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城(Katsuragi)號航空母艦是一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在1941年11月所立案的“戰時建造計畫”中預定量產的第二號中型航艦,同時也是雲龍級的三號艦。葛城號是日本海軍建造的航艦中最後完成的一艘航艦,其艦名來自於奈良縣的大和葛城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葛城號航空母艦
- 外文名:Katsuragi
- 國籍:日本
- 首次海試:1944年
- 解體:1946年
- 排水量:20,200噸
簡介,設計與建造,服役,歷任艦長,性能,
簡介
日本葛城(Katsuragi)號航母,1944年完工,屬“雲龍(Unryu)”級,為“飛龍(Hiryu)”級的修正版,中途島海戰後計畫大量建造15艘,但根據當時的日本工業能力最終只完成3艘,而且都沒能趕上最後的航母決戰——馬里亞納海戰。新建時艦種為航母。戰後,被改裝成運輸船,將散布在東亞各地的日軍和日本僑民接送回國。
設計與建造
葛城航母有不同個別之處:
- 同時把雲龍舷側的4.6厘米CNC裝甲改成兩塊2.5厘米DS裝甲合成(一共厚度為5厘米)。
- 舷側高射炮和機槍所用的炮位護板由較多加工時間的圓形部分換成了六角形。
建成的葛城航母排水量比雲龍小了一些,航速也下降了2節(公試排水量20,200噸、最快航速32節)。
昭和17年(1942年)12月8日,本艦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起造、昭和19年(1944年)1月19日下水、同年10月15日完工。而本艦甲板如同其他雲龍級艦,都有著偽裝迷彩,飛行甲板是用墨綠色為底色、黑色條紋來偽裝。
服役
本艦於昭和十九年(1944年)10月15日完工,後編入第1航空戰隊。由於燃料不足,從未參與艦隊行動,完工後即停留於吳港待命。
而在吳港待命期間,昭和(1945年)3月19日、7月24日、7月28日遭遇美軍總計三次的艦載機攻擊,而艦身無太大損傷,反倒是飛行甲板喪失起降機能,對於待命中無參與戰役的葛城號來說無太大影響,也因此葛城號成為了日本海軍最大的可動殘存艦,而日後日本海軍也立即修補葛城號破損的飛行甲板,而葛城號的用途也從待命的航艦轉變為載運海外日軍歸國的運輸艦,本艦自身的機庫剛好可容納3000名人員。
1946年11月30日,葛城號航空母艦於日立(HITACHI)造船廠解體。
歷任艦長
- 艤裝員長
- 川畑正治 大佐:1944年8月15日
- 艦長
- 川畑正治 大佐:1944年10月15日
- 平冢四郎 大佐:1945年4月1日
- 宮崎俊男 大佐:1945年4月20日
性能
標準排水量 17150噸
滿載排水量 20200噸
長度 227.4米
寬度 22.0米(最大)
吃水 7.8米
動力 蒸汽輪機,4軸
主機輸出功率 104000馬力
航速 32節
續航力 8000海里/18節
火炮 6座12.7厘米聯裝高炮,
21門25毫米3聯裝機關炮,
30門25毫米單裝機關炮,
6座12厘米聯裝噴進炮。
艦載機 65架
載員 15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