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子

《董公子》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董公子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簡介,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簡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原文

董公子 青州董尚書可畏[1],家庭嚴肅,內外男女,不敢通一語。一日,有婢僕調笑於中門之外,公子見而怒叱之,各奔去。及夜,公於偕憧臥齋中。時方 盛暑,室門洞敞。更深時,僮聞床上有聲甚厲,驚醒。月影中,見前仆提一 物出門去。以其家人故,弗深怪,遂復寐。忽聞靴聲訇然,一偉丈夫赤面修髯,似壽亭侯像[2],捉一人頭人。憧懼,蛇行人床下。聞床上支支格格,如 振衣,如摩腹,移時始罷。靴聲又響,乃去。僮伸頸漸出,見窗欞上有曉色。 以手們床上,著手粘濕[3],嗅之血腥。大呼公子,公子方醒。告而火之,血 盈枕席。大駭,不知其故。
忽有官役叩門。公子出見,役愕然,但言怪事。諸之,告曰:“適衙前 一人神色迷罔,大聲曰:‘我殺主人矣!’眾見其衣有血污,執而白之官。 審知為公子家人。渠言已殺公子,埋首於關廟之側。往驗之,穴土猶新,而 首則並無。”公子駭異,趨赴公庭,見其人即前狎婢者也。因述其異。官甚惶惑,重責而釋之。公子不欲結怨於小人,以前婢配之,令去。積數日,其鄰堵者[4],夜聞仆房中一聲震響若崩裂,急起呼之,不應。排閥人視,見夫 婦及寢床,皆截然斷而為兩。木肉上俱有削痕,似一刀所斷者。關公之靈跡最多,未有奇於此者也。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注釋

[1]董尚書可畏:疑即董可威。董可威,字嚴甫,號葆元,山東益都人。 明萬曆丁未(1607)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洋見《益都縣誌》。
[2]壽亭侯:即關羽。關羽(160—219),字雲長,何東解(今山西永濟縣東)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漢獻帝建安五年(200),為曹操所俘,並由曹操以征討袁紹的軍功,表為漢壽亭侯。後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宣揚“忠”“義” 的偶像,並為佛道等宗教所神比。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追封“忠惠公”, 宣和五年(1123)封“義勇武安王”,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加封“三界 伏魔大帝神成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在各地建廟設祭。後世因稱“關公”、“關帝”。下文“關廟”即關帝廟
[3]粘:此據山東省博物館本,原作“沾”。
[4]鄰堵者;隔牆鄰人。堵,牆。

譯文

青州的董可畏尚書,家裡的規矩很嚴厲,內宅外宅的男人和女人,不敢互相說一句話。一天,有個丫鬟和男僕在中門以外調笑,公子看見便怒叱了他們,兩人各自奔散。
到了夜晚,公子和書僮睡在書房中。當時正是盛夏,房門大敞著。夜深的時候,書僮聽到床上有劇烈的聲響,被驚醒了。在月光下,見白天和丫鬟調笑的那個僕人提著一樣東西出門走了。因為他是家裡的僕人,書憧也沒多疑,就又睡了。忽然聽見有大聲走路的靴子聲,一個魁偉的男子,紅臉長須,好像漢壽亭侯關羽的模樣,手裡提著一顆人頭走了進來。書僮非常害怕,便像蛇那樣鑽入床底下。聽到床上吱吱咯略的響,像是抖衣服,又像按摩腹部,過了一會才完事。靴子聲重又晌起來,那人就出去了。書僮伸著脖子慢慢從床底下出來,見窗欞上有了晨光。用手摸到床上,沾了一手濕漉漉的東西,聞了聞有血腥氣味,嚇得他大呼公子,公子正好醒來。書僮便把見到的情形告訴他,並拿火來照,一看血滿枕席。公子和書僮大驚,卻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忽然有官府的差役前來敲門,公子出門接見,差役很驚訝,嘴裡直說怪事。公子追問,差役告訴說:“剛才衙門前有一個人神色迷亂恍惚,大聲說:‘我殺了主人了!’眾人見他衣服上有血污,便抓住他告了官。經過審問,知道是您家的僕人。他說已經殺了您,把人頭埋到關帝廟旁邊了。我們前往那裡去驗證,看到挖的坑土還很新,但卻沒有人頭。”公子大為驚異,便趕往公堂,見那犯人就是先前和丫鬟調笑的僕人。於是敘述了事情的奇異經過。官聽了非常懷疑惶恐不安,便狠狠地打了僕人一頓後釋放了他。公子不想和小人結下仇怨,就把那個丫鬟許配給這個僕人,讓他們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這個僕人的鄰居夜間聽到他房子裡一聲震響,像是什麼東西崩裂了,急忙起來喊他,沒人應聲。撞開門進去一看,見僕人夫婦連同他們睡的床,都截然而斷,成了兩半,木頭和肉體上全有刀削的痕跡,好像是一刀砍斷的。
關公顯靈的事跡非常多,但是沒有比這件事更神奇的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