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之輝 · 清代的書畫篆刻藝術

落日之輝 · 清代的書畫篆刻藝術

《落日之輝 · 清代的書畫篆刻藝術》是2017年2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道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落日之輝 · 清代的書畫篆刻藝術
  • 作者:任道斌
  •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 ISBN:9787550312791
  • 定價:108 元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清代是書畫篆刻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風格各異,流派獨立,特別是在清代碑學盛行時,碑學家無不兼擅篆刻,可以說清代的碑學與篆刻學是相輔相成的。
任道斌教授即將出版的《落日之輝·清代的書畫篆刻藝術》全方位論述了清代書畫的形成和特徵,從文化史社會學的角度論述了清代書畫和篆刻的藝術特色和成就,為清代藝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歷時268年的清代,中國社會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其書畫篆刻史的發展,在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朝野並進、流派紛呈、中外交流的局面。
首先,書法出現了與元明以來館閣體儒雅規整面目相異趣的豪放新風,無論是入仕新政的官僚如王鐸,還是寄跡江湖的明遺民如傅山,皆在書風中傾注了更多的個人情感,雄奇不羈,傳達了動盪的時代悲催。而雄才大略、文武兼備的康乾二帝則酷愛帖學,使晉唐傳統 得以在新朝中綿延不已。爾後受乾嘉學派復古之風的薰陶,具有濃鬱金石趣味的漢魏北碑書風,以樸拙大氣之姿登堂入室,步入書壇的主流,與帖學平分秋色,“南帖北碑”論亦應運 而生,其中鄧石如、康有為、楊守敬等身體力行,用力甚多,北碑書風甚至影響及於日本。 而館閣體卻一味秉承元明之風,堅守典雅堂正之質,牢踞書壇的上層地位。篆刻在金石學、 樸學的推動下,講究學術、摹古創新,也形成了蘇浙皖不同流派,晚清還誕生了以吳昌碩為社長的金石書畫研究學術團體“西泠印社”。
繪畫同樣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明末董其昌“妙合神離”的畫學主張在清初出現了兩極的發展。一是以“四僧”為代表的野逸派,滿腔悲憤,以畫為寄託,吐露民族情懷與身世之感,追求“我自用我法”,突破傳統,面目一新,受民間歡迎;一是以“四王”為代表的 正統派,以畫養生,復古為尚,整理傳統,規矩方圓,延續古風,他們書齋造境,影響及於 皇家審美旨趣。此外,明遺民及清初匠人畫家的東渡,給扶桑帶去了“南畫”與“北宗”藝風,被日本稱作“舶來畫派”。隨著清政權的鞏固,康雍乾三世宮廷繪畫邁向鼎盛,文人畫 家與歐洲傳教士畫家和乾隆帝直接參與其中,捲軸畫、版畫、書畫著錄文獻等皆有鴻篇巨製問世,體現了封建社會最後盛世的文化氣象。而民間繪畫的繁盛則在經濟發達的揚州,因鹽商的贊助,乃形成了與宮廷畫風異調的畫派,講求個人性靈的抒發,吐露胸中的塊壘,追新獵 奇,迂而不腐,以畫為生,符合商業與世俗文化之需。晚清通商口岸的開放,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土洋結合,更影響繪畫流派向多元發展,包括海上畫派、嶺南畫派、京津畫家、外銷油畫、石版新聞畫、赴海外留學學畫、開辦新式美術教育機構等,皆成為當時繪畫史的亮點。
清代還有漢藏合璧的布達拉宮壁畫、少數民族繪畫、太平天國壁畫、各地民間年畫、書論畫論甚豐等極具時代特色的內容,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而且使得清代成為中國古代書畫 史上內涵與表現形式最為豐富的別開生面的時代。
如果說清代是封建社會終期的落日,那么清代的書畫篆刻藝術,宛如這落日下山時的燦爛光輝,絢麗多彩,眩人心目,美不勝收,令人難忘!

作者簡介

任道斌中國美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國畫系、史論系博導、教授,東京國際水墨畫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著有《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中國繪畫史》、《硯與文房諸寶》、《思嘉室收藏錄》、《思嘉室集》、《趙孟頫系年》、《董其昌系年》、《方以智年譜》等,兼工書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