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葉鬚鯊最初是由荷蘭魚類學家皮埃特·布雷克(Pieter Bleeker)於1867年描述並命名尾Crossorhrinus dasypogon。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Eucrossorhinus dasypogon(Bleeker,1867)。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提到這個物種的同義學名包括Crossorhrinus dasypogon Bleeker1867、Crossorhinus dasypogon Bleeker1867、Orectolobus dasypogon Bleeker1867、Orectolobus ogilbyi Regan1909、Eucrossorhinus ogilbyi Regan1909。
形態特徵
體長最大可達1.25米。頭部變平且寬,具有流蘇狀的須,頭部略寬於它的長度,從
鼻尖到第五鰓開口。嘴位於眼前,下巴有聯合溝。下巴下面有許多高度分枝的真皮裂片。位於頭部兩側和前部的24-26對真皮裂片高度分支,從鼻尖到
胸鰭基部形成或多或少連續的邊緣。鼻扁須分支有複雜的多個裂片。除了眼睛上方的結節,身體和頭部均無腫大的結節。
軀幹很寬。有兩個無脊背鰭,其間隔比第一個背鰭的內緣更長,並且比第一個
背鰭的基部的一半稍長。第一背鰭高度大約等於其底部的長度,其起點與骨盆鰭底部的後四分之一相對。胸鰭和骨盆鰭很寬。肛門鰭的起點在第二背鰭起點之後。尾前尾短,從骨盆鰭插入到下尾原點的距離大約等於頭部的長度。尾鰭有一個幾乎不高於身體軸線的上葉,還有一個結實的末端葉和亞末端切口,但是沒有腹側葉。
葉鬚鯊的主體在較淺的背景上具有網狀的狹窄暗線圖案,線條的交界處有大暗點。上頜骨上有三排牙,下頜骨上有兩排。後牙的內側尖牙很強,不存在或有不同的外側尖牙,並且唇根較弱。牙齒排數是
。
生活習性
葉鬚鯊生活在40米深的大陸架和近海珊瑚礁上。棲息於近岸珊瑚礁、礁槽和礁面。葉鬚鯊或許是最會偽裝的鯊魚。它們嘴邊的皮膚上有小植物似的突岀物,身體像地毯,看起來更像是海洋中的植物或是海底的岩石。葉鬚鯊白天休息,到了晚上才會出來捕捉食物。它們具有侵略性,往往在獵物還沒發現時就已經悄悄靠近,用鋒利的牙齒將獵物咬住。夜間活動,主要以魚類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等為食。葉鬚鯊受到挑釁或被環繞的時候會非常兇猛,有時會攻擊人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於印度尼西亞東部(衛古島、阿魯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包括澳大利亞西部的巴羅島、昆士蘭北部和北部領土)的西太平洋。
繁殖方式
卵胎生,意味著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最終通過吸收子宮液從母體獲得額外的營養。這種液體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由子宮壁內的特殊結構分泌。每胎產下20尾或更多幼鯊,每隻幼鯊長約20厘米。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葉鬚鯊堅韌而有吸引力的膚色有時用於皮革。在美國的水族館裡還可以作為展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