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封鄉

董封鄉

董封鄉位於陽城縣城西南24公里處,地處雲蒙山麓,海拔高度700—1200米,平均氣溫11.9℃左右,年降雨量在550至650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為2480小時左右,無霜期為175天。2001年撤併鄉鎮由原董封鄉、李圪塔鄉合併組成今董封鄉。東與駕嶺、橫河鄉相連,北與次營鎮相接,西南分別與沁水縣、垣曲縣交界。總面積216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三,轄32個行政村,2個林牧場,3939 戶,總人口8915人。有耕地12954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封鄉
  • 地址:陽城縣城西南24公里處
  • 海拔高度:700—1200米
  • 平均氣溫:11.9℃左右
  • 年降雨量:在550至650毫米之間
  • 年平均日照:2480小時左右
周邊環境,行政區劃,發展回顧,產業結構,交通旅遊,社會發展,發展任務,發展目標,建立基地,民生改善,新農村建設,經濟情況,轉型發展,綠化硬化,

周邊環境

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以小尖山分水,南部(原李圪塔鄉)屬高寒山區,森林茂密,野生動植物豐富,為縣內的主要林牧基地,盛產松子、藥材;北部(原董封鄉)屬乾旱山區,雖有縣內最大的董封水庫,卻地下水資源缺乏,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區,主產玉米、小麥、穀子;該鄉是乾果核桃主要產地,成立有核桃專業合作社;岩山村曾是華北地區養蠶狀元村。南北結合部有片區的煤鐵礦藏,陽坡村鐵礦為縣內第一個露天鐵礦。
陽雲公路穿越其境至雲蒙山。西哄哄村以其地勢險要曾為重要隘口,柴李圪塔(舊時柴圪塔、李圪塔兩村的合稱)地處雲蒙山腳,是通往雲蒙大山的必經之道,也是歷史上出垣曲進入中條山腹地的咽喉要道,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領導往返太行八路軍總部到延安途經此地。1942年,鄧小平在上河村主持召開中共晉豫區黨委黨政軍幹部會議,史稱“上河會議”。柴圪塔、李圪塔、董封、次灘、岩山等村是八路軍唐支隊駐地和重要活動地;趙樹理以岩山村作背景寫成《李有才板話》。位於白龕村北的“修真古洞”為陽城古八景之一,明朝吏部尚書王國光遇難曾隱居此洞,此一帶鐘乳石洞密集,有待進一步開發。

行政區劃

陽城縣轄鄉。1958年設董封公社,1984年置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24公里。面積108.7平方公里,人口1萬。陽(城)雲(蒙山)公路斜貫全境。轄董封、赤頭、征反坡、陳坡、郭馬、蓮花、桐窳、高峪、龍泉、窳村、坡豐、莊溝、臨澗、雙美、上河、白龕、黑虎、柏岩、土嶺、安牛、鹿渠、岩山、蘆家河、里四、蘇嶺、回隆、唐山、後南溝28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盛產蠶繭、核桃,曾被評為華北蠶繭生產先進單位。董封水庫位於境內。古蹟有“修真古祠”
2001年,調整陽城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2001]14號;1月10日晉市政發[2001]8號),撤銷李圪塔鄉、董封鄉,合併設立新的董封鄉。區劃調整後董封鄉人口14776人,面積202.8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董封村。

發展回顧

五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鄉人大的監督和支持下,我們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迎難而上,奮力拚搏,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
全鄉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十一五”期末,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652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50.2%,年均遞增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7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492元,增長55%,年均遞增9.1%

產業結構

以農業現代化為方向,堅持最佳化調整農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蠶桑、乾果、畜牧等特色農業產業。累計發展優質桑園800畝,蠶桑產業人均收入突破1000元;發展以核桃為主的乾果經濟林1500畝;全鄉規模養殖戶達到77戶,畜牧業實現年收入800餘萬元;投資200萬元的佳誠生態養殖場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年可出欄3000頭生豬;堅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註冊成立了雲蒙山珍農業生態開發公司、“花爛漫”專業合作社、樂和康養豬專業合作社、為農蠶桑專業合作社、富欣核桃專業合作社等12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效益不斷提高。
以壯大工業經濟為重點,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千方百計發展民營經濟。總投資3000萬元的鑫辰美鑄業有限公司已建成投產。引進太原市凱吉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建設青峰安山岩加工廠;引進河南省寶安實業有限公司投資600餘萬元興辦寶安石材廠。此外,還引資建設了雲蒙礦泉水廠、雲蒙秀石加工廠等一批民營企業。這些項目的引進,實現了我鄉民營工業企業零的突破,有力地促進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就業。2008年、2009年連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招商引資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交通旅遊

1:旅遊,以繁榮旅遊業為目標,累計投資1000餘萬元,完成了鳳棲湖、上河會議舊址、修真古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景區主幹道路全部硬化。成功舉辦了“魅力古鎮、神奇雲蒙”董封採風活動,初步形成了以“回歸自然、享受綠色”為理念的“一山(雲蒙山)、一水(鳳棲湖)、一洞(國光洞)、一區(上河會議老區)”旅遊開發雛形。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董封鄉
2:交通設施,基礎設施突飛猛進,民生改善有了新進展。交通方面,累計投資2770餘萬元,建成180公里水泥(油)路,全鄉真正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完成陽雲線董封段道路和董封橋拓寬改造,建設了鄉汽車客運站。
3:飲水通訊,累計投資440萬元實施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28個村5173口人的吃水問題;投資1000餘萬元,實現了廣播電視、通訊網路全覆蓋,27個村接通了寬頻網際網路。
4:環境林業:完成退耕還林、配套荒山綠化7000畝,建設生態公益林3000餘畝和通道綠化65公里;投資300餘萬元,打壩3000米,對集鎮區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完成舊廁改造330個,新建公廁80個,規劃建設垃圾點160個,集鎮區和34個村場都建立了保潔員隊伍,大力實施農村新能源建設,建成戶用沼氣598戶,全鄉面貌煥然一新。

社會發展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和諧建設開創新局面。堅持科教興鄉,累計投資1000餘萬元,建成董封中學和董封寄宿制國小,教育教學設施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千方百計增加就業渠道,全鄉3500個勞動力基本實現穩定就業。堅持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集中供養、救災救濟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累計辦理低保、五保916人,發放各種救助資金214萬元。認真落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職工醫療保險政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0%。籌資110餘萬元完成了鄉敬老院的改擴建工程,實現五保集中供養。大力推進農村衛生事業,完成了村級衛生所全覆蓋目標,基本實現了“頭疼腦熱不出村、日常小病不出鄉”。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成了鄉綜合文化站和8個村級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組建了5支農民女子樂隊;建成董封、蓮花等村各類體育場所28個和農村圖書室13個;送書下鄉11000冊,送戲57台次。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利完成。人口計生、民兵、老乾、老齡、衛生防疫等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廣泛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加大安監隊伍體系建設,保持了安全形勢持續平穩;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投資100萬元新建了董封派出所和司法所辦公樓,實施平安互助工程和“六級六步”大調解,建立了聯動機制,平安鄉村(單位)創建紮實有效。

發展任務

十二五”是推動我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決貫徹縣十二屆一次黨代會和鄉第三次黨代會精神,以縣委“123456”經濟發展戰略為指導,按照“拉長一產夯基礎、依託二產挺脊樑、培育三產樹品牌”的發展思路,圍繞一個中心(經濟建設),貫穿兩個主題(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統籌三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突出四個重點(產業提升、基礎建設、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建設八大基地(畜牧、蠶桑、蔬菜、乾果經濟林、小雜糧、雲蒙山珍、建材、休閒觀光旅遊),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健康協調發展,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秀美的新董封。

發展目標

未來五年我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翻一番,達到1500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達到8500元;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集鎮建設初具規模,新農村建設煥然一新;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建立基地

以八大基地建設為載體,以旅遊服務型、農副產品加工型集鎮建設為目標,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力爭用5年時間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支柱產業,推動我鄉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1:蠶桑基地,強力推廣“三優一省”,旱地桑園剪梢技術、小蠶共育、大棚養蠶、一條兩剪等技術,努力發展桑枝養菇、廢渣還田的循環經濟,促進蠶桑產業向科學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五年實現新發展優質密植桑園3000畝,十二五期末年養蠶張數力爭達到8000張。
2:畜牧基地,繼續堅持“抓基地、抓大戶、抓科技、抓服務、重行銷”的思路,抓好基地村、示範園區和規模養殖戶的建設。重點扶持董封村萬頭生態懶漢養豬場和雙美、岩山、臨澗等養殖小區的建設。2015年末,全鄉規模養殖戶力爭達到200戶,樂和康養豬合作社達到年出欄10000頭的規模。積極支持和鼓勵民眾大力發展土雞、土蜂、土法養豬等特色養殖,力爭形成家家從事養殖,戶戶都能掙錢的養殖新格局。
3:蔬菜基地,藉助土地、水源等優勢,在上河、雙美、董封、赤頭、凹村、坡豐等獲澤河下游的村集中發展大棚蔬菜,在其餘具備條件的村大面積種植大路蔬菜。力爭在五年內建成大棚100棟。鼓勵探索成立集生產、銷售、技術交流等服務於一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形成相應的產業鏈條。
4:乾果林基地,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介銷售組織、技術服務組織,促進全鄉乾果經濟林向產業化、規模化、優質化方向發展,五年內全鄉要新發展優質核桃5000畝,力爭用五年時間實現人均一畝核桃園的目標,全鄉核桃產量達到210萬公斤,實現收入5000萬元。
5:小雜糧基地:以“花爛漫”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實施品牌戰略,推廣優質小雜糧品種,全面鋪開以岩山片、李圪塔片、柴圪塔片為主的小雜糧生產基地建設,逐步擴大優質小雜糧種植區域,力爭達到年生產70萬斤和加工轉化銷售40萬斤小雜糧的目標。
建材基地,進一步創優發展環境,為已落地的寶安石材廠、青峰安山岩石材廠等建材企業搞好服務,幫助他們做大做強。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資源換資金,花大力氣招商引資引進新企業新項目,培育新的經濟支柱和勞動力就業平台。
6:山珍開發,要依託我鄉豐富的山珍野果資源,引資建設雲蒙山珍農業生態開發公司,開發野菜、乾果、山珍等特色產品及雲蒙礦泉水、雲蒙山珍系列飲料,把珍稀土特產資源打造為地方名牌產品,帶動山區農民增收致富
7:觀光旅遊,搶抓縣委加快構建“3+1”旅遊發展大格局的有利契機,積極融入大析城山景區,以雲蒙農家樂休閒觀光旅遊開發為重點,抓好雲蒙山、鳳棲湖、修真古洞、上河會議舊址等景點的整合宣傳及旅遊推廣,大力發展節假日短線旅遊。同時要依託旅遊景點和“陽垣路”經濟帶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運輸業、商貿流通業,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

民生改善

加快集鎮建設步伐。按照鎮區規劃抓好集鎮核心區建設;繼續配套集鎮區基礎設施,完善集鎮區中國小、幼稚園、文化站、客運站、衛生院、敬老院、商住樓、水源地、街心廣場、污水管網、生活垃圾填埋場、綠化美化亮化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集鎮整體綜合功能。
繼續抓好新農村建設。在鞏固和完善已有“五個全覆蓋”(村村通水泥<油>路、安全飲水、校舍安全改造、村通廣播電視、村級衛生所建設)成果,提高延伸運行服務效能的基礎上,抓住省委省政府即將實施新的農村“五個全覆蓋”大好機遇,重點做好農村便民連鎖店、農村街巷硬化、農村文化體育場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惠民政策實施的對接、啟動和推進工作。
大膽嘗試邊遠山村新農村建設新模式,因地制宜,把舊村改造、空心村改造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

既要放眼未來,更要謀劃當前,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建黨90周年,也是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縣十二屆一次黨代會和鄉第三次黨代會精神,推動我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

經濟情況

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15 %,達到88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增長8%,達到2344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8%,達到10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達到4873元;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000萬斤;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分別控制在6‰和5.3 ‰以內。

轉型發展

1:緊扣轉型跨越發展主題,狠抓八大基地建設,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做特現代農業,做大工業經濟,培育第三產業,增強綜合實力。
2:繼續強力推廣“一條兩剪”、“三優一省”、旱地桑園剪稍、小蠶共育、大棚養蠶技術,2011年要新推廣方格簇1萬片,改造老桑劣桑1萬株。全年餵養張數穩定在5000張,產量力爭達到20萬公斤。
3:重點扶持佳誠生態養殖場和臨澗、雙美、岩山等村養殖小區的建設,促進佳誠生態養殖場達產達效,並依託該養殖場和樂和康養豬專業合作社,加強服務引導和典型示範,力爭新發展規模養殖大戶50戶。
4:積極創造條件在獲澤河沿線的董封、赤頭、臨澗、坡豐、凹村、征反坡等村大力發展大路蔬菜,力爭新發展蔬菜大棚10棟。
5:重點抓好2010年已植1500畝核桃園的後期管理,確保成活率;二是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扶貧攻堅項目的實施,力爭新發展優質核桃1500畝;三是要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核桃園管理的技術培訓,抓好原有3000畝核桃園和2萬株老核桃樹的管理;四是抓好龍泉、黑尾等苗木基地的建設,擴大育苗規模,拓展苗木市場,力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6:完成花爛漫小雜糧加工基地全部建設並投產。同時以“花爛漫”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全面鋪開以岩山片、李圪塔片、柴圪塔片為主的十七個村1500畝生產基地建設,逐步擴大優質小雜糧種植區域和品種
7:加快集鎮發展。一是完成鎮區總規和詳規的評審工作;二是要完善文化站、客運站建設,完成室內外配套,力爭在6月底交付使用;三是要鋪開董封信用社遷建工作,啟動鎮區街心廣場建設;四是要完善提升鎮區綠化,完成鎮區入口兩側片狀綠化帶的建設。
8: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完成具備通達條件村莊的道路硬化;完成省級推進村和縣級遞進村、亮化村的建設任務。

綠化硬化

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綠色董封。全力推進地質環境治理、山體修復和礦區復綠,重現青山風貌。積極推進集鎮污水管網建設,啟動集鎮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嚴格執行企業環保達標標準。抓好集鎮綠化、通道綠化和生態園林村、綠色園林單位、綠色學校創建工作。要認真開展造林綠化,力爭完成荒山綠化600畝,四旁植樹7萬株,通道綠化20公里,退耕還林補植80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