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獻,明末首輔周延儒幕僚,周延儒倒台後,董廷獻下獄。董廷獻,明末首輔周延儒幕僚。與吳昌時狼狽為奸,收受賄賂。
基本介紹
- 本名:董廷獻
- 所處時代:明末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基本資料,個人簡介,董姓起源,
基本資料
姓名:董廷獻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明末
籍貫:豐原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簡介
董廷獻,明末首輔周延儒幕僚。與吳昌時狼狽為奸,收受賄賂。
“凡求巡撫、總兵,先通賄於廷獻,然後得之”。
周延儒倒台後,董廷獻下獄。
《烈皇小識》曰:“御史蔣拱辰疏論吳昌時雲,昌時入延儒之幕,與董廷獻表里為奸,無所不至,贓證累累,萬目共見。如南場一榜,非其親戚即以賄賂。”
董姓起源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已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的兒子董父,為帝舜馴養龍,被舜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封之於鬷川(今山東定陶縣),他的後代便以董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時出現的,據西漢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後裔,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陝西延安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西漢時的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自廣川徙隴西,裔孫徙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布於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貴州黃平,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福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2、出自周代有褚地,居民以地名為氏。褚姓還有另一種比擬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中央,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又據《左傳》裡面,曾經提到過洛陽縣的南方有一處褚氏亭;又《後漢·郡國志》上也記載著洛陽有褚氏渠,兩書並且同時以為這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為氏”的證明。這么一來,《姓氏考略》上所說的“古有褚地,居者以為氏”,倒不失為有根有據了。褚姓不論是因官得姓也好,以地命氏也好,褚姓的姓源能夠追溯到春秋時期的河南中央,倒是人所共認的。
第二種說法:
1、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瑕之後,以地名命姓氏。據《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載,褚姓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後嗣。春秋時宋共公子瑕,字子石,食采於褚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因“其德可師”,故時稱之為褚師。其後代子孫遂以為姓,成褚師氏,後去師字為褚姓。
2、出自以職官為姓。春秋時,宋、衛、鄭等國都設有褚師之官,稱作市令,主管集市貿易。那時有以官為姓的做法,褚師官的子孫後代,常常就姓褚師。後省師字改為姓褚,稱為褚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