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簡介
湖北省
枝江市董市鎮是一座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公元220年名董灘潮,三國時期,蜀將
魏延駐守此地改為董灘口,是蜀漢中郎將
董和故里,後因商賈雲集,半於邑城,遂而演變為董市。董市鎮位於枝江城西3公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董市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工業重鎮,過去曾經有較好的歷史基礎和條件。在清代至民國29年以前,有居民8000餘人,各類商店300多家,是連線川東鄂西與江漢平原的重要港口和商埠,每到秋收時節,日有千頭騾馬上市,百艘船隻裝卸貨物,可見市場之繁榮。1940年6月,日本飛機入侵轟炸,董市從此蕭條冷落。
董市鎮地處江漢平原西陲,南瀕長江黃金水道,緊鄰枝江城區,是枝江市總體規劃的三個中心區之一,董市鎮國土面積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轄24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93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53262人,其中城鎮人口14931人,農村人口38473人。
董市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英雄輩出。據史書記載,公元220年原名董灘潮,三國時期,蜀將魏廷駐守此地改為董灘口,後因“商賈雲集、半於邑城”遂而演變為董市,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鎮內有新石器時代的新廟子遺址,始建於明朝的“湖北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府廟,現仍有戰國至東晉乃至明清以來的文化遺存。
董市鎮地理優越,交通便捷,距宜昌50公里,三峽機場30公里,新老318國道、漢宜高速公路和漢宜高速鐵路橫貫東西,焦枝鐵路穿鎮南下,境內有可停泊萬噸級船舶港口2個。
基本介紹
董市鎮年末總人口53741人,其中城鎮人口16003人,農村人口37738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9.7%、70.3%;男性26521人,女性27220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3%、50.7%。全年出生人口398人,出生率7.20‰,死亡人口396人,死亡率7.16‰,人口自然增長率0.04‰。面積1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萬畝。轄董市、姚家港、洪治、福星、平湖、曹店、金龍、泰洲、石坪、黃金、新周場、五嶺、草台、雙湖、裴聖、桂花、
石匠店村、石港橋、石寶山、馬家沖、兩美垸、高石崗、甘林寺、筍子溝、姚家港、周湖24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
董市古鎮
董市原名董灘口,自古名人輩出、商賈雲集,逐步形成商埠後而演變成董市,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
明清時期,集鎮上共有四條街道,從東至西為三條直街,分別為正街、河街和背街,正街西頭還有一條橫街。據清同治五年(1866年)《枝江縣誌》記載:“居民稠密,半於邑城,四方商賈雲集。”如今董市老正街還留存著明清時期的傳統居民、商鋪作坊及歷史遺蹟。
商業店鋪
古鎮董市“半於邑城,商賈雲集”,又是軍事要地,宗教聖地,也是經濟樞紐。鴉片戰爭以後,美、英、日等國亦在此開鋪設行,該鎮成為鄂西重要的商品集散場所。明清鼎盛時期,集鎮上曾有300多家字號,1000頭毛驢上街馱運貨物,年經營額折現金達3000萬元以上。
物流興盛,使商業和水陸交通運輸業都十分繁忙,同時也帶動了手工業作坊的發展。其主要行業有糧食加工如整米、榨油、豆作酥食、醬園等;棉花加工有軋花、彈花、紡線、織布、踹(音chuai,踩的意思)染等;從事金屬製品加工有金、銀、銅、鐵、錫、冰鐵(即白鐵)鑄造等;此外還有生產草編、香爐、方斗紙、棕麻繩等作坊,鎮上的行業多達50種,產品達數百種。
商鋪列表:
1、“松蘭信”酥食醬園作坊。清道光年間,浙江省紹興人蔡光知在董市製作豆腐,開辦醬園後發展酥食加工。鹹豐十年(1860)其子蔡保連創品牌“松蘭信”,從業人員達100人以上,產酥食70多個品種,民國二十年(1931)以後以“松蘭”為總店又發展“勝記”、“德記”、“信記”等3個分店。有“董市一條街,儘是松蘭齋”之稱,其“松蘭”牌白酥糖,月餅銷往江口、沙市、重慶等地,頗為搶手。
2、祥泰榨坊。光緒二十一年(1895)何禮濟在董市辦起了榨坊,後轉手給“正和義”,民國二十七年(1938)又轉歸李銘三經營,牌名為“祥泰榨坊”。主要榨棉油、菜油和少量麻油。1940年創日產300斤麻油的記錄,當時有工人20人,榨筒2個,碾砣1付,水牛5頭,石磨5副,蒸炒鍋3口,一直經營到1950年;廠房在董市磯頭東側,已無遺蹟。經營門面在老正街2號。
3、金大興銀坊,經營至民國三十八年止,為董市5家銀坊之一。以來料加工為主,兼製成品出售,品種有耳環、戒指、手鐲、項鍊婦女配飾等;,老正街59號。
4、豆作社,於1954出租佃其房200平方米成立合作社豆作組。存石磨10副,牲口9頭,榨架4套;現日化廠。
5、李傳喜銅匠鋪,其經營從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至解放。帶其女為徒,以來料加工為主,也串鄉銷售。主要產品有:茶盤、臉盆、菸嘴、提環、勺、瓢、鎖匙等;有羅信記房屋,在饒家巷、馬永發隔壁。,老正街36號。
6、羅信記房屋。
7、協成紡織廠,據清同治五年(1866年)《枝江縣誌》載:“夜半機杼之聲與紡車軋軋相聞,賈人多於董市、江口買花入川,呼為楚棉,布匹如之”。協成紡織廠是民國十四年董市開辦的三家紡織廠之一,後將門面改為“魯永泰”綢緞鋪;
8、劉長興染坊,民國二十八年有染缸33口,年染青灰色布1.4萬匹,產值達6萬餘元;老正街46號。
9、劉必善踹坊,老正街190號。
10、史高先匹頭綢緞鋪,老正街47號。
11、美孚洋行,“美孚”洋行,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埠,與“美孚”洋行美國人聯辦,美元鋪底進貨,中方經營人張先義;老正街80號。
12、同大洋行或同大成洋行,張運生經營,生意紅火,僅民國二十二年銷售洋(煤)油160噸老正街80號。
13、亞細亞洋行,由黃西洲經營煤油(英國有股份)。商業店鋪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時道三繼承父業開的布莊,所創牌號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老正街100號。
14、“長德福”布莊,民國三十六年時道三繼承父業開布莊,創牌號。老正街129號。
15、達茂聯、達茂明花行。達茂聯、達茂明花行。民國八年,貨物流轉,已具有千擔棉花的規模。老正街上街。
16、春茂義、春茂和中藥店,老正街上街,由張姓開辦。
17、“同順”雜貨店,老正街上街,李同順開辦。
18、閆保良米行,老街184號。
19、黃錫能雜貨鋪,老正街188號。
20、洪昌忠商行。洪昌忠市袁正忠(字直臣)在十九世紀末創辦的字號。二十世紀初,在董市鎮開有當鋪,錢莊、布莊、染坊、槽坊、糖坊、花行、美孚煤油行等八家廠鋪。在董市鎮曾有“洪”半條街德說法。
水府廟
位於董市古鎮的
水府廟始建於明朝,由董市鎮108家商號捐資修建,供奉水神艄公,已是湖北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艄公助朱元璋滅陳友諒,朱元璋下詔沿江建廟祭祀。董市水府廟有《後漢掌軍中郎將董幼宰故里》題記。
這一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剎水府廟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香火鼎盛,成為董市古鎮的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長期以來,董市人民一直非常重視傳統居民、歷史街區的原貌保存。枝江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正著手斥資維修古鎮,決心為該鎮向國家申報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鎮”而積極做好工作。
董市名人
1、
董和,字幼宰,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大司馬;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採納;為官20多年,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其子董允,字休昭,秉承了董和的高風亮節,是時人所稱的“蜀中四英”之一。對董允的忠誠與才幹,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給予了肯定。董允曾官至侍中、輔國將軍、尚書令、大將軍附貳等,文官武職集於一身,地位顯赫,但他一身正氣,深得民心。
2、
張承槱,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元老。中華民國審計部審計長(第六任)。1970年在台灣病逝。出生在張家花園,原董市鎮駐地。
3、時象晉(1854-1928)學越皆,同盟會會員,清末民初教育家。1885年時象晉在省城鄉試中副榜。1896年赴日考察教育,回國後在枝江創辦高等國小堂,後在武昌創建滋蘭女學堂。辛亥革命爆發後,時象晉任紅十字會長。清末民初曾兩度任湖北省咨議局議員,1913-1916年任湖北教育局局長。
時象晉還擅長書法,尤長漢魏諸體。他曾任《湖北通志》篡修。著作有《非五行論》一卷、《詩文集》八卷。他積極支持其子
時功玖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其子時功玖系同盟會湖北分會首任會長。
張繼煦,又名張勛,號春霆。湖北枝江人。初入讀
兩湖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東京
弘文書院師範科。1905年加入
中國同盟會,同年回國參加鄉試,中舉人。歷任湖北省學務公所實業科長、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教育部視學、普通教育司司長、代理總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愛國人士。
4、
張鴻漸,中華民國外交官,革命烈士。1915年考入武漢公學學習地質。1922年以官費留學英國
牛津大學,獲碩士學位。繼又留學法國
里昂大學,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第一科科長。1928年4月,日本帝國主義阻撓
國民革命軍北伐,出兵侵占濟南後。被
南京國民政府聘為交涉署參議,並隨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處長
蔡公時前往濟南交涉。5月3日上午8時,日軍包圍其辦公處所。當日晚日軍屠城,製造
濟南慘案。於慘案中遭日軍槍殺。時年32歲。
5、
張子高 ,留美學生,清華大學教務長、清華大學副校長。其子
張滂,兩院院士、國家863計畫石油化工帶頭人。
6、時昭涵 ,時象晉之孫,1912年參加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1921年畢業。1922年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獲理論化學博士後於1928年回國。回國曾在上海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秘書。上海交大化學系副教授,1931年至1935年曾在廣西協助李四光、馬君武等建科學試驗館。
1940-1947年曾在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任職。全國解放前夕,他堅信“共產黨不會不要科學”,沒有出走,毅然留在“南化”代理廠長。1950年後,他先後調華東工業部、北京財委會計局、北京化工局等單位工作。於1979年5月逝世。
7、
時昭瀛,歷任武漢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外交部參事、駐外總領事、外交部常務次長兼情報司長。大學時期曾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
8、時昭澳。1932年7月畢業於湖北省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家鄉董市辦私立育才初級國小直至1940年。抗戰勝利後,在董市國小任教。解放後,先後在董市、城關、洋溪等地執教。1957年調武漢橋口碼頭國小任教。1974年在漢病逝。
9、時學瑛,男,1930年5月生,清華大學副教授。
10、蔡少培,辦董市女子學校,國民政府命名為“董市模範女子學校”。
11、袁本瑤,1940年考入蘭田國立師範體育系,畢業後任國家一級籃球教練。
12、“楊八公”舊居,沿江路。清朝末年在四川潼關當縣長。後因貪污銀兩用棺材裝運逃回老家董市,後轉賣給張、方姓人家。
13、
向光忠,著名語言文字學家,1933年出生於黃金村,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專業,於2012年逝世。歷任
南開大學教授、
中國文字學會學術委員等,主持南開大學中國文字學研究中心。
經濟
到目前為止,全鎮43家鎮屬國有和集體企業全部實行了民營化,工業企業改制達100%
招商引資成果輝煌
2000年至2004年,引進勞士德、天人化纖、楚天塑膠城、恆輝彩印、光紅胺基酸、鼎力薯業等18個項目,共引進外資10200萬元,利用內資14170萬元,分別是2000年以前全鎮招商引資總和的5倍、6倍。董市鎮又新引進項目4個,招商契約資金17612萬元,已開工項目4個,實際利用資金9390萬元,同比增長57%,位居枝江市鄉鎮前列。
董市鎮盛產糧棉、水產、水果等優質農副產品,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鎮域內有姚家港化工園、董市鎮中小企業創業園兩大企業園區,已形成塑膠、化工、紡織、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產業,名列湖北省百強鄉鎮第83位。
近年來,董市鎮以衝刺全省鎮域經濟百強為目標,以科學發展為引領,以“轉型升級、率先崛起、強鎮富民”為主線,加快推進產業發展集聚區、宜居宜業新城區、城鄉統籌示範區“三區”建設,全鎮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4年實現財政總收入8225萬元,增長1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320萬元,增長16.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4元,增長13.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6億元,增長43.7%;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697萬元,增長48%。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57.8億元,增長22.9%,淨增規模工業企業3家,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9家。農業總產值完成18.67億元,增長5.33%。農產品加工產值13.22億元,增長5.7%。
企業結構調整特色鮮明。依託三寧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元港公司、光紅胺基酸、富成化工為首的化工企業群,勞士德公司、天人化纖、天盛織布廠、藍天紡織廠、雲華公司等8家紡織企業群;恆輝彩印、良誠紙業、傲維紙業、雙贏紙業、順達造紙、平湖造紙等10家造紙企業群;
以姚塑為骨幹、塑膠廠以及塑膠回收加工30多家塑膠企業群;鼎力薯業、正發飼料、金明制油、平湖養殖、紅提科技、豐高果汁等食品加工企業群;
姚港磚瓦廠、草台磚瓦廠、董市軋鋼廠、姚港軋鋼廠、黎明建材等30家企業建材體系。
逐步形成了化工、建材、紡織、造紙、塑膠、食品加工為主導的六大支柱產業。2004年全鎮六大支柱產業實現總產值64240萬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1.3%,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7431人。
工業興則董市興,工業強則人民富,董市鎮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實現了工業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帶動財政收入一年一個新跨越,人民生活一年一個新變化,綜合經濟實力前進一大步。2004年全鎮共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3.8億元,同比增長了14.6%。
其中:實現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同比增長14.62%;工業外貿出口額達516萬元,同比增長37.2%,全鎮用電量380萬度,僅工業用電量就達348萬度,占總用量的比例達90.1%,比2003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實現了工商稅收694.5萬元,占財政收入的64%;年末企業從業人數達到13419人,比增加了4000多人,人均年工資收入達到6000多元。
董市明天會更好,董市鎮正在迎賓大道西段規劃興建1000畝的工業經濟園區,構築招商引資平台,築巢引鳳,力爭在3—5年內引進培育產值過億元企業3家,產值5000萬元以上企業5家,產值1000萬元以上企業10家,其中稅收過500萬元企業2家,稅收過100萬元以上企業5家,把董市建成名副其實的工業大鎮,重振千年古鎮雄風。
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