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堯

葛堯,蕭縣人,1938年參加革命,白洋淀革命作家。代表作品《青春進行曲》《創造模範營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堯
  • 別名:孫善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蕭縣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青春進行曲》
  • 性別:男
我是在應好友周潤彪之邀,和著名作曲家唐訶、作家葛文等參與編輯《葛堯詩選》時,才得以知道在白洋淀水鄉有一位革命資歷頗深,卻默默無聞辛勤工作一生、令人尊敬的葛堯老前輩。
他是老革命,1938年參加革命,後西渡黃河奔赴延安,先後在抗日大學一大隊、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魯迅藝術學院、晉察冀軍區等處學習工作。曾與他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很多後來成為了黨的高級幹部。
他是著名作家,曾在晉察冀邊區報社做過編輯,創作的歌詞在抗日邊區廣為流傳,後被編入《抗日戰爭歌曲選集》。創作的劇本由著名演員田華飾演,參加邊區匯演,獲得好評。然尤令我敬佩的是,他自1945年初起,在白洋淀郭里口國小——這一普通的農村國小任教近50年,一直到1992年去世。其間,他不求聞達,默默耕耘,培養了幾代學生,成為河北省特級教師。其清風峻骨,令後輩仰視。
“帶著江南的春色,走向了塞北的寒冬。
穿過舊中國的夜霧茫茫,英勇走向新中國黎明。”
這首葛堯寫的《青春進行曲》詩,可以說是他青年時期投身革命的寫照。葛堯,原名孫善良,1915年出生在安徽省蕭縣。從小酷愛讀書,後受革命文學影響,決心走革命道路。1938年初,他離開家,鄉,到山西運城縣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國中部。時間不長,山西民族革命大學解散,葛堯渡過濤濤黃河,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葛堯來到延安的第二天,時任抗日軍政大學,延安馬列學院教員,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的艾思奇熱情地接待了他,勉勵他在抗日軍政大學好好學習。葛堯和來到延安的革命青年在八路軍總部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後被編入抗日軍政大學一大隊(軍事大隊)學習。當時的大隊長是後來被授於上將軍銜,笫十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蘇振華,政委是後來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畢業後,葛堯又被調到魯迅藝術學院學習。
1939年,葛堯跋山涉水來到晉察冀邊區,先在《晉察冀報》任編輯,後在第二軍分區政治部“七月劇社”任文化教員。這時他以歌謠筆名寫詩歌,正如他詩中寫的“帶著江南的春色,走向了塞北的寒冬。穿過舊中國的夜霧茫茫,英勇走向新中國黎明。”他熱情謳歌抗日軍民的正義鬥爭。他創作了歌詞《頂有名》:“鐮刀彎彎斧頭重,聽我唱個頂有名。一個就是毛主席,一個就是朱司令。領導長征過草地,領導抗日打先鋒。若問長征為何故,為的百姓自由衣食豐。若問長征抗日為何故,為的是中國獨立東方紅。”
他創作了歌曲《創造模範營連》:“我們已由游擊的火焰,壯大成為正規兵團。我們已由點點鄉村,鞏固起廣大的抗日地面。快準備反攻力量,快加強軍政鍛鍊,創造出鐵的戰鬥骨幹,創造出鐵的模範營連。”這兩首歌詞由作曲家韋虹譜曲後,在晉察冀軍民中廣泛傳唱。新中國成立後,被選入《抗日戰爭歌曲選集》。
葛堯參加了從內線反“掃蕩”到外線反日寇“治安強化運動”的緊張戰鬥。上山打游擊,爬冰臥雪,睡古廟,鑽土洞,到敵人炮樓下喊話。在緊張而艱苦的戰鬥生活中,他堅持創作詩和歌詞。這時,著名作曲家唐訶在“七月劇社”任音樂組組長。
為了粉碎日寇的“治安強化運動”,葛堯和唐訶通過敵人三道封鎖線,深入到敵占區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他們在山西五台縣的豆村發現有一個名叫金春山的人,他原是抗日政府的區幹部,後來叛變投敵並糾集叛徒組織“歸順斑”。為了打擊叛徒的活動,葛堯寫詞,唐訶作曲,創作了《打擊歸順班》歌曲。這首歌很快在敵占區的小學生中像童謠一樣傳開了,有力地揭露了民族敗類的醜陋面目,打擊了叛徒的囂張氣焰。在全國解放後出版的《抗戰音樂史》中,選入了這首歌曲。
這時期,葛堯還與唐訶、方行(作家,解放後曾任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葛文(作家,著名詩人田間夫人,解放後曾任河北委農工部部長、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合作創作了反映抗日軍民生活的劇本(麥收歌),著名演員田華扮演劇中的小女孩。此劇參加區匯演獲得好評。葛堯作為有成就的詩人參加了邊區文藝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
“行走在青春的旅程,衝破風塵奮力向前行。
我想運用詩人的喉嚨,熱情讚頌新中國的富強繁榮。”
這首詩顯示了葛堯紮根最基層,熱情讚頌新中國的富強繁榮的決心。1945年抗日戰爭形勢發生變化,解放區日益擴大,抗戰軍民作好了對日寇大反攻的準備。就是在這時,已調到冀中軍區工作的葛堯向組織提出申請,回響黨關於“文藝工作者要體驗生活”的號召,離開部隊,到冀中農村去當老百姓。他的具體想法是抗戰形勢大轉變,新中國即將建立。他不滿足於只寫詩和歌詞了,他要在冀中農村住10年,寫一部反映冀中八路軍和老百姓抗戰生活的長篇小說《親愛的土地》;然後,到他的家鄉蕭縣,也是新四軍轉戰的地方住10年,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勇敢的人》;而後再重返延安住10年,創作一部長篇小說《一切源於此》。這是他謳歌黨、讚頌新中國革命精神的《三部曲》寫作計畫。
上級批准了葛堯的申請。葛堯打起背包,告別部隊。他先由軍區組織部介紹到冀中區黨委機關,後介紹到九專區白洋縣(即今安新縣);又由縣介紹到郭里口村。這年春天,葛堯身穿灰土布衣裝,背著方方正正的背包來到了郭里口。
郭里口是安新縣一個四面環水的村子。葛堯到村里後看到,全村連一間完整的房子都沒有,都被日本鬼子燒了,人們用蘆葦搭棚遮擋風雨。這個幾百戶人家的水鄉,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學校。看到這些,葛堯心裡受到極大震動。他想,我怎樣直接為農民做點事呢?經過反覆思考,葛堯決定擱下寫長篇小說《親愛的土地》的計畫,向區政府自告奮勇,在村里辦一所國小校。區政府批准了他的想法。村東淀邊有座奶奶廟,留有幾間殘缺的廟屋。葛堯就在這破廟裡辦起了郭里口村的第一所國小,他任教師46年,直到他離開人世。《親愛的土地》這一長篇小說雖未能成書,但他在這“親愛的土地”上留下了感人的篇章。
“楚楚芙蓉面,亭亭翡翠衣,
盛開荷花澱,香送十里堤。”
葛堯這首《詠荷詩》,是他對第二家鄉白洋淀的荷花發自內心的感受,也是他的人品寫照。一位資深的三八式老革命,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在白洋淀農村做國小教師。他的品格不正如白洋淀那盛開的荷花嗎!
葛堯在破廟上建起了郭里口第一所國小校。他就住在學校的門洞裡。為了讓孩子們能坐著板凳上課,他撿破磚頭支床板,而把板凳騰出來讓學生坐。就是這樣建起來的這座國小校,到現在已經發展到9個國小班,2箇中學班。葛堯從建校到他離開這塊他最“親愛的土地”,培養了幾代人,為村中教育出數百名大、中專畢業生。現在郭里口國小的25名教師中,有23名是葛堯的學生。這位老革命在任教的46年中,每日默默無聞地寫教案,教孩子,看孩子們學累了,他給孩子們用月琴自彈自唱。學校來了青年老師,葛堯主動給他們介紹教學經驗,言傳身教。
葛堯不慕名利,與他曾一起工作過的同志有的成為著名作家、作曲家,或為高級軍官,或身居要職。他只是無怨無悔,默默而勤奮地耕耘著。他從不向人談他曾在延安魯迅藝術學脘學習,在晉察冀邊區報社做過編輯,發表過多少作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也沒談起過他曾與著名詩人田間(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創作部部長,河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孫犁(曾任天津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等是戰友。
他生活儉樸,從不願給別人添麻煩。多少年來,春節,村里給他點白麵包餃子,他是南方人不會包餃子,便將麵疙瘩和豬肉白菜一起放在鍋里煮,還幽默地說:“讓它們到肚裡去包吧!”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學生上課,下課後,便拿起耙子去村外摟柴禾做飯。生產隊想給他補助點煤,他堅決不收。他衣服洗得發白,起了毛邊,但很整潔。他從來不進理髮館,一方舊布,包著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半面小鏡,星期天自己把頭髮鬍鬚理乾淨。
當葛堯的老戰友著名作家孫犁看望他時,見他吃的飯是一碗青菜湯泡一塊玉米面餅子;當葛堯當年為之批改過日記的著名作曲家唐訶來看望他時,見他上課還兼校工打上課鐘,心裡都無限感慨。而葛堯似乎也看出了戰友們為他不平靜的心,輕鬆樂觀地說:“這么多年都過來了,我的生活已經農民化了。”
葛堯年歲大了,退休了,仍閒不住地忙碌著。他除了給青年教師輔導,還毛遂自薦地為學校的圖書室作圖書員,為學校倉庫當保管員,另外還兼校工打鐘。有人不理解,說葛堯:“認識的老同志很多,飛黃騰達的也不少,為什麼從不去聯絡呢?”作家孫犁先生在他回憶葛堯的文章中說得好:“他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隱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戰士。他的行為,是符合他參加革命時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個小村莊不會忘記他。”
是的,他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隱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戰士。他生活在最基層,但“位卑未敢忘憂國”。在極左的“文化大革命”中,孫犁去白洋淀郭里口村看望葛堯,葛堯看四周沒人,分別幾十年見面第一句話問:“張春橋現在做什麼官?”孫犁回答:“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還想往上爬呢。”葛堯臉上閃過一絲鄙夷,說:“我們在華北聯大開會時,他只能當司儀,帶頭喊口號,此外就什麼也不會幹了。”
葛堯從1945年身背背包來到郭里口村,就再沒回過安徽蕭縣故里。他家中還有親人,也並非不思念家人,晚年曾有“但悲未孝故園翁”的詩句,他是為了郭里口國小校的學生們。他為村中培養教育了幾代人,用知識改變了人們的命運。他去世時,全郭里口村人為之悲痛,給他送葬,開隆重的追悼會,捐資修墓立碑。在他故去十幾年後,他的學生們又自發地將他遺留的詩稿整理成集。我有幸參與編輯《葛堯詩選》,為之感動,扼腕,肅然。葛堯的學生們為葛老師寫下《水調歌頭·懷念葛老師》:
“家本住蕭縣,一別竟無還。欣赴延安抗日,轉戰太行山。歷見蒼生塗炭,更感國家恥辱,落後是根源。拯救民於火,興教在鄉間。寢廬小,油燈暗,紙窗寒。從無因困思返,學校伴終年。來此孑然一朴,去也空空淒婉,弟子三千。揮淚碑立,先師地下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