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評傳(王永祥著評傳)

董仲舒評傳(王永祥著評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仲舒評傳》是王永祥創作的評傳,首次出版於1995年9月。

該書對董仲舒思想的性質及歷史地位進行了新的定位,對董仲舒思想的研究作了新的探討,提出一系列董學研究的新見解。作者認為,董仲舒的思想特點是建構了以孔孟思想為核心、以陰陽五行為構架、廣泛吸收先秦諸子思想的新儒學體系。這個新儒學體系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以神秘的自然神論之“天”為最高範疇和以“天人感應”論為核心的宇宙論;“變而有常”的天道觀;真天意、辨物理的認識論;質樸之謂性和待教而善的人性論等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董仲舒評傳
  • 作者:王永祥
  • 文學體裁:評傳
  • 字數:314千字
  • 首版時間 :1995年9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董仲舒評傳》從董仲舒所處時代入手,以當時社會矛盾和任務、自然科學狀況、秦漢學術思想沿革為依託,簡述了董仲舒治經著述、出仕踐儒、建構封建理論大廈的一生,重點評述了其改鑄的新儒學體系:自然神論的宇宙觀,“天人感應”的目的論,“變而有常”的天道觀,辨物理、發天意的認識論,“待教而善”的人性論,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思想,應天改制和應人制禮的進化歷史觀,取法於天的王道論,獨尊儒學的大一統論,繼亂世必須“更化”的改革思想,從而明確了董仲舒在中國歷史和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董仲舒評傳》突破了以往把董仲舒看作一個反動思想家的框框,重新樹立了一個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勇於改革、治國的進步思想家的形象。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董仲舒生活的時代
第二章 建構封建理論大廈的一生
第三章 自然神論的宇宙觀
第四章 神秘的“天人感應”目的論
第五章 “萬世亡弊”和“變而有常”的天道論
第六章 辨物理、發天意的認識論
第七章 待教而善的人性論
第八章 “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觀
第九章 應天改制和應人制禮的進化歷史觀
第十章 取法於天的王道論
第十一章 繼亂世必須“更化”的治國思想
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歷史地位和評價

成書過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由匡亞明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由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總計200部、6000餘萬字,是南京大學文科重要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當代一批學有所長專家的集體智慧。叢書的學術顧問包括丁光訓、王元化、安子介、趙朴初、馮友蘭、張岱年、楊向奎、任繼愈、蘇步青、程千帆、杜維明等數十位學者。他們與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討,從2500年歷史長河中選取了270多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作為傳主,從整體組合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傑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該叢書全部編撰完成,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董仲舒評傳》即該叢書中的一本。

作品鑑賞

該書對董仲舒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發掘,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作者認為,董仲舒的思想特點是建構了以孔孟思想為核心、以陰陽五行為構架、廣泛吸收先秦諸子思想的新儒學體系。這個新儒學體系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以神秘的自然神論之“天”為最高範疇和以“天人感應”論為核心的宇宙論;“變而有常”的天道觀;真天意、辨物理的認識論;質樸之謂性和待教而善的人性論;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思想;取法於天的王道論;獨尊儒術的大一統論;主張“更化”的社會改革思想;以及承認“湯武革命”的“三統”“三道”的社會進化歷史觀等等。這個新儒學體系之所以說“新”,就在於它具有與孔子及先秦其他儒家不同的特點,概略地說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董仲舒的“天”與孔子不同,它不單是“至上神”,而且具有封建倫常意義和自然物質性,它是此三者的合一物,可稱之為自然神;同時也不再如孔子那樣敬而遠之,而是強調“天人感應”。第二,在繼承孔子的忠、孝、仁、義、禮、智等思想的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三綱”“五常”的觀念,並與陰陽、五行的關係相比附,使之普遍化理論化。第三,董仲舒的人性論與孔子的“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不同,並綜合了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提出了質樸之謂性和待教而善的思想。第四,董仲舒一改先秦儒家從道不從君的性格,公開提出了有利於皇權者的大一統論。第五,是他提出了“更化”的社會改革思想,以及“三統”“三道”的進化歷史觀。
該書在對董仲舒思想觀點的發掘中,新見疊出,譬如對董仲舒天道觀和歷史觀的分析與辨正。對於董仲舒的天道觀,以往都用“天不變,道亦不變”來加以概括。作者認為,這種概括雖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但遠遠不能反映董仲舒天道觀的全貌,這是因為它只抓住了其對封建制度和封建人倫關係絕對化的方面,卻忽略或漏掉了其肯定現實的具體天道變化的方面。作者以原始史料為依據,經過認真的分析與論證,得出了他的結論。他認為董仲舒的天道觀除肯定有那么一個“萬世亡弊”的一般天道外,也肯定了各個時代的聖王法天所立的具體的道又是可變的,董仲舒明確地說過“繼亂世者其道變”。這種一般的不變的道與具體可變的道的矛盾,反映了董仲舒思想深處的矛盾:一方面,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要努力建構一套自認為是完美無缺的封建人倫關係,以使人們永遠尊奉它,以期其“萬世亡弊”;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有見識的封建社會初期的思想家,他又主張必須以適應發展著的現實社會為原則,進行改革更化,並從理論上來論證這種更化的合理性。這也就是董仲舒思想深處發生矛盾的深刻根源及其矛盾所在。對於董仲舒的歷史觀,以往都認為它是“三統三正”的循環論,似乎成了公認的定論。作者認為,這種概括雖然抓住了董仲舒歷史觀中存在的某些問題,但卻忽略了其歷史觀中的進化思想。董仲舒講新王“改製作科”,實際上包含有為應天而改制和為應人而制禮作樂兩個方面。從表面上看,董仲舒講三統或三道,是循環運演,周而復始,沒有任何的前進或發展的,但實質則不然,因為三統三道的循環,每一次的道變,都是因其所遇之變而制禮,因而對前朝之禮均有所損益,以捄溢扶衰。這就從原則上肯定了歷史的進步或進化,而這才是董仲舒歷史觀中更重要的實質性方面,也正是這一方面為董仲舒提出的改革方案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董仲舒評傳》
1995年9月
南京大學出版社
7-305-0251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