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仿古山水圖冊》是明代畫家董其昌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其昌仿古山水圖冊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縱23.8cm,橫13.7cm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董其昌
畫作內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第一開款:“玄宰仿王叔明。”下鈐“董其昌印”。對幅自題:“乙卯子月望,送著存使君上計吳閶,舟中寫此六景為別。董其昌。”鈐“董其昌”、“太史氏” 印。鑑藏印鈐“金黼廷瘦仙氏考藏”(朱文長方)等。乙卯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第二開款:“玄宰仿惠崇筆。”下鈐“董其昌印”。
第三開款:“仿趙大年。玄宰。”下鈐“董其昌印”。
第四開款:“玄宰仿米元暉。”下鈐“董其昌印”。
第五開款:“玄宰仿黃子久。”下鈐“董其昌印”。
第六開款:“玄宰仿雲林。”下鈐“董其昌印”。
第七開款:“玄宰。”
第八開款:“銅陵道中寫所見,玄宰。”下鈐“董玄宰”印。
第九開款:“玄宰。”下鈐“董玄宰”印。
第十開款:“泉飛下溜急,松古上枝平。玄宰。”下鈐“董玄宰”印。王昶對題:“畫家各以天姿學力勝至思翁,則漆園所謂人而天者也。人而天,正如列子御風,冷然誰其跂之。驚蟄後二日定香居士閱於琴畫樓,時春雪猶未霽也。”下鈐“王”、“昶”、“報導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印。
作品賞析
全冊一頁一景,皆以重巒繁樹構成景致。畫頁構圖均為平遠式。近景樹木枯榮相雜,遠景山巒疊嶂連綿,中景以一潭靜湖碧水擴展了畫面空間,同時豐富了景致的層次變化。圖中所繪山石樹木不求逼真寫實,只注重其意象的表達,通過嫻熟的筆墨既表現出山水的神韻,亦反映出董氏對自然山水的獨特認知。
此圖冊印文、款題及山石的表現筆法呈兩種風貌。第一至第六開的印文為“董其昌印”,第七至第十開為“董玄宰”。第一至第六開題款的字型清勁疏秀,行筆自然,具有董氏典型的行草體風貌;第七至第十開的款字則外松內緊,毫無董字古淡灑脫的神韻。在山石的皴擦點染上,第一至第六開多先以細勁簡括的線條勾勒石骨山脈,隨後以乾筆側鋒略作皴擦,並用濃墨作臥筆橫點,通過墨的乾濕濃淡顯現出山石鉛華盡洗後的空靈淡宕之美;相比之下,第七至第十開畫頁中山石的筆墨過於呆板拘謹,缺少董氏山水畫中含蓄秀逸的神韻。更為重要的是,董氏在第一開的對幅上自題:“乙卯子月望,送著存使君上計吳閶,舟中寫此六景為別”,已言明僅繪“六景為別”,而非十景。該圖冊經徐邦達先生於1990年10月30日鑑定,認為其第七至第十開畫頁為後配,非董其昌原作。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精於書畫鑑賞,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於率易中得之,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並成為清代藝壇的主流。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