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陝西省岐山縣落星鄉。位於秦嶺腳下,石頭河穿流而過。歷史悠久,源於三國時期。
傳說這裡是諸葛亮的“將星”隕落之處,所以稱為“落星”
基本介紹
原陝西省岐山縣落星鄉。位於秦嶺腳下,石頭河穿流而過。歷史悠久,源於三國時期。
原有落星鄉政府,落星初級中學。
右:石頭河水庫
引
●在距今1700年前那個聞名天下的歷史時期,一場實力懸殊的對峙成了結束三國鼎立的標誌,在這場對峙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分別代表的兩大陣營一亡一興。而這興亡的徵兆,便是司馬懿看到的那顆轟然墜地的巨星;●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廟博物館存放著一顆“落星石”,據說,這就是諸葛亮的“將星”;●雖然諸葛亮“將星”之說沒有科學依據,但是五丈原旁落星村的名字卻在典籍中屢屢出現。
“蜀相西驅十萬來,秋風原下久徘徊。長星不為英雄住, 夜半流光落九垓。” (唐·胡曾,《五丈原》)
“顧瞻三輔間,勢如風卷沙。一朝長星墜,竟使蜀婦髽。”(宋·蘇軾,《懷賢閣》)
“當時不是長星墜,席捲中原未可知。”(宋·蔣子奇,《五丈原懷古》)
歷史上,有不少憑弔、緬懷諸葛亮的詩詞,從這些詩詞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們經常會提到一顆“星”,一顆與諸葛亮有關的星的隕落。這些詩人們同時提到這顆星,並非巧合。相傳,當年諸葛亮的中軍帳就設在五丈原南端的“豁落城”,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隔渭河南北對峙,後死於這裡時,有一顆隕星滑落,並且就落在“豁落城”的東南方向,於是在五丈原的東南方便有了這樣一個地方——落星灣。
落星灣,是一個地理名稱,行政歸屬於現岐山縣安樂鎮,落星灣範圍內包含洪溝村和落星堡村兩個鄉村。由太白山發源的石頭河在此與五丈原衝擊出一個彎道,南北狹長,東西短,從高空俯瞰猶如一彎月牙,故稱“灣”。而取名為“落星”,卻與傳說中的諸葛亮“將星”的隕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諸葛亮廟中的落星
從古至今,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廟博物館向來是人們憑弔孔明、拜謁武侯之處,廟內殿宇樓閣,古柏森森,自然景色與人文故事交相輝映。廟中有一亭,古樸雅致,清式建築,六角攢尖頂,此亭之中擺放的便是傳說中諸葛亮去世時落下來的隕星。
這顆隕星石鑲嵌在一個青磚壘砌而成的框架中,框架北面書寫著“落星石”三字,南面便是這顆“落星”。
在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姚讓利,身為中國國際諸葛亮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五丈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副主任、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廟博物館副館長的他對三國文化,尤其是諸葛亮其人其事有著14年的研究,發表或出版了多篇(部)與之相關的論文和書籍。
姚讓利向記者介紹道,這顆“落星石”整體呈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上大下小,而且石面坑窪不平,石面顏色為土黃色,可能是塵埃或氧化的痕跡,裡面是灰黑色,整個石頭最長部分108厘米,最寬部分48厘米,最窄處35厘米,重約1噸,最有意思的是這顆落星的形狀與五丈原的地形非常相似,如同一個俯臥的琵琶。
翻閱一下有關隕石外貌特徵的描述,因隕石在大氣中燃燒磨蝕,形態多渾圓而無棱無角,石頭表面布有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凹坑,即熔蝕坑。單從這顆落星石的外貌特徵來看,與隕石比較近似。
“這顆落星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存放在諸葛亮廟的呢?”記者問。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和我的研究,落星石自唐初五丈原諸葛亮廟初建,便存在於廟中,只是當時並未做妥善保管只鑲嵌在一堵牆內,諸葛亮廟後來又經元、明、清幾朝的九次大修,在清代的一次大修中,才專門蓋了一個亭子存放落星石,建國後,廟宇內外也經過了多次修葺,但基本保存了清式的建築風格。”姚讓利說道。
站在這塊蘊含著特殊意義並歷經歷史滄桑洗禮的“落星”前,仰望著它的斑駁,感受著它的神秘氣息,不少信奉武侯的遊人都會對它頂禮膜拜,但是也有很多喜歡三國文化的遊人會發出感嘆,這顆“落星石”真的與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死有關嗎?
“豁落城”里的傳說
出了諸葛亮廟往南3公里,便是五丈原的最窄處,東西寬僅50米,南北長500米,兩邊皆是深溝,唯南邊一細項與棋盤山相連,棋盤山即秦嶺余脈在此的一個山頭。在此便可見到一座南北堡的城牆遺蹟,牆高約3米,城堡南北築有城壕,壕寬約3米,深約6尺。
姚讓利告訴記者,這座城相傳便是諸葛亮的中軍帳,後人把它叫做“豁落城”,因城殘破不全且曾有諸葛亮的“將星”隕落,故名“豁落城”,當年諸葛亮羽扇綸巾,坐帥帳中,指揮戰事。新中國成立前,城堡北部存有武侯祠廟,今已毀壞,但遺蹟可見。
據岐山政協文史委編撰出版的《岐山文史資料》記載,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裡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城中出土過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
諸葛亮在此“豁落城”中指揮若定,據載,司馬懿便在渭河北岸土塬的三刀嶺上紮寨,與五丈原南北對峙。諸葛亮為逼司馬懿出戰,送給他一身女人衣服,譏其膽小如婦人,司馬懿老謀深算,忍辱不發,身著女裝,在此台向對岸的諸葛亮拜謝,故名“拜相台”。
如今,在三刀嶺上仍舊有“拜相台”古遺址,成圓錐形土台,人工夯築,高約6米,底徑13米,是當年司馬懿的拜將台。
落星堡村的池塘
從“豁落城”沿盤山公路而下,在一條名叫“曹斜”的通村公路上,繼續往南5公里左右,便來到了落星堡村,相傳這裡有一個池塘便是諸葛亮的“將星”隕落之處。
在落星堡村村委書記李拉成和原落星鄉文化站站長付世榮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該村一處叫三官廟的地方,此處與曹斜路的直線距離只有300米左右,晴好的天氣里,站在三官廟的一個土堆上向西北方向眺望,“豁落城”清晰可見。
在三官廟旁邊有一個較規整的長方形凹地,南北長300多米,東西寬70多米。李拉成和付世榮告訴記者,這個長方形凹地原來是一個池塘,在他們小的時候,池塘內蓄滿了水,清澈見底,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將其放水填平了,早些年,聽村上一些如今已過世的老輩人說,當年諸葛亮的“將星”便是隕落在這個池塘當中。
付世榮說,他當年還曾在這個池塘里見過一個2米多高的黑色大石頭,表面坑窪不平,村裡有幾位生於清朝末年的喜歡研究三國文化的老先生告訴他,那塊大石頭就是諸葛亮的“落星石”,但是也在後來的“農業學大寨”中不知去向。
在當地,有些村民說,是隕石落下時將這裡砸了一個大坑,後來村民便蓄水當做池塘用;也有村民說,當年這裡就是一個池塘,隕石落下時就砸在池塘當中。
但是歷史的真實究竟如何?付世榮當年所見的那塊黑色大石頭到底與現存於五丈原諸葛亮廟的“落星石”到底有無關係?這些疑問都已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村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千百年以來口口相傳的故事。
現在,落星堡村以及整個落星灣的人都相信,“落星”這個地名的由來與三國時諸葛亮的死有關,並且也是在諸葛亮死後這裡才叫“落星”,一直沿用至今。
付世榮告訴記者,據他考證,在諸葛亮率領蜀軍駐紮於五丈原之前,這裡只是一片河灘,沒有幾戶人家,所以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地名,諸葛亮在此與司馬懿做長期打仗的準備,所以分兵屯田,五丈原和其腳下的土地才逐漸有了生機,而諸葛亮死後,流落在此處的蜀軍也在這裡變成了農民,他們為了紀念自己的丞相,把這裡叫“落星”。但是,付世榮所研究的史料中,最早出現落星名字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岐山縣誌》載,“落星里始建於公元1599年明朝神宗年間”,明朝之前的文字記載他沒有查到,這些推測也僅僅是一個猜想。那么,落星到底是因何得名?又在何時得名的呢?
永不殞落的明星
撥開歷史的迷霧,在史海中,我們依稀可以找一些有關“落星”的文字記錄。
隕石和隕石雨現象首見於《春秋》,文獻記載,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城北,隕落5塊隕石。
古籍《七國考》中載,公元前368年在今陝西省內降下一次鐵隕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落鐵隕石記載。
《法苑珠林》記載:“唐貞觀八年十月丙申後,汾州并州文水縣兩界,天大雷震空中,雲內落一石下,大如碓咀,脊高腹平,其文水縣丞張孝靜同汾州官同奏。”
《寧夏新志》載:“明洪武間,指揮徐呆廝出兵河套,地名梧桐樹。一日午間,有一大星墜於河中火發延及岸上,營中軍人有被傷者。”
回到諸葛亮“落星”的記載。
在晉朝孫盛著寫的《晉陽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
三刀嶺與豁落城隔渭河南北相對,但並非南北垂直,豁落城位於三刀嶺的稍偏西南方。孫盛在記錄星“自東北西南流”時,如果是站在司馬懿魏軍的方向,自然吻合。
而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時,有這樣一段描寫:“卻說司馬懿夜觀天文,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三投再起,隱隱有聲。”這裡司馬懿看到的“大星”是墜於西南方蜀營之中,恰好與三刀嶺和豁落城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在唐代初房玄齡的《晉書·帝紀第一》中也有如下記載,“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
《晉陽秋》的“良史”地位,在學界仍有爭議;《三國演義》是小說,其細節的歷史價值還需探討;而在《三國志》中,沒有任何關於這星的記載;《晉書》編撰於此事發生後的近400年以後,不排除受民間傳說和其他書籍記載的影響。
以上的分析,或許可以推測,在諸葛亮死時,恰巧有隕星落下,但是否就是現存與五丈原諸葛亮廟的“落星石”或是當年付世榮所看到的黑色大石頭,已不可考;但是如果說,這就是諸葛亮的“將星”確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但是,把當年可能存在的隕星滑落與諸葛亮的辭世相聯繫,從這一點可以肯定,古人對這位“千秋名相”具有無限追思和崇敬之情,而諸葛亮也在此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願望。
正如寶雞文理學院教授、歷史文化與旅遊系主任高強所說:“落星之說應該是後人為諸葛亮附會的,但這也因為諸葛亮本人的睿智和功勳,是後人緬懷他而產生的一種民間文化,這種文化和真正的歷史又是很難分割的,在千百年的發展當中已經轉化為另一種歷史,而這種歷史是後來人們認為應該發生的,就如,諸葛亮死時人們認為應該有一顆他的星星隕落。現在我們不能像學術研究一樣去刻意追求歷史的事實,因為老百姓寧願相信落星是真實存在的,並且不斷用諸葛亮的精神去激勵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