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宗支是詠春拳一個重要的宗支,由古南海縣黃鼎司西隆堡潭頭村人(今佛山市南海區羅村街道聯星潭頭村)葉問(1893-1972)在秉承詠春拳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其師陳華順、梁璧的武術精髓,並改良了其授藝方法和拳術用語,形成了別樣運動特點和風格的套路。葉問宗支在佛山市南海區主要分布於羅村街道的羅湖、羅湖南、羅湖北、樂安、街邊、務莊、朗沙、下柏、上柏、聯星、聯和、沙坑、羅村等13個社區(村委會),其影響遍及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新加坡、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問宗支
- 申報地區:佛山市南海區
- 創辦人:葉問
背景介紹
詠春拳的核心是以柔制剛、以弱御強、借力打力,其特點在於近距離和短距離發力,握守中線與子午線,技擊中注重肢體接觸感覺。詠春拳的拳理基本相通,但葉問宗支招式的內容、數量甚至技法等卻不盡相同。葉問宗支的拳術套路以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為主,器械套路包括八斬刀法和六點半棍法兩種,還有葉問宗師整理而成的116式木人樁法。葉問宗支沿用詠春拳特有的黐手及木人樁訓練方式,以黐手模擬實戰,以木人樁熟悉攻守,使練習者能夠靈活運用拳理拳法,在千變萬化的實戰中應付自如。
詠春拳術套路手法以膀、攤、伏三下手為主,輔以枕、窒、圈、彈、攔、徑、困、托、擸、拍、問、標、扱、沖等手法,動作簡單,強調腕部的靈巧與肘底的力量;其腳法動作以直踢、橫撐、上蹬三下為主,並皆以腳跟踢擊敵人,在技擊中主要有八種腳法組合,稱為“詠春八腳”,配合轉馬、走馬及手法,攻擊腰、膝、脛等部位,威力巨大。詠春拳的馬步要求穩健與變化並重,有立定的二字拑羊馬、子午馬和移動的轉馬、圈馬、標馬、三角馬等多種類型。詠春拳的手法、腳法必須配合馬步才能發揮作用,因此馬步被認為是詠春拳手法與腳法的靈魂。
與傳統的詠春拳不同的是,葉問宗支對詠春拳的傳統授藝方式、拳術用語及器械的改良。其一,通過以現代用語替換了語意隱晦的傳統拳術用語,便於學練者熟悉和掌握,便於記載、學習與傳播;其二,改良了木人樁器械,改傳統埋地式木人樁為橫擔樁的方式,打破了詠春拳僅在少數民眾中流傳的局面,促使其在全球迅速傳播。因此,對詠春拳歷史流變,流傳著一句俗語,即:“(詠春拳)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習武的社會氛圍日漸淡薄,與此同時,由於受到外來拳術的擠壓,詠春拳的生存與傳承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