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廷燧

葛廷燧

葛廷燧(1913年5月3日-2000年4月29日),.山東蓬萊潮水鎮大葛家村人,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國家一級研究員,青島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共產黨員,九三學社中央顧問。1951年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常委,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葛廷燧一生致力於金屬物理和金屬內耗研究50餘載。首先發明了測量金屬內耗的裝置——低頻扭擺(“葛氏扭擺”),發現了金屬晶粒間界內耗峰(“葛峰”),奠定了金屬滯彈性研究的實驗基礎,是國際上公認的金屬內耗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廷燧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3年5月3日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性別:男
貢獻,人生經歷,研究領域,所獲獎項,報效祖國,

貢獻

國際知名的金屬物理學家,發表論文160餘篇、著作多種。40年代後期他創立了金屬內耗的整個研究領域。
葛廷燧葛廷燧
1945~1949年,葛廷燧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任研究員,開展關於晶粒間界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金屬弛豫譜(內耗)、金屬力學性質和位錯理論的基礎研究。他首創用於低頻內耗測量的扭擺,被國際上稱為“葛氏擺”,從而推進了國際內耗研究的迅速發展;他首先發現了晶粒間界的內耗峰,被國際上稱為“葛氏峰”;他提出各種滯彈性測量(包括內耗、模量弛豫、在恆壓力下的微蠕變、在恆應變下的應力弛豫)的結果可以彼此換算,從而奠定了經典的滯彈性內耗(線性內耗)的理論基礎;他提出了晶粒間界無序原子群模型(被稱為“葛廷燧晶粒間界模型”)和沿晶界滑動的機制,肯定晶界具有粘滯係數,並首次把擴散概念引入晶界流之中;他關於外來雜質對晶界內耗的影響的研究,為後來套用晶界內耗峰研究和闡明晶界偏析動力學以及對力學性質的影響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1948年葛廷燧通過實驗首次在r-鐵和鎳等面心立方晶體中觀測到填隙原子所引起的斯諾克(snock)類型的內耗峰,並進而證明填隙原子在面心立方點陣中引起的內耗峰是一種普遍現象,並提出了產生內耗峰的機制。這項研究引發了國際上隨後關於點缺陷弛豫內耗的大量工作,為隨後點缺陷弛豫理論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1949年他首先觀察到表現反常振幅效應(即內耗由於振幅的增加而減小)的內耗峰,並提出溶質原子氣團模型和溶質原子沿位錯管道擴散的位錯彎結氣團模型。這是對經典內耗理論的一項重要發展。
葛廷燧在1949年回國後,在國內進行內耗研究,培養了大批人才,對於我國內耗研究工作的發展和領先地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人生經歷

1913年,葛先生出生在山東省蓬萊縣的一戶農民家庭。他的父親經常向他講述在京城看到聽到的義和團抵抗洋鬼子的英勇故事;在學校里也經常聽到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事件。這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富國強兵、振興中華的種子。葛庭燧決心苦學苦讀,做到能文能武,以便報效祖國。
早年在家鄉和北京等地求學。1928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理預科學習,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燕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昆明)物理系教員。1937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士學位。1941年赴美國留學,入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系。194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光譜實驗室和輻射實驗室、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任研究員。參與美國曼哈頓計畫中有關核子彈及遠程雷達的研究,獲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頒發的獎狀和獎章。二戰結束後,又應邀到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從事基礎研究,任副研究員。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領導職務等。
1949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回響中央建設東北重工業基地的號召,前往瀋陽參加中國科學院第一個新建研究所――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先後任研究員、副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1980年,奉調合肥參加合肥科研基地和合肥分院的建設,並負責籌建固體物理研究所,先後任合肥分院副院長、固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名譽所長。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固體低頻內耗、晶體缺陷和金屬力學性質研究,是國際上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首創了“葛氏扭擺”,首先發現晶界內耗峰(葛峰),首先發現點缺陷與位錯互動作用以及位錯與晶界互動作用引起的非線性滯彈性內耗峰。

所獲獎項

因其傑出的學術成就先後獲得內耗與超聲衰減最高國際獎――甄納獎(1989年),橋口隆吉材料科學獎(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物理獎(1996年),美國TMS學術最高獎――梅爾獎(1999年)。

報效祖國

葛庭燧同志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向主張"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早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就積極參加愛國學生族解放先鋒隊,並於1938年化裝成牧師秘密到冀中游擊區參加自製火藥和地雷的試驗。新中國誕生前夕,他在美國芝加哥發起成立了美中"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並擔任理事會主席。在美國最先打出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同時號召和發動留美學者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在他的影響下,包括錢學林等著名科學家在內的一批留美學者相繼回國。回國後,他一直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葛庭燧同志畢生忠誠於祖國的科學事業,始終把祖國的繁榮昌盛、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他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孜孜不倦地追求,還主動奔向主戰場,將研究課題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深入工廠企業了解和解決技術難題,被工人師傅譽為最知心的知識分子。197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實現以後,更是精神煥發,決心成為一名自覺的共產主義戰士,"餘生交給黨安排"。他始終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即使生病住院,也仍然誨人不倦,耕耘不息,堅持和他的學生們一起探討學科的發展,並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學術著《固體內耗理論基礎》,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葛庭燧同志為人豁達、坦誠,科研作風十分嚴謹。他一生生活儉樸,但十分關心公益事業,常常慷慨捐助。他事事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不搞自由化和特殊化。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