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林

葉盛林(葉錦坤)藝名葉老小,1909年生於武宣縣黃茆街,自幼失母,父親再娶一房,由繼母扶養至九歲,送讀私塾二年,因家貧失學,便隨父母擺米粉攤過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盛林
  • 別名:葉錦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武宣縣黃茆街
  • 出生日期:1909年生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民國八年(1919年),有個“陰陽班”從象州縣的中平到黃茆唱戲,生動感人;葉盛林看戲入了迷,逢場必到,逢看必學,散場後,學著唱、打、念、做一路舞到家中,日長月久,在他幼小的心靈就立下了學唱戲的決心。
在“陰陽班”的影響下,不久,黃茆街便成立了一個調子班叫“同群樂”,班主為馮三儉,由劉四珍組織,共有20多人,年紀最小的是葉盛林,故大家都叫他老小,加上他開始是學打小鑼的,又叫他葉老小、小咚當。時教唱調子的楊師傅才學淵博,拉、扯、彈、唱、編、導演樣樣皆能,葉老小便決心把楊師傅的全套本領學到手,無論吃飯走路,都不肯放過一分一秒,不是唱就是舞,男角女角,丑角雜角,老的少的,正的反的,奸的巧的,善的惡的,五花八門,樣樣表情,各種唱腔、步伐、身段,都跟師傅學了過來。不久,又請李炳先師傅來教踩台、舞蹈——雲步、碎步、花旦行場等基本功。葉老小看到李師傅的採茶功底厚,教唱的調子又很有文采,便如饑似渴地把李師傅的整套技藝學到手;李師傅見老國小藝心切、認真用功,人又精靈,平日特別喜愛他、器重他,多給他一點學習機會,並教他新的且難度較大的藝術技巧。老小就這樣在師傅的關懷和大家的幫助下很快地成長起來。
十四歲時,他出班跟楊師傅帶隊到東鄉演出,由於個子小,分配他擔任扮演小子。可他一到舞台上做起戲來,卻一點也不示弱。演罷戲又學戲,演戲學戲,舊戲演罷出新戲,就是老小勤奮的結果和師傅教給他的絕招。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可根據師傅講的故事情節在台上即興演出戲來。
民紀十三年(1924年),三里圩請楊師傅去教館,教了十多天,老闆要他回黃茆打鐵,只好遵命告辭。三里教館要求葉老小頂替楊師傅繼續教下去,老小便義不容辭到教館當起師傅;當時有曾日德為頭人兼學相公、雜腳,梁才(旦)、陳田生(醜)、吳晚(雜)、林超群(武生)、陳亞木(司鼓)、曾日華(小丑)、梁亞金(左場)等二十多人,學了一個多月後出班,陳志海為箱主,葉老小一同帶班到貴縣(現貴港市)龍山、牛腳、六廟、浪灘等地演出十多場,後回三里演五場,主要劇目有《西篷擊掌》、《梨花斬子》、《大鬧酒樓》、《武松夜打蜈蚣嶺》、《三娘教子》等。接著到東鄉演五天,河馬演十天,北山廟演五天,長龍演十五天,還到一個私人家唱十八天。
葉盛林就從教第一個半館,跟班走江湖唱戲出了名,到了十八歲便鍛鍊成為編、導、演、彈、唱、拉以及舞台美術、服裝樣樣皆會的調子師傅,他先後獨自在本縣或外縣教了二十多個館。
民紀十五年(1926年)正月,他到柳城縣,時盤龍壙村演調子《磨房產子》缺少角色,叫他飾演唐三娘,演產子情節,他的演出令台下哭泣不成聲。爾後,他被請於該村教館,以賴啟斌為首,成員有賴啟成(旦)、賴啟斌(雜)等18人,後出班在本地演兩年,葉師傅從此積累了經驗。
1926年冬,他跟桂平的黃輝龍、象州的黃子龍學少林拳術,把全部功夫學到手後,他出門教戲兼教拳,名聲傳揚得越來越遠了。
1927年他在本縣古輦村教了一館,未出班,便到東鄉洛橋村教館,箱主是梁廷傑,這班教得很成功,曾到過武宣的妙皇(1962年起屬象州管轄)、象州的羅秀、中平、寺村、百丈、七建等地和來賓的南泗、敖壙唱戲。
1928—1930年,葉盛林主要在本縣的東鄉、河馬、合群一帶開班教館,培養彩調藝術人才,教出了尖子黃志才,後也成為師傅,至1985年先後在縣內外教過十多館。
1960年下半年,葉師傅被邀請到來賓南泗教館帶班演出,從中培養出勞亞靚、麥茂黨、麥超權、李亞先等幾個彩調骨幹和尖子,唱、做、念、白樣樣精通,他們曾到過武宣、象州、柳州等地演出,獲得好評。
葉盛林成為師傅後,不驕不滿,仍然抓緊時間學藝,虛心向別人求教。1941年他和吳晚、黃志才跟隨以武蘭村梁子才、梁廷傑為首的調子班,到象州縣的大樟、胡同、涼山、軍田等村演兩個多月的戲,遇到陽朔縣來走親的小老朱、大老朱、老謝,老小知道他們對彩調很內行,藝術超眾,便抓緊時機拜師學藝,並邀請他們到班裡同台演唱《娘送女》,由小老朱扮女兒,大老朱飾船夫,老謝飾家婆,葉老小飾娘,吳晚扮蠢子,黃志才裝船家婆(花旦)。這場合台演出給戲班班增加了氣氛和異彩,牌子掛出後,人山人海,爭相觀看來賓客串演出精彩的《娘送女》。鑼鼓一響,兩側吊滿的喜炮齊鳴,演到精彩場面時,台下還不時燒炮喝彩,當時連在賭場迷住的人也跑來看戲了。由於演員是高手,做戲認真,藝術動人,演出結束,全場觀眾都轟動起來。通過這次同台演出,葉老小把三位高才藝人的精湛表演功底合盤摸索學習到手,帶到別處去傳授。
1942年至1949年間,葉師傅帶班在外一邊演戲,一邊教館傳藝,先後到武宣縣的妙皇(1962年劃歸象州管轄)、祿新、橋羅、方學、復旦和象州縣的大樂、桐木、七建等地教了十多館,培養造就了數百名彩調藝術人才。

人物評價

葉師傅平日勤奮,學藝求精,做戲認真,拜師虛心,教徒從嚴,以身作則,有抱負、有建樹、有恆心、有鑽勁,幾十年來的艱苦奮鬥和磨練,使他學得了周身技藝,不僅成為彩調戲師傅,桂劇粵劇木偶戲、文場戲也會唱會演,樣樣內行,並能把幾個劇種的藝術滲插取捨,揉為一體,使舞台藝術更加起色生輝,尤其是吸取了各種藝術長處,創造性地發展了彩調戲。如在彩調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創出了“官俺壯雜腔”、“古里隆古咚”、“古里隆咚怪”等具有地方民族風味的新唱腔,很受民眾歡迎。幾十年來,經葉師傅編導演的彩調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他親自改編、創作的就一百多個,不僅編導演是能手,化妝置景、製作道具服裝、樂器操作以及各種舞台設計,他都一概精通,樣樣全能,曾被縣內外各界人士稱為“彩調專家”、“彩調王”。
由於葉師傅的技藝高超,譽滿縣內外,1950年柳州市的黃日開親自來武宣台村請他到柳州合辦彩調戲院,不久,葉盛林便帶19歲的兒子到柳州與黃創辦彩調團,名為“同樂彩調團”。因條件太差,收入不大,許多藝人都退出戲院,葉師傅父子倆堅持留下來,由文化部門寫證明給葉盛林到外地招收藝人,正值剿匪時期,走到山區時被民兵和部隊扣押,坐了十多天的牢,後經查明放他回柳州,他又在附近招收一班演員,重新湊班唱彩調。那時的骨幹演員有:沈四友、唐跛子、李群英、莫七妹、黃雲輝、田菊英等,由葉師傅教唱。爾後,永福來了一班戲團,與“同樂彩調團”合併,改稱為“柳州彩調團”。1951年經眾演員選舉,葉盛林為團長,兼柳州市第八宣傳隊隊長。因來了個運動——鬥爭不良分子,葉盛林被停職反省,不久返回黃茆,1952年象州與武宣合併為石龍縣,開文藝代表會議選他當代表。後柳州文化局來函要葉師傅回柳州彩調團工作,分配他掃地、看門、賣票,葉師傅看到這番落泊,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便退團不幹了;1966年跟隨兒子退職回家,徹底離團。
葉師傅回鄉後,到東鄉、三里、二塘等圩鎮和農村指導過十幾個業餘文藝團隊唱彩調戲,同時還親自創作了幾個現代題材的新戲,受到民眾的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