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外形特徵
藻體直立,圓柱形,14~17cm高,基部具盤狀根,主軸及頂或不明顯,中實,1~1.5mm寬,主枝互生於主軸上。主枝及小枝上密被倒卵形囊,1.5~5mm長,1~2.5mm寬,中空,具小柄,柄長0.2~0.5mm,中實,切面觀由許多近圓形的
薄壁細胞組成髓部,徑46~99μm,外圍2~3層較小的內皮層細胞,徑13~20μm,最外1~2層皮層細胞,5~16.5μm × 3.3~6.6μm。淡粉紅色或淺褐色,膜質,製成的
臘葉標本能較好的附著於紙上。單細胞、群體、自營型微體浮游藻類。細胞橢圓形、卵形或楔形,常兩個或四個為一組,多數包被在不規則分支或分葉的、半透明的群體膠被的頂端。色素體一個,杯狀或葉狀,黃綠色,具有一個澱粉核。
細部特徵
囊狀部分內部構造:裡面為一層大而無色透明的薄壁細胞,切面觀呈角圓的長方形,30~36μm × 43~73μm,表面觀則呈有角的圓或方形,徑36~66μm,有時內層細胞壁上附生有1個近球形
腺細胞,徑16.5μm;外面有一層不完全覆蓋的含有
色素體的小細胞,扁壓橢圓形或近方形,2~5μm × 3~7μm。囊狀體壁厚30~36μm
呈集落生長,細胞梨形,一般寬 3-6 μm,長 6-12 μm,含葉綠素 a、b和 α、β 胡蘿蔔素、葉黃素等色素,有 1 個裸露的蛋白核,同化產物為澱粉和脂類。具明顯細胞壁,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由粘性多糖構成纖維狀,外層由三層薄層形成鞘。常為 2 個或 4 個細胞組成一組,各個膠質漏斗在中央互相聯合, 所有的細胞都或多或少地呈輻射狀排列,細胞靠近周圍緊密相擠,因此,整個群體呈現相當均勻的形狀。群體大小可達 50-100μm。B. braunii 以似親孢子營無性生殖,孢子的形成為縱分裂。細胞質內含有油質和細胞分泌物。
飼養條件
學名/ Scientific Name:Caulerpa lentillifera
俗稱/ Popular Name :提子草(海葡萄) / Green Caviar
水質要求/ Water Requirement :中/Medium
餵養難易度/ Level :1星 (5粒星為最難/ Out of 5 Stars)
常見水域/ Country of Origin :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日本等地
簡介/ Short Description:一種生長迅速海草,在合適條件下,30日內可長大一倍以上,近年來日本人常用作做成沙拉生食,但一般珊瑚魚友則用提子草來吸NO3,減低缸中NO3含量。
產地
套用價值和前景
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是一種世界性廣泛分布的微藻,其含烴量高達細胞乾重的80%以上,遠高於其它微生物的產烴量,而且其產烴平均熱值較高,1 kg葡萄烴完全燃燒能放出3.0-4.2×10 4 kJ熱量,且B. braunii所產烴的組成和結構與石油極其相似,因此利用B. braunii生產石油替代品受到高度重視,具有潛在的套用價值。
B. braunii作為可再生物質能源的重要材料,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 在減緩能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意義。 目前已經有大量關於B. braunii生理生化和最佳化培養條件的研究報導, 但是仍不能對其進行大規模培養,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其生長周期過長,因此,以後的重點除在高產藻株的篩選、培養基的最佳化、改進培養方法、發明多種新式光生物反應器外, 還應加快B. braunii生物工程研究的步伐, 將合成烴的有關酶類基因克隆至其他生長繁殖快速的微生物中進行表達產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