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董庭蘭青年時代師從鳳州(今屬陝西鳳縣)
琴師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諸流派,而青出於藍,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由於七弦琴十分古老,難得知音,當時
西域音樂又盛極一時,欣賞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蘭雖然身懷“絕藝”,但因為和者寡少,無人與它交流,他本人又不善於開拓,來欣賞他的琴技的人就很少了。這個沉痛的教訓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要與民眾聯繫在一起,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於是,董庭蘭刻苦鑽研篳篥的演奏藝術,篳篥是以軟蘆為簧、以竹為管的豎笛,由西域樂人傳入
中原後,即成為唐代宮廷中十部樂中的主要
樂器。董庭蘭走出琴室,常與
西域樂師交流技藝,到市井村邑為百姓演出,在民間汲取藝術營養,也到樓館茶座為名流學士吹奏,故技藝提高很快,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篳篥
演奏家。
董庭蘭為了吸眾家之所長,“週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後彈過雜調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秀琴曲精益求精,並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許多著名詩人都成了他的好友。
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
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淒涼,幽咽纏綿,仿佛使生靈都窒息了。董庭蘭極負盛名,著名詩人
高適還贈詩給他:“莫愁前路無知已,
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詩人與這位
音樂家的深摯情誼和對他高超技藝的讚美。
藝術貢獻
董庭蘭有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這在
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中,有著生動的敘述:"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說他在遲速變化中得心應手,旋律住復中都富於表情。美妙的音樂把詩人引進了一個想像的境地:"幽陰變調忽飄灑,長風吹
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樂的表現力是如此豐富、感人。如果沒有董庭蘭的出色演奏,
李頎這首描寫音樂的名詩,是不可能產生的。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
陝西鳳縣)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
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曲調明快流暢,素材精煉,結構完整,是很有特點的小調。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慾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蘭在琴曲創作上,反對雷同,強調創新。認為每譜一曲,必須“費盡構思”,這樣才能使作品的“音律句讀,弗類他聲”,如果一首樂曲沒有作者自己的“發明”,那就沒有資格作曲。董庭蘭非常喜愛
西湖的山水景色,經常到那裡客居,“暇則屏居蕭寺,臥起禪榻。弄弦作響,木葉紛墜,冷風西來,薄寒中衣,蝶庵俯而思,仰而嘯”,進行琴曲創作的構思。 董庭蘭認為《高山》、《流水》等曲,音出自然,妙自入神,如果配上歌詞,則音滯帶,會損害原曲,另外一些曲子,如《赤壁》、《滕王》,原是琴歌,創作時便是取文諧音,所以演奏曲調時又不能“舍文而就音”。他的這些看法比較通達,比較有利於表現樂曲的內容,也符合於琴曲創作的實際情況。
人物榮譽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
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
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
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
李翱為之作序。
他的學生鄭宥聽音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聲”。另一個弟子杜山人也頗能青出於蘭。
戎昱在詩中贊他:“沈家祝家皆絕倒。”
人物評價
董大(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
天寶時期的著名
琴師,
隴西人。 是開元
天寶年間的著名
音樂家。他少年時並不肯讀書,到處遊蕩,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討飯。直到五十歲,方才歸正,努力讀書,學做詩人。幾年之後就漸受人注意了。他多寫邊塞戰場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戰爭的場面下,同時又顧到征夫的疾苦,少婦的情懷,故能於
高壯的風格里,還能呈現哀怨之音,令人讀了,覺得悠長有味。
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
李翱為之作序。董庭蘭一生清貧,
高適的詩中描寫董庭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說他窮得連酒錢都付不出。
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可見,他的生活頗為清苦。但是,由於他曾一度做過宰相
房琯的門客,卻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著名詩人
杜甫說:“庭蘭游琯門下有日,貧病之老,依倚為非。”《新唐書·房琯傳》中甚至說董庭蘭仗勢“數招賂謝”,房琯為替他申辯,因而被“罷為太子少師”。這一說法很值得懷疑,有可能出自
房琯政敵的惡意誹謗。他如果真的納賂,是不會如此貧困的。
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為了一個門客而罷官。在
崔珏的詩中,熱情讚美了他和
房琯的關係:“七條弦上五音寒,此樂求知自古難。唯有
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 聲。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
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
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
誰雲十三弦,音節如佩玉。
新琴空高張,弦聲不附木。
宛然七弦箏,動與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墮流俗。
懸知董庭蘭,不識無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