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龍渡槽

萬龍渡槽

萬龍渡槽,位於廣西興業縣北市鎮萬龍村,建於上個世紀70年代,是紅江渠整個工程裡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龍渡槽;萬龍降;萬龍天橋
  • 全長:200米
  • :45米
  • 主拱跨度:126米
  • 設計者:清華大學張龍華
  • 建築時間:上世紀70年代
萬龍飛渡,渡槽,萬龍渡槽之歌,“萬龍降”,

萬龍飛渡

萬龍渡槽,從一開始建造就注定它將名揚全國——主拱跨度長達126米,在全國排“老大”!
由於建在萬龍村,所以叫萬龍渡槽。全長200米,高45米,主拱跨度126米,這條水槽設計的過水流量為每秒4立方米,連通了紅江水庫,彭山水庫,和新城水庫。 1974年11月玉林縣紅江渠工程開工。萬龍渡槽由清華大學畢業的張龍華設計師負責設計,施工。這件工程在設計施工過程中,也得到了地區水電局,(地區)設計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委派技術人員來協助當地村民共同完成。這樣龐大的工程,當時在玉林屬於首創,第一個大跨度的建設,在全國水利渡槽跨度算第三名。 建設這樣一條渡槽,就算是在現在大型機械施工的情況下難度都是很大的,在那個全靠雙手作業的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條靠人工建造起來的渡槽,幾十年來紋絲不動地佇立在這裡,從建好使用的那一天起,每年從這條水槽流過的水有3000萬到3500萬立方的水,為下游鄉鎮的的灌溉,發電,人畜飲水等民眾生產生活默默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渡槽

一些當時參與工程的人員,一談起萬龍渡槽便感慨萬遷,萬龍渡槽是紅江渠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單拱跨度長達126米,這在廣西屬首創,是跨度最大的雙曲拱渡槽。在那個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年代,建造這么長、這么高的一座“高空建築”,全靠民工們用木料搭“滿堂架”施工,總用木量達695立方米,折合每米渡槽耗木料3.7立方米,完全是“土法上馬”!修建渡槽時,玉林地區成百上千農民一呼百應,自己背著糧食涌到工地報名。在那艱苦的歲月里,一些農民常熬木薯粥。因此,至今仍有農民感嘆,這座渡槽是“用木薯糊粘起來的”!至今還屹立不倒!

萬龍渡槽之歌

有這么一首反映萬龍渡槽建造過程的詩歌,一些當年的建設者,至今還記得《紅江渠》主題歌:
大容山下紅旗揚,自力更生譜新章;
鎖江初用瀝青壩,造湖巧用石拱牆;
石羊吞吐紅江水,萬龍飛渡彩虹長;
縱橫供電數百里,大寨花開遍地香。
也許,《紅江渠》主題歌再也不會被人唱響。但萬龍渡槽那豪邁的身姿,仍像一座豐碑。

“萬龍降”

當地人把萬龍渡槽稱為“萬龍降”(降是玉林人對雨後的彩虹的一個稱謂),一條很長的水槽橫跨於兩個山嶺之間,從下面看上去,就像一條雨後的彩霞,因其地處於北市萬龍村,故得此名,是紅江渠的最大的一個渡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機械設備尚少,很多工程都是靠人工,建設如此高度和橫度的渡槽是非常困難的,建成後成為紅江渠的一個象徵,玉桂公路在其下經過,參觀紅江渠的人都是從這為起點。從萬龍渡槽的山腳下爬山而上,站在渡槽上,放眼左右,水渠就象一條龍,綿綿纏繞在山嶺之間,前不見首,後不見尾,雖談不上雄偉,但頗為壯觀,要在如此多的群嶺中修建一條由青石與水泥構成的水渠,談何容易!望著水渠,仿佛當年水利建設大軍熱火朝天地修水利工程的場面又展現在眼前,
廣西興業縣北市鎮萬龍村(S212省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