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小明,男,1948年5月,黑龍江人,1978年8月入黨,1968年12月參加工作,中專學歷(中國美術學院附中),一級美術師。現任省文聯第五屆兼職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長期從事美術創作、藝術策劃和組織工作。入選全國美術展覽的作品逾20餘件,多次在國內獲獎。有同名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小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48年
  • 職業:畫家、藝術策劃人
  •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銅獎
  • 代表作品:《船老大》、《彝女》、《半畝方塘》、《春雨香江》等
簡介,藝術評價,作品欣賞,

簡介

董小明,1948年生於香港,自幼學畫,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和版畫系。畫家、藝術策劃人。
董小明
1985年第四屆全國美代會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任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主持全國美術展覽和藝術委員會,歷任多項全國展覽評選委員、全國美展總評審委員。組織、策劃“88北京國際水墨畫雙年展”、“首屆城市山水畫展和創研活動”、“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任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執行主席.2003年任“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策劃委員.現任全國美協藝術委員會委員、李可染基金會藝術委員、廣東省美協副主席、深圳美協名譽主席、深圳畫院院長、關山月美術館名譽館長、深圳市文聯主席、深圳市文化局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深圳大學客座教授、國家一級畫家。.
擅長水墨畫、版畫和兒童文學插圖.其中版畫《漁村》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銅獎、《船老大》、《彝女》、《半畝方塘》、《春雨香江》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在國內外出版的作品逾百種。1989年入選中國兒童文學藝術叢書《兒童畫十家》,《世界童話名著》獲中國圖書獎; 近年從事水墨畫創作,作品多次在《美術雜誌》、《人民日報》、《美術報》發表,多件作品入選國際水墨畫展和全國中國畫邀請展。作品入選歷屆全國美展和巴塞隆納、貝爾格勒、漢城、蒙地卡羅等項 國際展和雙年展,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在海內外出版逾百種.
近年從事水墨畫創作,並致力於傳統水墨畫的革新.水墨都市系列和墨荷系列作品入選全國美展,“二十世紀百年中國畫展”和多項國際水墨畫展.其布上水墨,是對傳統表現手法的嶄新探索.靳尚誼、范景中、曹意強、黃專、嚴善淳等各專家有專文評介其水墨畫藝術成就.
多次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出訪歐、亞各國,赴美、法、德、荷、比、羅、捷、俄、日、印、韓、菲等國,參加國際會議、辦展、講學.1999年應邀於紐約聯合國總部作關於中國繪畫藝術的學術報告.2001年應邀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董小明水墨展》.2003年於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舉辦《半畝方塘—董小明墨荷作品展》.

藝術評價

從水墨藝術到當代藝術 ——董小明的水墨藝術探索自從1980年代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之後,中國藝術便進入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交匯的情境。對於中國藝術家來說,如何將中國自身的藝術傳統與來自外部的藝術經驗結合起來,創造出具有文化內涵和美學形式的藝術,是一個嶄新而嚴峻的挑戰。在過去30年裡,董小明就不斷地在傳統與現代這個課題中思考與探索,他的作品所展開的實驗性和綜合性、所具有的多維性和獨特性,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具有典型的意義。
董小明是一位學習了傳統中國繪畫的畫家。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水墨是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他在水墨繪畫上業已形成了高超的能力,對這種蘊涵著中國哲學和文化觀念的藝術語言有著深切的理解。但是,他並不滿足停留在水墨的傳統風格上,而是力圖將水墨的語言轉換為當代的創造。在他的理想中,傳統藝術向當代的轉換,表達當代人對於現實的感受和文化的思考,才是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創造。他生活和工作在中國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這使他的藝術探索不斷超越傳統也超越自己。他的作品以水墨語言為基礎,擴展到不同媒介的表現,形成了十分迷幻而新穎的視覺景象,是藝術上的中國經驗與當代藝術觀念結合的精彩成果。
董小明
對於有水墨經驗的觀眾來說,董小明的作品給人以超逸水墨的體驗;對於沒有水墨經驗的觀眾,他的作品則讓人在體驗的基礎上認識水墨。董小明的藝術為本文化的觀眾提供了新鮮的樣式,為他文化的觀眾則設定了一種視覺現場的體驗。這些年來,他以“荷”這種中國古典繪畫中堪稱永恆的植物為主題,實驗性地將水墨語言與影像相結合,與材料相結合,與聲音相結合,與空間相結合,與環境相結合,構築了一種關於荷的情境。在宣紙、金屬、影像等介質上的荷,展現了他嫻熟的水墨技巧和高度感性的寫意語言,又因通過介質的轉換而呈現出新的圖像樣貌和感覺氛圍。在這種綜合性的創作中,他調動了光、影、聲、像等手法,與水墨寫意的語言通融交織,使不同的語言方法形成有機的語言綜合體。
董小明對西方現代藝術的了解也是深入的,在寫意語言裡吸收現代抽象繪畫的構成方式,使得自己的作品從經營畫面布局入手,在疏密、開合的節奏上新意迭出,意趣盎然,在落筆著墨之際貫注寫的逸興,筆線的品質別出機杼,特別擁有一種以痕跡為特徵的筆墨屬性。由於他在用筆用墨上保持了專注的追求,又不斷在畫面結構上經營探索,作品充滿了水墨淋漓的氣韻和整體浮現的影像。在某種程度上,他這種以痕跡為主導、以影像為特徵的水墨作品已經暗喻和指示了向新媒體延伸的可能性,他從純粹的水墨寫意進入到運用新媒體與水墨相結合的領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語言內在邏輯發展的結果。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當代藝術中,有許多畫家都希望拓展藝術的表現力,使繪畫的藝術語言與其他媒介相結合,形成新的視覺圖像。董小明的做法不是簡單的疊加和轉換,而是調動起新媒介的材質和屬性,用以表現自己在水墨寫意上積累起來的感覺與經驗。他緊緊抓住“荷”這個主題,抓住了“影”這個意象,抓住了“韻”這個語素,在金屬板蝕刻上發揮腐蝕的效果,使剛性的金屬材料因“蝕”的影像產生軟性的意態;在數字圖像的製作上,則力求單純,突出影的幻動,營造荷影朦朧、流水有聲的氛圍;在整個空間的布局上,通過安排繪畫作品與裝置的關係,形成平面與立體的有機呼應,讓人領略到嶄新的關於“荷”的意境。董小明在水墨綜合媒介上的實驗,實際上是他長期理性思考水墨藝術當代發展這個課題的結果。他深知作為傳統形態水墨藝術的拓展是一個藝術的難題,甚至是一個文化的難題。許多年來,他以一個組織者的身份推動中國的水墨實驗和藝術研究,探討傳統水墨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生存狀態,他也以一個實踐者的身份持續不懈地拓展水墨藝術的表現域和表現力。他所做的,一是要解決水墨藝術的“主體性”問題。解決的方式不是延讀傳統,而是更新觀念,將水墨帶入當代文化語境,使之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形成新的生長點,由此內在地建構水墨藝術新的主體性。二是要解決水墨藝術的“公共性”問題,解決的途徑是嘗試運用綜合的材料、綜合的手段形成綜合的語言,使水墨的世界得以開敞,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空間。我相信,董小明的作品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文化理想,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從傳統通往創新的面貌。(范迪安)
董小明作品董小明作品
當代視覺體驗中的禪意參悟荷,是象徵中國文人品格的一種文化符號。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大多通過畫荷隱寓出污濁而不染的精神操守。也許,在視覺審美的層面上,中國文人畫中的荷花並無大區別。而畫荷之所以成為歷代文人畫家吟詠不衰的題材,便在於:一方面畫荷的過程已成為中國文化人在宦海沉浮之中蕩滌心靈、陶冶情操的精神過渡,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長期修為與錘鍊形成獨特的筆墨個性,由此賦予相同圖式的荷花以不同的美學品格與審美境界。比如,八大荷花的冷逸、老缶荷花的渾樸、大千荷花的灑脫、思聰荷花的淒婉等等,這些荷花形象所富有的美學品格,是畫家人生投射的個性筆墨的顯現。而視覺圖式相似的荷花,也便因這種筆墨個性的投射而不斷充盈出新的審美意象。
相對於既成的審美趣味,董小明的荷花並非延續傳統的路向進行個性筆墨的熔煉與淬火,而是著力於荷花的現代水墨探索。現代水墨雖從傳統中國畫演變而來,但已疏離了傳統中國畫以書法語言作為筆墨語言的審美特徵,而更加注重造型、圖式、圖像語言在繪畫中的審美作用。在董小明一系列水墨荷花中,他一方面通過渴筆飛白尋求荷花書法語言的表現意蘊,呈現筆墨之外的散淡禪意;另一方面則對這種書法語言進行微觀放大與現代視覺的結構整合,用媒材質感和水墨熔劑增加語言的表現層次與意蘊表達的文化涵量。在他早年的水墨探索中,為增強他大尺幅的荷塘畫面張力,他甚至嘗試採用麻布或丙烯等新的媒材形成特有的畫面肌理與物象質感。顯然,作為一種現代水墨探索,董小明對於各種水墨媒材以及與水墨相關的媒材試驗,不斷擴大了他的水墨表現視閾。他的水墨荷花,由此也具有了和傳統筆墨荷花不盡相同的審美意趣。這就是,既富有傳統筆墨那種玄虛散淡的境界,又具有現代媒介的材質美感以及現代媒介結構整合的空間意識。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除了新媒介賦予他水墨荷花的新意象,董小明還非常注重對於圖像語言尤其是數碼圖像語言的吸收。他不是使用圖像代替自己對於審美對象的觀察與呈現,而是追求數碼圖像語言對於自然物象的分解、剝離與重組,追求數碼圖像語言特有的視覺趣味與虛幻禪境。他甚至於將自己在小尺幅創作的渴筆飛白的中國畫荷花輸入電腦,並通過數碼圖像語言的再度離合,重新創造出數位化特徵的水墨荷花。那些作品似乎是對於筆墨荷塘的微觀放大與再度分解,大面積的高調與灰調傳遞了傳統中國畫特有的超脫與空靈的聖潔感,但語言形態卻具有數碼語言圖像的新奇性與魅惑力,一些傳統的筆性、筆意與筆速的筆墨意趣因數碼語言的重植與轉換而形成了反相圖像的奇幻性,從而給人以傳統文化意蘊的超感體驗。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董小明水墨荷花對於圖像語言的積極接受,使他逐步從紙本、布本的平面繪畫擴展到金屬平面與立體空間的裝置水墨。金屬平面的水墨荷花,是從水墨圖像轉換到腐蝕銅版上的具有裝置意味的作品。它有益地將水墨數碼語言與腐蝕銅版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具有水墨的透明度、數碼的奇幻性,也具有銅版蝕刻的金石味與尖銳感。而巨大凝重的銅版本身,在自然氧化之後,就頗有水墨氤氳、迷離奇幻的神秘性與材質堅凝、幽深渾樸的厚重感。讓媒介本體訴說,是當代藝術的一種策略。現代水墨的媒介性與裝置作品對於現成品的使用,都強調了媒介自身的語言張力以及媒介自身表達主體藝術觀念的文化意蘊。正是對於數碼圖像的深刻領悟,董小明的水墨荷花又從平面繪畫走向立體裝置。他製作了許多荷塘方鎮,用青銅塑制與焊接了一片片浮在水塘里的風荷香蓮。那幽靜似水、沉默無語的金屬裝置,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似花非花,是蓮非蓮,可謂滿塘自然的生趣、滿懷人文的胸襟。而投射於天地之表的水墨影像,則介於時間與空間之中,似墨非墨,是荷非荷,可謂一方水塘的清雅、一泓藕池的幽夢。身處於他的影像裝置,依然讓人們震撼的,是禪意悠遠的傳統文化魅力。而藝術呈現的方式與新媒體的運用,卻讓人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視聽覺新體驗。的確,董小明在以水墨為主的多種表現媒介中所追求的,就是這種當代視覺體驗中的傳統文化意蘊。對於董小明而言,變化的是多種媒介中的圖式與圖像,而不變的則是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境界的敬畏與參悟。
董小明作品董小明作品
從水墨荷花到數碼荷花,再從影像荷花跨越到裝置荷花,董小明一直試圖通過現代藝術觀念解讀他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與體驗。儘管當代城市生活、當代信息傳播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與思維方式依然像生命染色體那樣頑強地遺傳衍生,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旺盛強大。這是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養分、探索當代文化的構建中,不斷被反思的一個難以逾越的文化命題。董小明在他的藝術創作中,之所以始終選擇荷花作為他的創作母題,也多半是把荷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而予以視覺感知的重新解讀與不同歷史文化上下文的場景置換。不論他採用水墨、數碼還是影像、裝置,那些觀念的構想與媒材的突破,卻仍然圍繞著傳統文化的意象而展開。他把視聽覺的當代體驗性與清雅幽深的禪意參悟有機地混裝一體,從而顯示出他對於當代中國文化構建的審美性思考與探索。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蓮塘藕荷,這個農耕時代中國文化人的品格寄寓,已成為當代文化理念與藝術體驗的詩意棲居。(尚輝//藝術史學博士,研究館員,中國美協《美術》雜誌執行主編)

作品欣賞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董小明(畫家、藝術策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