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文集4:南北西東

本書中收錄葛劍雄首次發表的《北極日記》,重新修訂《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極:南極日記》《走非洲》《劍橋札記》《走近太陽:阿里考察記》。既是風景,更是人文歷史;既是遊歷,更是思考與追問。隨一名歷史地理學者跋涉地球南北西東,領悟咫尺天涯。

基本介紹

  • 書名:葛劍雄文集4:南北西東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710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 作者:葛劍雄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809475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飛越川藏,夜陷沙海,邂逅霍金,尋訪李約瑟,體驗南極長城站,踏入天方夜譚中的古村,享受國賓待遇,溯源尼羅河,遠征北極點……葛劍雄以歷史地理學家的身份實地踏勘,以人文學者的終極關懷思考——常人難以企及的經歷、風情各異的民風、獨特的宗教信仰、壯觀的極地風光、湮沒的王國瑰寶,文集中一一細緻記錄。
《葛劍雄文集》是廣東人民出版社“學人文庫”之一,七卷精裝本,囊括葛劍雄先生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國歷史地理學、中國史人口史領域的研究豐碑。文集由葛劍雄重新編訂,當中很多為市面上已經絕版的書目,如修訂版《悠悠長水:譚其驤傳》增補更多歷史細節,第四卷《南北西東》首次發表《北極日記》等。
葛劍雄文集一:《普天之下》
葛劍雄文集二:《億兆斯民》
葛劍雄文集三:《悠悠長水:譚其驤傳》
葛劍雄文集四:《南北西東》
葛劍雄文集五:《追尋時空》
葛劍雄文集六:《史跡記蹤》
葛劍雄文集七:《冷眼熱言》

作者簡介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出生於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今屬湖州市南潯區)。1965年當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研究生,師從譚其驤教授。1981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未來地球計畫”中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圖書目錄

走近太陽:阿里考察記
阿里:不可抗拒的魅力(代前言)
飛越川藏
高山反應:從二千年前的“大頭痛山”到我的體驗
古老而年輕的拉薩
踏上旅途
高原之夜
苦寒中的熾熱
夜陷沙海
屋脊奇觀
森格藏布
獅泉河印象
翻越阿伊拉日居
造化神工:土林
大而小的縣:札達
千年古剎托林寺
卡茲探勝
瑪那寺懷古
消逝的古格
廢墟下的“希望”
廢都之巔
神秘的乾屍洞
荒村瑰寶:東嘎、皮央的壁畫
古格人神秘地消失了嗎?
岡仁波齊:神山的召喚
嘗試轉山,難見神山
告別神山,再見神山
趕在洪水前面
沙害中的仲巴縣
薩嘎之憂
喜馬拉雅山南北
歸程:不是句號,沒有終點
劍橋札記
邂逅霍金
有人則名——訪格蘭切斯特果園茶座
人道還是“狗道”
更應為人類著想
處處有芳草
消夏瑣話
先“小同”如何?
願劍橋不受爆炸威脅
還是公私分明
人的力量
尋訪李約瑟
英國人的拿來主義——布雷頓皇家行宮隨感
感受時空——格林尼治天文台隨想
青井閣中好讀書
伊利教堂與外國月亮
大笨鐘下
從西歐看到的希望
名城樂水
莎翁故鄉所見所思
簽證瑣記
不方便的“方便”
世風
威尼斯,我沒有失望
永遠的龐貝
“高桌”與師道
海峽來去
後記
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極:南極日記
我到過的南極(代自序)
一 期待和準備 2000年6月5日—12月6日
二 飛向喬治王島 2002年12月7日—12月12日
三 體驗長城站 2000年12月13日—12月30日
四 新千年在南極 2000年12月31日—2001年1月10日
五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2001年1月11日—2月7日
六 歸程 2001年2月8日—2月13日
走非洲
我的非洲情(代序)
踏上非洲大地
北非諜影今何在
西海有仙山——哈桑二世清真寺
火一般的馬拉喀什
享受咕斯咕斯
翻越阿特拉斯山
天方夜譚中的古村差一點錯過——途經阿伊·本·哈杜堡村
太陽從撒哈拉沙漠升起
非斯散記
在伊本·白圖泰的故鄉
咫尺天涯——攝製隊摩阿邊境受阻
你好,阿爾及利亞
享受國賓待遇
君士坦丁的橋
一天走進三個世界文化遺產
徜徉在綠洲
托澤爾舊城的魅力
“世界第八大奇蹟” :利比亞人工河
馬泉,古達米斯生命之源
拍攝卡扎菲被炸住宅
卡扎菲的利比亞
訪開羅會議舊址
金字塔不僅在開羅
亞非來去
紙草紙的興衰
椰棗,另一個生命源泉
千年奇蹟的奧秘——訪聖凱瑟琳修道院
窺視紅海
御風盧克索
溯尼羅河之旅——從亞斯文到喀土穆
喀土穆印象
在青尼羅河的源頭
非洲奇蹟:拉里貝拉岩石教堂
野生動物的樂土: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走近馬賽人
拉穆島一日
附:利比亞日記(2003年3月29日—4月10日)
最北的地方就沒有北了:北極日記

序言

我自幼嚮往外面的世界,但一直沒有機會,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興起,才在“大串聯”的高潮中到了北京。1968年起我作為單位的“外調”人員走了半箇中國,但都不是專門的考察或旅遊,未留下任何記錄。從研究生期間起,專業考察、社會調查的需要和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使我的足跡遍及國內各省市區和台港澳,也到了七大洲與南北極。當初以為多數國人無此機會,或者自以為有所感悟,或逐日記錄,或摘要發表,或結集成書,居然積了多種多篇。
本卷所選,即按所記時間編排:《走近太陽——阿里考察記》(1996年),《劍橋札記》(1998年),《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極:南極日記》(2000—2001年),《走非洲》(2006年),《最北的地方就沒有北了:北極日記》(2011年)。其中的《北極日記》是初次發表。另外,前年我曾整理出非洲之行的《利比亞日記》單獨發表,估計讀者會有興趣,這次作為《走非洲》的附錄一併編入。
本卷書名頗費躊躇,用哪一本的名稱都不足以涵括其內容,只能用了四個方向——南(南極)、北(北極)、西(劍橋、歐洲、非洲)、東(西藏)。
已經出版過的四種書原來附有不少照片,都是我自己在現場拍的,既是我文字記錄的補充,也是原書內容的一部分。但考慮到本卷篇幅已經很大,如果全部保留這些照片並以彩色印製,勢必加重讀者的負擔,因此不再收錄照片。好在現在網路資源豐富,這些地點高質量的、專業性的彩色照片都不難找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此彌補本書的不足。
葛劍雄
2014年7月

名人推薦

“在南極,即使是在暴風雪持續肆虐,我不得不整天在房間裡望著窗外驚濤駭浪的時候,我也以一名歷史地理學者的本能,縱覽古今,思考著:為什麼發達而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培育不出傑出的科學家和探險家?為什麼中國直到16世紀才出了一位地理學家和考察家徐霞客?為什麼200多年前的中國對南極的發現一無所知?……為什麼南極地圖上遍布西方人命名的地名?中國人將怎樣面對未來的海洋和未來的南極?
這些問題我並沒有完全找到滿意的答案,但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歷史不能重演,未來可以選擇。”
——葛劍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