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創建荔枝科普基地,建立荔枝城,推廣“妃子笑”,解決果賤傷農難題,發展生態科技農業,從嫁接匠到土專家,“二畝地”衝出起跑線,“荔枝大王”,
個人簡介
葉欽海,廣東東莞人,“中國荔枝大王”,葉海荔枝科技園創辦人,1951年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現任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荔枝專業技術研究會理事長、葉海荔枝科技園董事長。葉海荔枝科技園是由廣東省荔枝科普基地、惠州 荔枝城、廣州中華荔技園、海南葉海荔枝科技園四大部分組成。總面積,8888畝,固定資產1 .3億元,現有荔枝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350多人。葉欽海先生通過多年的努力,改革了荔枝二千多基地。葉欽海先生所取得的成績,已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公認,他先後被授予“全國青年科學標兵”,“全國荔枝大王”,“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84年、92年國務院總理李鵬兩次為他題詞“祝你在發 展我國荔枝良種,創辦農民自辦新型農場事業中做出 貢獻”。惠州荔枝城是葉海荔枝科技園屬下的第二個基地,位於惠陽市水口鎮小西鋪,是由惠州市農委、惠陽市 農委、水口鎮政府和葉欽海先生於,992年聯合創辦,面積2000畝。自92年創辦以來,至今已實現了“四化” 規模布局田園化、設備設施先進化。
葉欽海,從種植2畝荔枝地起步,到20畝、200畝、2000畝、20000畝,自辦四個農場,步子越邁越大,道路也越來越寬廣,每一步都留下了閃光的足跡。其實,真正的“果王”不是荔枝,而是人,是鍥而不捨、科技興業的奮鬥者。葉欽海,從一個嫁接匠到土專家、企業家、中國荔枝大王,他的胸襟、膽識和氣魄,他的經驗與成功,本身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是當代民營企業家崛起的範例。
在葉欽海“廣東荔枝科普基地”的陳列室里,掛滿了各色照片和錦旗獎狀,有中央領導和海內外人士與葉欽海的合影,如原國務院總理李鵬、原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谷牧到葉欽海農場參觀的留影,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日本會見葉欽海的照片,還有泰國、尼泊爾等地的參觀團到荔枝基地參觀最佳化荔枝苗圃的留影……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就被國家農業部評為“中國荔枝大王”。
個人履歷
創建荔枝科普基地
該基地創辦於1984年,創辦者葉欽海摒棄了傳統的荔枝栽培方法,成功地研究創新了一套“荔枝矮化、密植、早結、豐產、穩產、優質栽培技術”,取得了一畝能種植荔枝100株(傳統種植10株),種植的矮化“妃子笑”3年掛果(傳統需要8至9年)且連續5年豐產穩產,第四年畝產高達1016公斤的歷史性突破。該技術早就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1992年,該技術榮獲北京國際發明獎,並被列入’93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目前,該基地已為社會提供了350多萬株優質荔枝龍眼苗木。在參觀過程中,來自以色列、泰國等地的專家稱,葉海荔枝科技園創造的荔枝矮化密植早結豐產穩產技術是世界荔枝2000多年的傳統栽培方法的驚人突破。
建立荔枝城
葉欽海是東莞市大朗鎮人,從小生活在荔枝之鄉,對荔枝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葉欽海在書上看到介紹美國蘋果的栽培方法,頓時眼前一亮:為什麼荔枝不搞矮化密植呢?於是,他先在20畝地上搞試驗,按當時慣例一畝地應該是種12株荔枝,葉欽海卻種到100株;傳統方法一般要種5到10年才能掛果,他的3年就掛果了。1982年是荔枝的小年,東莞的荔枝平均畝產才250公斤,葉欽海種植的荔枝卻畝產450公斤!省農科部門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他們盛讚:葉欽海真是中國荔枝栽培史上第一個革新家!
1992年,葉欽海種植的“妃子笑”畝產達到1016公斤,產量已相當於全國平均畝產的4倍。他攻克了荔枝“大小年”難關,實現了荔枝優質、矮化、密植、穩產、高產的科學攻關。同年,葉欽海來到惠州,與當地政府合作,創辦了一個占地2000畝、總投資3000萬元的“立體化”農場——“水口葉海荔枝城”。
推廣“妃子笑”
1995年,葉欽海的兒子葉廣安子承父業,從東莞來到惠州,繼續繪製著荔枝城的藍圖。
葉廣安到惠州時,還不到“而立之年”,但這個身高1.85米的小伙子,不僅“初生牛犢不畏虎”,還肯學習,善於開動腦筋,虛心接受新事物。他到鎮隆、陳江、瀝林、多祝等荔枝主產地考察,發現大部分是懷枝、白臘、三月紅等質量差的品種,妃子笑、糯米糍、桂味等優質品種很少。
為讓果農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他在荔熟時節邀請我市各地的鄉鎮幹部和種果專業戶免費到水口荔枝城品嘗妃子笑等優質荔枝,介紹妃子笑高產、穩產、果質好、售價高的優點。葉廣安以優惠價向果農供應優質荔枝苗,還對經濟有困難的果農暫不收款,雙方簽定契約,待3年後荔枝結果時按時價賣給荔枝城時扣除果苗款。他還派出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果農種果,定期回訪輔導,發現死苗無償補種。
在葉廣安的支持下,荔枝城幾年來在惠州推廣了數十萬株妃子笑等優質荔枝苗。
解決果賤傷農難題
過去,堪稱世界荔枝主產區的廣東,其產品缺乏商標和品牌。由於市場缺乏品牌荔枝,不少人買荔枝就只能挑品種,但是糯米糍和妃子笑到底有什麼不同?妃子笑是惠州的好還是增城的好?一般消費者也並不清楚。
1997年,葉廣安向父親建議,給荔枝註冊了“葉海”牌商標。葉廣安說,有了品牌,一個維繫荔枝生命線的產業鏈就有了落足點,才可以從管理上進行規範;如果沒有品牌,大家都叫妃子笑,而且互相壓價,到最後只能是“傻笑”,甚至笑不出來了。
註冊品牌後,“葉海”牌荔枝不僅銷到北京、上海、大連等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給惠州果農以很大啟發,博羅、惠東、惠陽的果農都相繼註冊了自己的品牌,解決了荔枝豐收之年“果賤傷農”的難題。
發展生態科技農業
隨著荔枝產業日趨成熟,高瞻遠矚的“荔枝大王”葉欽海沒有滿足於荔枝事業的成功,他看到了生態科技農業的廣闊前景。2001年,他將原來的中華萬畝荔枝園改為廣州葉海生態園,由單一荔枝生產逐步拓展為綜合性的生態科技企業。占地2500畝的草菇城就在這裡誕生了。
葉先生告訴記者:“截止目前,菇類食品在廣東十分暢銷,廣東人愛吃菇類,特別對草菇情有獨鐘。據有關權威人士統計,僅廣州平均每天的草菇銷售量就高達90多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觀念的更新,草菇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草菇城是向著生態科技農業邁進的重要一步,高標準、規範化、立體化的新型草菇城與萬畝荔枝園形成一個優勢互補的生態大環境。菇渣是最佳的有機質肥料,是荔枝名副其實的有機食品。草菇城的一個單元每年可生產165噸菇渣,1000個單元就是165000噸。目前,從外地運回的菇渣平均每噸運費約30元,165000噸菇渣每年可為生態園節省運輸成本495萬元。
從嫁接匠到土專家
荔枝,是古今稱譽的嶺南佳果。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稱道:“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廣東,品嘗了荔枝,也情不自禁地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葉欽海不是文人墨客,不會寫出白居易、蘇東坡那種佳句,但是,從小在荔香中生長,受荔香陶冶的他,對荔枝的感情遠遠超過任何文人墨客,他從小就吃荔枝、愛荔枝,更愛思考荔枝。小時候一有時間,葉欽海就會鑽進荔枝園,用自己假想的良種荔枝樹枝,切斷了,接起來,包上冬葉,填上黃泥巴,纏上劃。只要一進荔枝園,他便會常常忘記了吃飯。同鄉的嫁接老手葉祥吉看中了他,把他收為徒弟。由於葉欽海的勤奮好學、聰敏過人,很快就成為了師父足下的得意門生。傳統的嫁接方法是採用冬葉包泥保護接穗,可是葉欽海卻感到這種方法操作繁瑣,成活率不高。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萌生了一種要改進荔枝栽培技術的想法。有一天,他在書上看到北方有種嫁接保護法比師父的方法簡便快捷得多,於是便自己實驗並取得了成功。當師父接過他實驗成功得樹枝時,看了半天,嘴角浮現出一絲苦笑。不得不承認,葉欽海已經成功了,但他也感覺到無法再收留葉欽海了。徒弟不是個“安分的農民”,師傅原想把他培養成技術高超、受人尊敬的嫁接手,可是如今感到,葉欽海做的將要比這遠大得多,已不可能再將他遮於自己的翅膀之下了。“當一個受人尊敬的嫁接手太普通了。”葉欽海認為自己不能只做一個手藝人,他要掌握一門技術,要在技術上比前人有所突破。於是,葉欽海開始瘋狂地閱讀一切和農業技術有關的書籍。天長地久、持之以恆,葉欽海從書本上得到的,不僅只是植物栽培知識,還學會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不停地試驗、比較:切接法、靠接法、合接法、劈接法、腹接法、舌接法……不厭其煩,走火入魔。一次又一次突破,他終於創造了“創新法”,因此受到專家們的關注,被列為解放以來廣東省農科技術32項發明之一。葉欽海成為了一個頗有名氣的荔枝良種培育的土專家,摘下了荔枝嫁接的帽子。
“二畝地”衝出起跑線
有一次,葉欽海在一本書上看到介紹美國蘋果的栽培方法:矮化密植、激越經營,一畝地種100多棵,一片就是9萬多畝,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式蘋果園”。他頓時眼前一亮:為什麼荔枝不能也搞矮化密植呢?有了小苗嫁接就有了矮化的基礎;通過矮化密植,不就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陽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嗎?“我的著眼點不在於荔枝的‘延年益壽’,是要它‘鞠躬盡瘁’。最大限度地贏得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早掛果、多掛果,為人類多做貢獻。”葉欽海如是說。於是,他來到生產隊長家裡,開口就要生產隊撥出一塊地給他搞實驗。生產隊長是個40多歲的莊稼漢,沒多少文化。他悶頭聽葉欽海講了一通矮化、密植的道理,感到十分驚訝。一畝地種成百棵荔枝?他在葉欽海的眼裡看到了苛求、執拗和自信。“好,給你二畝地!”生產隊長最後下了決心。正是這難能可貴的二畝地,使葉欽海的荔枝種植事業有了全新的突破。按當時的慣例一畝地應該是25株,而葉欽海的一畝地大概是86株;傳統的方法一般八九年才能掛果,他的三年就掛果了。記得1982年是荔枝的小年,全東莞的荔枝平均畝產才250公斤,而葉欽海種植的荔枝卻畝產450公斤!這不能不說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省農科部門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他們盛讚:葉欽海真是中國荔枝栽培史上第一個革新家!然後,這僅僅只是衝出了起跑線。
“荔枝大王”
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春風化雨,春風得意馬蹄疾。此時的葉欽海已不滿足於眼前的一些“小打小鬧”,他要朝實現荔枝矮化、密植、高產、穩定、優質、早結的十二字戰略方針大步邁進,他辦起家庭農場,成為一個響噹噹的的現代“農場主”。結果農場創辦兩年,葉欽海就獲利20萬元,這在當時可是個不小的數字。按照一般的推算,十年的承包期滿,葉欽海就可穩穩獲利100萬元。當時就有人勸他把錢存銀行,自己吃利息享清福算了。但是葉欽海卻決定要“孤注一擲”,將20萬元全部押上,大幹一場。葉欽海說:“我認為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就是快樂。滿足這種興趣,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是幸福。以前,我對外國人放著飛機不坐,騎車周遊列國也感到莫名其妙,不過,他們很快活。別人不理解我把20萬元扔在荒山上,這是志趣不同而已。”於是,1984年,他又創辦了占地200畝,承包期30年的第二個農場,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荔枝科普基地。功夫不負有心人,1989年葉欽海種植的120棵“妃子笑”畝產645公斤,1990年畝產867公斤,1991年畝產突破1003公斤,1992年更是達到了畝產1016公斤……要知道,當時全國荔枝的平均畝產才250公斤,他的產量已相當於全國平均畝產的4倍。1992年,鄧小平南巡給南粵大地掀起了一股改革開放的熱潮,葉欽海也趁此良機與惠州市、水口鎮政府合作,創辦了一個占地2000畝,總投資3000萬元的現代化設施管理的“立體化”農場———惠州荔枝城。1995年,他又與廣州市科委、市林業局、花都區政府等部門協商,聯合創辦一個占地一萬多畝的特大農場———廣州荔枝園,葉欽海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無疑,這是一個高標準的科研生產單位,又是一個規模宏大的荔枝生產商品基地,更是“三高”農業的典範。在那裡,只見阡陌縱橫,一座座的山頭呈現出一片喜人的綠色,到了荔枝掛果的季節,滿山紅紅翠翠相互輝映,煞是好看。這裡還有大型的養豬場、養雞場和魚塘……你會不禁感嘆:“真系乜都有!”葉欽海對記者說:“荔枝是世界‘果王’,現在,我國的荔枝產量和質量都名列世界之冠,我們絕不能讓‘果王’的金牌讓人家奪去呀!我要以東莞科普地委基地,以惠州荔城為對外視窗,以廣州中華荔枝園為大本營,全方位推進。”葉欽海頗為自豪地介紹,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過“葉欽海荔枝科技成果展示會”,我在會上宣布了要讓京城人民吃上真正高品質的“妃子笑”,因為進京的荔枝是在凌晨3點採摘的,早上乘頭趟航班進京,當天就可以投放市場了。所以,截止目前“葉海牌”荔枝在北京等地的勢頭很好。目前,葉欽海正積極籌備成立一個生態園,“建這個生態園就是主要是為了把自己現有的農場充分利用起來,建造一個休閒度假的好場所”他有些得意地說,“城市的生活節奏太快了,要真正做到放鬆不容易,在我這個生態園裡,不僅可以吃到地道的綠色食品,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釣釣魚、散散步,還可以得到飲食文化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