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宗濱

葉宗濱

葉宗濱,近代道士,生卒不詳。民國十一年至三十年(1922一1941年)在浙江天台桐柏宮主持道務。精通醫術,常救助病人,樂善施診、施藥,為周圍鄉民所敬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宗濱
  • 出生日期:1896年6月2日
  • 職業:道士
  • 主要成就:精通醫術,常救助病人,樂善施診
葉宗濱,近代道士,生卒不詳。民國十一年至三十年(1922一1941年)在浙江天台桐柏宮主持道務。精通醫術,常救助病人,樂善施診、施藥,為周圍鄉民所敬重。他還引領道眾廣募資金,用於修繕殿宇,協辦學校,興建石橋,同時三修‘金纂大齋兩宣’宗壇規律,使桐柏宮的香火日益興盛。
“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於人”
葉宗濱大師1896年6月2日(陰曆)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祖籍溫嶺,4歲失去父母,靠乞討過日,9歲時被溫嶺方岩羊角洞道士收留,出家做了小道士。25歲來到中國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宮,主持道務20年。解放後,在天台縣平橋鎮後村落戶。葉大師平時生活儉樸,平易近人,飲食起居有規律,用老人自己的話說:“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於人。”這是他一生修煉的座右銘。
學識淵博精醫術 協辦學校為人贊
他沒進過學堂,憑著頑強刻苦的自學,能寫一手好字,學識淵博,精通道家各派經典和歷史典故。他是道教上清派的繼承人,崇尚南宗時期司馬承禎、吳綺創立的自然人性論學說。司馬承禎游弋道教70年,長期隱居天台山桐柏宮修煉,善於對一些歷史課題凝神思索,他所理解的道德體系,以自然人性論為基礎,注重心性靈魂對道德價值的慧悟,自然天真之性與道德境界的契合,並第一次提出神仙卻是道德真性復歸於自然的人。葉宗濱大師修煉的,也正是這樣“自然天真之性”,一切順其自然,道德真性的慧悟。一生從不強人所難,強求於人。相反,去從自己精通醫術之專長,從桐柏宮到後村,他“樂善施診,施藥,常救助病人,協辦學校,興建石橋氣為鄉民辦的善事幾百上千件,從不收一分錢。因此,深得鄉民的敬重和愛戴。
曾接待康有為和國外名道
1924年3月,康有為偕同屈秧光、張翅、袁祥蘭、張錦文同游桐柏宮時,由葉大師主持進行熱情款待,康有為留下了一首詩:“桐柏全庭繞九峰,夷齊遺像自清風。不必首陽採薇蔗,瓊台雙閹有仙蓬。”這“自清風”之句,不僅僅是對伯夷、叔齊的回憶,也是對葉宗濱大師的高度評價。同年3月,他又盛情接待朝鮮名道士朴正熙,朴深表感激。這是葉大師在桐柏宮(也是天台山近代)主持道務期間接待的最高層次的人物和外國友人。
年至古稀 仍竭力重振天台山道教文化
這位古稀老人,當談到重興天台山道教文化時說,現在政府非常重視宗教,投資興建寺觀。天台山是“佛宗道源”,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不能就廢在我們手裡。現在關鍵的是要建一座像樣的道觀。桐柏宮是古宮,應該恢復,它是天台山道源的標誌。現在舊地雖然沉在水庫底下了,可是,玉霄峰之上有一處福地洞天宮舊地,自葉藏質結庵後,徐靈府、朱霄異、陳募言等高道在此修煉,陸游、孟浩然等詩人都留有墨跡。如果在那些地方建觀,後有青山作背,前有水庫作天池,確是理想的仙境之地。振興道教,發展我縣的旅遊事業就有希望。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為重振天台山的道教文化盡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