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村位於山東省郯城縣歸昌鄉南部,距鄉政府駐地2公里,人口1175人。相傳該村建於隋朝。因村西有一大土墩,眾稱疙瘩,建村得名疙瘩,後演化為葛大。該村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最為有名的是“姜湖貢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葛大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郯城縣
- 地理位置:山東省郯城縣歸昌鄉南部
- 人口:1175人
葛大村來歷,葛大村歷史,
葛大村來歷
史料記載,在該村東北部約2公里處,有一片低凹澇漬地,當地稱為姜湖。傳說姜子牙曾在此以直鉤垂釣,姜湖由此而得名。當初姜湖方圓幾十里都是澇漬地,常年生長野草類淺水植物。秋冬季節,當地百姓便到田裡挖野草根莖充飢。傳說一年冬天,王婆正在姜湖邊上挖名“樟巴”的野菜,忽聽身後一男子道:“老人家,挖這草根何用?”王婆答曰:“此處五穀不生,家無隔夜糧,挖樟巴聊以充飢”。男子道:“此根雖可食,無奈只解一時之飢”。說罷從懷中掏出一粒紅芒稻交與王婆,告曰:“明年春天你可把這粒芒稻撒到地中,秋季收穫,去其糟殼,便可煮食,食之神清氣爽,可保半年不餓”。男子又從懷中取出一粒大米掐一半交與王婆,囑其飢餓時食之。王婆將信將疑,待欲細問,男子已飄然而去。王婆牢記仙人囑咐,秋天果然收穫了許多稻米,窪地從此結束了不生五穀的歷史。
葛大村歷史
據史料記載,1752年,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微服私訪到姜湖邊上,時值夕陽西下,發現一茅舍炊煙裊裊,便與侍衛向茅舍走去,叫開柴扉,迎出一位清秀老人。乾隆稱過路商人討水喝,老人十分盛情。茶罷,老人挽留說:“天色已晚,二位想必餓了,吃完米飯再走吧?”時主僕二人飢腸轆轆,也不推辭。乾隆邊吃邊讚不絕口。飯後命侍衛留下銀子,老人堅辭,不得已收下後,又挽留二人住下。乾隆便果然住下來。夜間詢問了當地風土人情,老人向乾隆講敘了郯城1668年大地震慘景和姜湖米的傳說。乾隆聽得津津有味,直到雞叫方歇。清晨起來,老人已把米飯做好。乾隆來到飯桌前一看,碗中米粒晶瑩剔透,香氣撲鼻,其中還有一種粉白色的豆粒,食之味道更勝一籌。乾隆問豆粒的名稱來歷。老人答說:“是在姜湖邊上采的”。即是我們今天說的“姜豆”。因為乾隆皇帝的這段奇緣,當地縣令每年便以姜湖米進貢朝廷,便有了“姜湖貢米”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