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狀絨毛膜

絨毛膜由囊胚的滋養層發育而成。最初,絨毛膜表面都布滿絨毛,隨著胚胎的發育,面向基蛻膜部分的絨毛髮育旺盛,分枝繁茂,稱為葉狀絨毛膜,形成為胎盤的胎兒部分;絨毛膜的其餘部分因絨毛退化而變得平滑,成為胎膜的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狀絨毛膜
  • 外文名:chorion frondosum
  • 分類:絨毛膜
  • 分布:胎盤
定義,形成過程及作用詳解,

定義

胎盤是胎兒與母體之間進行物質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它由胎兒部分的葉狀絨毛膜(包括一部分羊膜)和母體部分的基蛻膜組成
嬰兒胎盤形成過程中
葉狀絨毛膜是構成胎盤的胎兒部分
占胎盤的主要部分
形成過程
游離絨毛:初級絨毛乾——胎兒葉(60~80個)
次級絨毛乾——胎兒小葉(200個)
三級絨毛乾
固定絨毛
功能作用
每個絨毛乾中均有臍動脈和臍帶靜脈
胎兒血液以每分鐘500ml流量流經胎盤
母兒間物質交換
子宮螺旋動脈穿過蛻膜板進入絨毛間隙
母兒間物質交換在胎兒小葉的絨毛處進行
胎兒血和母血不相通,隔有絨毛毛細血管壁,絨毛間質及絨毛表面細胞層
母血經底蛻膜螺旋動脈開口通向絨毛間隙,再經開口的螺旋靜脈返回孕婦體內

形成過程及作用詳解

葉狀絨毛膜(chorion frorldosurm) 構成胎盤的胎兒部分,占胎盤主要部分。晚期囊胚著床後,滋養層細胞迅速分裂增殖,內層為細胞滋養細胞,是分裂生長的細胞;外層為合體滋養細胞,是執行功能的細胞,由細胞滋養細胞分化而來。滋養層內面有一層細胞稱胚外中胚層,與滋養層共同組成絨毛膜。胚胎髮育至13—21日時,為絨毛膜發育分化最旺盛的時期。此時胎盤的主要結構一絨毛逐漸形成)。
絨毛形成歷經3階段:
①一級絨毛:指絨毛膜周圍長出不規則突起的合體滋養細胞小梁,逐漸呈放射狀排列,絨毛膜深部增生活躍的細胞滋養細胞也伸人進去,形成合體滋養細胞小梁的細胞中心索,初具絨毛形態。
②二級絨毛:指初級絨毛繼續增長,其細胞中心索伸展至合體滋養細胞的內層,且胚外中胚層也長人細胞中心索,形成間質中心索。
③三級絨毛:指胚胎血管長人間質中心索,約在受精後第3周末,當絨毛內血管形成時,胎盤循環建立,胎兒一胎盤循環在胚胎血管與絨毛血管連線
之後完成。
與底蛻膜相接觸的絨毛,因營養豐富發育良好,稱為葉狀絨毛膜。從絨毛膜板伸出的絨毛乾逐漸分支,形成初級絨毛乾、次級絨毛乾和三級絨毛乾,向絨毛間隙伸展形成終末絨毛網。絨毛末端懸浮於充滿母血的絨毛間隙中稱游離絨毛(free villus),長人底蛻膜中的稱固定絨毛(an—choring villus)。一個初級絨毛乾及其分支形成一個胎兒葉,一個次級絨毛乾及其分支形成一個胎兒小葉。一個胎兒葉包括幾個胎兒小葉。每個胎盤有60一80個胎兒葉、200個胎兒小葉。
每個絨毛乾中均有臍動脈和臍靜脈,隨著絨毛乾一再分支,臍血管越來越細,最終成為毛細血管進入絨毛末端,胎兒血液以每分鐘約500ml流量流經胎盤。
子宮螺旋動脈(也稱子宮胎盤動脈)穿過蛻膜板進入絨毛間隙,絨毛間隙血液壓力為l0一50mmHg,再經蛻膜板流人蛻膜靜脈網,此時壓力<8mmHg。母兒間物質交換在胎兒小葉的絨毛處進行。可見胎兒血液經臍動脈直至絨毛毛細血管,經與絨毛間隙中的母血進行物質交換,胎兒血和母血不相通,隔有絨毛毛細血管壁、絨毛間質及絨毛表面細胞層,靠滲透、擴散和細胞選擇力,再經臍靜脈返回胎兒體內。母血經底蛻膜螺旋動脈開口通向絨毛間隙內,再經開口的螺旋靜脈返回孕婦體內。
絨毛組織結構:妊娠足月胎盤的絨毛表面積達12一14平方米,相當於成人腸道總面積。絨毛直徑隨妊娠進展變小,絨毛內毛細血管占據空間增加,絨毛滋養層主要由合體滋養細胞組成,細胞滋養細胞僅散在可見,數目極少。滋養層內層為基底膜,有胎盤屏障(placental barrier)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