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崇智

董崇智(1943— ),男,漢族,原籍山東省文登縣,出生於黑龍江省饒河縣。董崇智在黑龍江水產研究所40餘年,一生從事黑龍江魚類生態與漁業資源增殖研究工作;主持了國家級2項、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8項,參加多項省部級、地市級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及多項地市級獎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崇智
  • 籍貫::山東省文登縣
  • 出生地::黑龍江省饒河縣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43年
  • 職業::科學 研究員
  • 畢業院校::黑龍江省水產學校;哈爾濱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蘇聯養魚譯文集》
簡介,科研貢獻,

簡介

國小、國中在黑龍江省饒河縣饒河鎮就讀,高中就讀於饒河縣,1959年保送黑龍江省水產學校淡水養殖專業。1962年畢業後分配黑龍江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饒河水產試驗站工作,1979年該所上劃農業部,調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工作,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生物系,中共黨員,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直到2006年退休。愛人鄭麗萍1968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分配到饒河縣人民醫院工作。中共黨員,任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科研貢獻

1987—1995年主持農業部重大科研項目“綏芬河大麻哈魚類資源增殖技術研究”中,經過7年的努力,向綏芬河首次成功放流大麻哈魚類,填補了我國在駝背大麻哈魚人工放流的空白,首次在我國獲得大麻哈魚類標誌放流的成果,為其資源增殖提供了科學依據;首次成功地對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運用化學藥物誘導回歸的現代生物技術,提高了人工放流的回歸效果;採用移殖與自繁相結合的人工放流技術,加強了增殖的效果,使綏芬河在短期內獲得顯著增殖效果。不僅搶救了我國目前瀕危絕跡的駝背大麻哈魚資源,繁殖保護了一個名貴珍稀的冷水性魚類種質資源,同時使綏芬河由過去掠奪式捕撈漁業水域改造為人工管理式增殖型漁業水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為在世界上進一步確認我國是大麻哈魚類魚源國的地位,為爭取相應的權益,發展遠洋漁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播發了這一訊息,日俄等國家的報刊也作了報導。多次來華進行技術考察,給予很高的評價。採用上述技術使綏芬河的兩種大麻哈魚產量比人工放流前增加了30倍和19倍,收到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榮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為第一完成人。
  
1997—1999年主持“珍稀名貴冷水性魚類生態學及資源保護增殖研究”,獲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為第一完成人。
  
2001—2002年主持科技部公益性研究項目“黑龍江水系界江界河界湖漁業資源調查”,2004年通過科技部專家驗收。
  
2002—2005年支持國家科技部公益性研究項目“我國內陸重點冷水水域與主要冷水性魚類漁業資源調查及設施漁業養殖技術研究”,2008年通過驗收,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二等獎。為第一完成人。 先後參加“冷水性魚類養殖”、“第四屆亞洲漁業”、“第七屆印度洋、太平洋漁業”、“黑龍江流域生物多樣性”、“第二屆東北亞和西北美大型河流生態與魚類生物多樣性”等國際學術討論會。 主編了3部學術專著《中國淡水冷水性魚類》,2001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黑龍江、綏芬河、興凱湖漁業資源》,2004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內陸冷水性魚類漁業資源》,2008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與他人合著《黑龍江省魚類志》、《黑龍江省漁業資源》、《20世紀漁業科技領域發展戰略研究》等8部學術專著,共發表學術論文136篇。qq 還曾擔任許多社會團體工作,如中國魚類學會理事,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資源分會委員,黑龍江水產學會漁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黑龍江省高級任命法院司法鑑定中心司法鑑定專家,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協審專家,中國水產學會《淡水漁業》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農業部北方魚類生物工程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固定學術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水產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水產學》雜誌編輯委會委員。
  
199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2000年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獲得者,2008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特殊貢獻獎等稱號。
  
1985年10月,由農業部、科技部組織一行6人赴前蘇聯水產科技考察團。考察蘇聯的鱘鰉魚、鮭科魚類增殖技術,在15天的考察中,受到前蘇聯漁業部的熱情招待,考察莫斯科、列寧格勒、薩哈林群島等的鱘鰉魚、鮭科魚類增殖的歷史和規模及技術,回國後編輯了《蘇聯養魚譯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