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為害症狀,發病傳播,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淡欖褐色至綠褐色,屈曲,頂端孢痕多個,大小5~125×3~6微米;分生孢子10個呈長鏈生,具喙或無喙,橢圓形、卵形、腎形、倒棍棒形至圓筒形,平滑或具瘤,具橫隔1~9個,縱隔0~6個,淡欖褐色至深欖褐色,大小7~70.5×6~22.5微米;喙大小1~58.5×1.5~7.5微米,該菌寄生性不強,但寄主範圍廣。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苗期、生育後期均可發生,初在葉緣或葉面現圓形或半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不等的凹陷斑,病斑中間褪為白色至灰白色,從褪色部向外為一圈紫褐色或紅褐色圈,褪色部與紫褐色圈及其與健部交界明顯。植株衰老時,葉片枯死,病斑上長出灰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病傳播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該菌寄生性雖不強,但寄主種類多,分布廣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落葵生長期中該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葉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差,利於該病擴展。
防治方法
1、保護地栽培的要抓好生態防治,及時放風,防止棚內溫濕度過高,延緩該病發生。
2、於發病初期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m2 1kg,隔9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