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故里

董仲舒故里

董仲舒故里即河北省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是漢代大儒董仲舒的故鄉。

基本介紹

  • 本名:董仲舒
  • 別稱:董子、董夫子
  • 所處時代:西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廣川郡(今衡水市景縣廣川鎮)人
  • 出生時間:公元前179
  • 去世時間:公元前104
  • 主要作品:《春秋繁露》、《春秋決事比》、《春秋決疑》、《舉賢良對策》等
  • 主要成就:創立了新儒學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景縣廣川鎮,董仲舒簡介,

景縣廣川鎮

廣川鎮、景縣轄鎮。位於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距縣城40千米。從衡德高速公路龍華出口,南行13公里,即可到達廣川鎮。全鎮地貌呈簸箕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最高海拔25米,最低海拔約15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屬溫帶半濕潤季氣候。
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百強鄉鎮”,被衡水地委、行署命名為“小康鎮”,1996年被衡水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十強鄉鎮”2007年,全鎮完成社會生產總值21.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8億元,上繳稅金19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92元,同比分別增長16%、18%、21%、6.3%。
2009年5月,總投資10億元、占地21.5萬平方米的董子文化園工程,在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故里——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啟動,預計於五年內分四期完成。董子文化園規劃包括董子宗祠、董子書院、董子舊宅、董子典故園、董子研究會館、董氏宗親會館、碑林等。董子宗祠正殿、時空台、董子舍園遺址和董仲舒衣冠冢已完成建設或修繕。董子文化園採用的是漢式建築風格,由九部分、七進院組成,全園整體布置為坐北朝南,董子故居、應詔對策、下帷講學、三不窺園、相事驕王、德主刑輔、董子祠——鴻儒殿七進院落構成文化園的主體。旨在弘揚董子文化,推動文化旅遊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董子文化的影響力,真正打響“董子故里——大儒之鄉”品牌。
廣川鎮土地資源豐富,路、水、電、通訊、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完善,休閒娛樂、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服務配套齊全,新建廣川現代城,廣川新城,高層高標準生活小區。
廣川鎮民營經濟比較發達,鐵塔鋼構是全鎮的主導產業,系全國四大通訊器材生產基地之一,特色優勢比較明顯,素有“鐵塔之鄉”的美譽。我鎮鐵塔鋼構產業起步於80年代末,經過鋁合金梯子、鋁合金塔、小鐵塔等過渡,發展成今天以通訊塔為主體的多個品種。特別是近幾年,我鎮鐵塔鋼構產業規模迅速膨脹,效益水平顯著提升,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08年全鎮鐵塔鋼構產業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上繳稅金3400萬元。2009年1月6日,景縣被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命名為“中國(廣川)鐵塔製造基地”。

董仲舒簡介

董仲舒, 曾在山東為官,任膠西相,雖然時間短,但留下後裔不少。
從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公元1369)28年間,到明代洪武、永樂年間(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至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44年間,元宋朝廷朝廷一再從山西洪洞等地往省內外移民。
朔州馬邑縣煙墩村圪針溝,是移民分遣處之一(煙墩村今屬神頭鎮,村南有圪針溝和圪針圍,圍是墳地)。
董仲舒的兒子董安從廣川遷回隴西,裔孫再遷河東,在洪武年間,與山東定陶等地族人一起轉遷至朔州馬邑縣煙墩村圪針溝,在公元一三六九年至一三七一年中的某一年(以一三六九年為可信),遷居到忻州紫郡。
明代洪武年間,本族從山東聚集至朔州馬邑縣煙墩村圪針溝,在公元一三六九年至一三七一年中的某一年(以一三六九年為可信),遷居到忻州紫郡,後幾經遷徙。
本族歷史上有登仕郎和將軍者,在田間考古發現過將軍墓志銘碑,登仕郎者則記錄於族譜。從始祖算起,是董氏第222世,河東董氏從董仲舒算起,是董仲舒第70代嫡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