》永子仲思母,追葬衣冠之所,永墓在孝感縣”。這條資料證實董永逃難確實經過了汝南,然後再越過大別山,到達江夏郡安陸縣。
再談談孝感建縣與董永的關係。孝感這地方原是漢、晉時代安陸縣的一部分,直到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才分出建縣。據文獻資料稱,當時文帝之子劉駿從伍州(今湖北浠水)起兵,打敗了他哥哥劉劭,因為劉劭弒父(宋文帝)篡逆做了皇帝,劉駿以孝為號召進行討伐,他做皇帝後即大肆標榜孝道以籠絡人心,特地將安陸這個在古代出了董永、董黯、黃香、孟宗等數個孝子的地方劃出東部一塊建孝昌縣,到後唐同光年間(公元923年),因“昌”字犯了皇諱而改成“孝感”。明末清初,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其所著《讀史方輿紀要》卷七七《孝感縣》云:“漢安陸縣地,劉置孝昌縣,以孝子董永名也。”另一位清代史地專家徐文范在其所著《南北朝郡縣表》安陸郡下說:“(劉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因孝子董永析置孝昌,而立安陸郡。”清末的湖光總督、學者張之洞(河北南皮人)在其所編《百孝圖》中云:“董水,後漢時千乘人也。……奉老父避難於湖比之德安,……湖北孝感縣名本此。”
除了上述這些具有權威性的歷史、地理文獻資料外,我們還可認清代編的孝感縣三部毒書中找到相關資料。,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孝感知縣黃鞏在撰寫《修孝子墓記》中說:“孝感縣舊為安陸縣地,後置縣,以孝子董永名。”明萬曆時的德安知府張惟方撰寫《孝感縣誌序》中說:“今上(明神宗)御宇之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余方由孝感人視郡事,顧瞻邑南有漢孝子茸永遺蹟焉,考南宋(南朝宋王朝)時始號孝昌,說者謂因董永得名,此邑所由也……”清順治(公元1644年)孝感知縣張擢士(江蘇南通人)撰《新建孝子祠記》開頭即說:“按古圖志,環(孝感簡稱)固孝子之淵藪也,而董永為之首,邑以是得名。”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