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董思恭是
壽光市稻田鎮桂河村人。小的時候,家中非常貧窮,他娘靠討飯供養他上學,經常餓著肚子讀書。後來先生見他勤苦好學,會有出息,就管他飯食。因家裡貧窮無錢買宣紙,就用楊樹葉練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參加鄉試(山東省全省考試),考取第一名。1721年,董思恭29歲,參加三年一次、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全國性考試,他考中進士。全國只錄取了163人。在那時,考中進士就可以封官。他先是在京城翰林院任庶吉士,雖是七品官,但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檔案等。三年以後,他又經過學習考核,放到四川的忠州任知州,後來調到河南的許州、湖南的常德、沅州任知府。
1750年,提拔到湖南省任糧儲道和按察使副使,他很受朝廷重用。在300年前的清朝,中國疆域面積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全國劃分為23個省,設八個總督,21個巡撫。各省設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還有道員和提督學政等職。董思恭的職務為副省級實職。
董思恭每在一地任職,都勤勤懇懇,為政務求實效,而且非常清正廉潔。在他離開任職地很久以後,人們還經常思念他。他實心實意為民辦事,注重調查研究,改進種植技術,斷案公平適度,無不令人信服。他每天忙於政務,從不談論個人私事。雖有年兄劉統勛和族人董殿邦在京城任一、二品大員,也不進京跑官要官。他具有謙遜、慈善、仁惠、勤儉、低調的德行。在培養人才、扶植文教方面,他傾盡心力。他常常把自己薪水的大部分,拿出來創辦學校,還為召公、施邦曜等人建造廟宇,救濟窮人。
他寫文章思維敏捷,即快又好。寫的毛筆字成為范貼。著有《晦庵文稿》一書。他為官後,沒有忘記師恩,親自出錢為老師於紳治病、蓋屋、置地、修墳,於紳是他小時候的先生。
他退休後,回到了壽光桂河村。把從雲南帶回來的松樹和甘棠移植壽光。在故里辦起了教育,免費招收窮人家的孩子進學校,大力為家鄉培育人才。他沒有建設府第,而是把此榮譽讓給族人,為三河董氏建了家廟。他活到了96歲,沒得病就離世了。
相關史籍
《忠州直隸州志》記載:董思恭,雍正年間任,創修學宮,宏獎士類。築“先農壇”於忠州東門外白水溪。
《許昌縣誌》記載:思恭兩蒞許任,諸務謹飭,操守廉潔,愛民課士,均有實心。修葺明倫堂、奎文閣,培植文教,不遺餘力。創建邵公祠、七先生詞及齋舍數十楹。
《常德府志》記載:董思恭,山東壽光進士,乾隆八年知府事,聽斷平允。公退,輒招兩庠士子,講學論文,兼訪郡中利病,終日語不及私,人亦不敢以私乾之。去久,人猶思之。
《沅州府志》記載:董思恭,由常德移守沅州,凡四年,恭、儉、慈、惠,有古良二千石風。沅人感之,旋擢本省糧儲道。
青州市博物館所藏《松林書院記》碑記載:“所成就者,如徐君士林……董君思恭,皆知名士也。”
乾隆五十八年,邑諸生魏大鏞撰寫《邑南鄉賢傳》,記述董思恭生平事跡。
民國《壽光縣誌》記載:董思恭,自豫之湘時,嘗曰:“吾在豫十年,撫憲田公尚刑名,吾以寬濟之,聽斷未敢枉也;王公好富強,吾以實應之,開懇未敢侈也。”後升授湖南糧儲道,厘剔漕弊有令名。年六十餘致仕歸。幼家貧,曾枵腹讀書。其為文頃刻脫稿,有若宿構。膺繁劇數十年,案牘餘閒,仍以詩文自娛,其門生桃源羅時暄謂:“吾師不多作詩,作則出人意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壽光博物館中僅存六軸聖旨,陳列在四個展櫃中,是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御賜給董思恭及家人的,多讚美之辭。聖旨記載:“翰林院庶吉士董思恭,器資醇雅,學識通明。”
《壽光市教育志》記載:董思恭致仕退老後,“延其服弟董思齊等人館於家,循循善誘,曲成後學,育才於教。”
個人詩作
述懷十六韻
之一:舉頭天外究礙天,浮雲古今狀萬千;
盱衡世事何有定,造化豈曰真無權。
之二:憶昔少年負豪氣,嘐嘐自喜輒睥睨,
貔貅百萬亦勁哉,一筆橫掃皆辟易。
之三:南宮奏捷奪金標,天子門生不敢驕;
焚膏繼晷探中秘,立躋公卿志凌霄。
之四:一行作吏簡西蜀,崎嶇危棧憐我獨;
五斗折腰牧臨江,陸子洞裡展書讀。(州有陸宣公讀書洞)
之五:酉溪馳勘有苗界,山魈林狽驚百怪;
深箐蔽日嶺頭黑,鹿鋌走險筋力憊。
之六:陡思解組歸故里,上章乞休未蒙許;
使者掩面暗吞聲,太守泣下潸不止。(君使張公對使泣留)
之七:名登薦剡稱才優,重瞻皇都十二樓;
金殿陳情乞歸省,聖恩高厚移中州。
之八:許昌鎖鑰北門掌,額慶雙親得迎養;
遠違膝下一十年,承歡四載神倍爽。
之九:胡天不吊痛失怙,捧檄何喜余何苦.(特擢新郡)
屺山望斷旋無依,躄踴淚盡血如雨。
之十:發白齒落日銜哀,罔極莫報壯志灰;
結廬墓門絕塵想,富貴不復熱中來。
之十一:吾師大義相敦逼,況乃貧窶難家食。
荏苒一載始就道,長安落落無顏色。
(江西萬夫子以書責之,令予復出。)
之十二:俄分銅虎下荊蠻,炎風暑雨過關山;
江陵一臥百餘日,玉門迢遞盼生還。
之十三:扁盧化工疑在手,春回黍谷丹轉九。(友人云昭精於岐黃,病賴以愈。)
朗川士女群相望,五馬馳驅忍復後。
之十四:陌上花柳氣正佳,屈賈不禁弔古懷;(蒞任後,春正即赴長沙)
汨羅魂魄逐深去,治安三策竟塵埋。
之十五:茫茫宇宙盡成幻,光陰適眼如掣電;
升沉已定徒勞勞,翻失廬山目與面。
之十六:嗟呼中處身非小,平生志不在溫飽;
仕途轗軻五十餘,補綴乾坤猶未了。
後世紀念
在他去世後,家鄉人們懷念他的美好德行和優異才能,被列為壽光50名鄉賢之一,名字刻入壽光鄉賢祠。為紀念他的事跡,緬懷這位好人,桂河村老百姓捐款為他立了碑。
在壽光博物館的展櫃內有六軸聖旨,最長的一軸3.5米,面料為蠶絲綾錦織品,圖案是祥雲瑞鶴,富麗堂皇。這些聖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頒發給大臣董思恭和家人的。這也是壽光博物館中僅有的六軸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