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灰斑病

葡萄灰斑病

該菌寄主範圍廣泛,據台灣研究報導:有8科12種植物。低溫、潮濕、多雨、寡照有利於發病。田間義大利品種發病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葡萄灰斑病
  • 拉丁學名:Cristulariella moricola
  • :真菌界
  • 英文名:Grapevine gray leaf spot
  • 病原中文名:桑生冠毛菌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主要危害作物:葡萄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病原,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葡萄灰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片發病初出現細小褐色圓點,呈輪紋狀,乾燥時病情擴展慢,病斑邊緣呈暗褐色,中間為淡灰褐色;濕度大時出現灰綠色至灰褐色水浸狀病斑,擴展迅速,病斑相連形成大型斑,嚴重時3—4天擴至全葉,病斑上長滿病原菌形成白色霉層,引起葉片早落。受害嚴重的葉脈邊緣可見黑色菌核。

病原

病原Gristulariella moricola Redhead稱桑生冠毛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孢子梗初呈針頭狀芽體,後抽長呈手指狀、無色,直立、上部向四周輻射長出球狀芽體,大小10~15微米,每 一芽體上有2~4個疣狀突起。大小2~6×1~2微米。發育成熟的孢子梗白色,呈尖塔狀,大 小450~600×110~140微米,向上豎起於病葉表面。極易脫落。從孢子梗疣狀突起上抽出數根 小孢子柄,瓶梗形或直管形,柄上生有圓形、無色小孢子,大小2~3微米,小孢子不發芽。病葉 在葉脈處有時可產生菌核,初白色,後轉為黑色,顆粒狀,形狀不定,大小2~5毫米,有性世代 為Sclerotium cinnamomi稱樟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田間病葉上所見白色霉層即病菌孢子梗和小孢子,借風雨傳播。後期病葉沿葉脈處產生菌核,初呈白色、後變為黑色,顆粒上不整形,病菌一般以菌核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人工接種在20℃條件下,孢子梗上流狀突起6小時開始發芽,8小時左右即可侵入葉片。若以菌絲接種須有傷口,侵入後三天表面菌絲長出孢子梗,6天病斑直徑達2.9-6.6厘米,20-24℃第三天開始產生菌核。

防治方法

防治灰斑病關鍵是消滅越冬菌源、清除病葉,集中燒毀或深埋,藥劑防治可選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3000-4500倍液,10-15天一次,連防3-4次,對灰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