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倫(明代翰林學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倫,字安常,東昌恩縣人,世居燕之宛平。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自為儒士,處山林間,布褐藜藿,已懷憂世之志。學者多從之游,以所居具川,稱“具川先生”。元末,徵辟不出,世高其行。國初,擢用單縣儒士張寧。洪武十五年,寧以倫薦,遣使征之,以為春坊贊善大夫,賜冠帶,事懿文皇太子。其所陳說多忠孝之言,太祖皇帝聞而善之。十八年正月,由春坊右贊善升左春坊大學士,賜綺六疋、鈔五千錠。會東宮晏駕,二十五年,出為河南左參議。在任盡心民事,名其思政之堂曰“後樂”,方孝孺為之記。嘗草封事數千言,無一不愜上心者。二十六年,上書薦肇州吏目諸葛伯衡,太祖遽擢為陝西參議。三十年,以詿誤坐免,典教滇南。東宮憐其老,賜以白金若千鎰。倫行至成都,蜀獻王深寵之,賦詩八章以送行。至滇,凡作養成就,用夏變夷,漸摩膏口,皆出於仁義道德,故雖蠻夷童豎皆知向方。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建文即位,眷戀東宮舊臣,屢詢久之,左右多言倫可用,即召至京師,慰勞備至,拜嘉議大夫、禮部侍郎翰林院學士,與方孝孺皆入館閣傳經史。是年七月十三日,御書“怡老堂”三大字,及髟沐幾、玉鳩杖各一賜之。倫上表謝。初,監察御史解縉嘗代夏長文作劾袁泰書,泰銜之,因肆誣斥。太祖令縉十年著作,始許擢用。未及期,會太祖賓天,縉遽赴臨。權臣謂赴臨非詔旨,遂謫河州。縉與倫書祈援;歲余,權臣出,倫為言之,乃召縉還,以為翰林待詔。其汲引人才類如此。倫為人質直敦厚,富文學,為時所重。革除間,屢懇言當務親睦,不聽。太宗即位,時倫年八十餘,有旨令致仕。出京,悒悒成病,數日卒。

詳細介紹

董倫,字安常,明代恩縣董家堂村(現武城縣武城鎮蔣王莊)人。
生於元泰定年間(公元1323年)。自幼酷愛詩書,刻苦用功,遍讀經史子集。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因張以寧推薦,董倫被召至南京任右贊善大夫。
朱允炆繼位後,拜董倫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給皇帝講授經、史、鑒等書,還主持編纂了《太祖實錄》,皇帝親手寫了“怡老堂”的匾額掛在他的屋中,又賜予髹幾和玉鴆杖。董倫為人秉性忠厚,常勸皇帝和近友諸藩王親睦。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南京殺了許多親信大臣,獨沒罪及董倫。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董倫告老還鄉,回家不久病逝,享年80歲。
附《明史》所載其傳如下:
董倫,字安常,恩人。洪武十五年以張以寧薦,授贊善大夫,侍懿文太子,
陳說剴切。太祖嘉之,進左春坊大學士。太子薨,出為河南左參議。肇州吏目
溪諸葛伯衡廉,倫薦之。帝遽擢為陝西參議。又言儒學訓導宜與冠帶,別於士子。
劉導始注選。三十年坐事謫雲南教官。雲南初設學校,倫以身教,人皆向學。
建文初,召拜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與方孝孺同侍經筵。御書“怡老堂”額
寵之,又賜髹幾、玉鳩杖。解縉謫河州,以倫言得召還。倫質直敦厚,嘗勸帝睦
親藩,不聽。成祖即位,倫年已八十,命致仕,尋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