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秋風頻回首

這是一幅仿徐悲鴻的 臨摹圖,秋風萬里頻回顧(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癸未中秋悲鴻作於青城口清宮馮南煊道長命上勤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里秋風頻回首
  • 具備:寫生、寫實的造型性
  • 時間:1936年
  • 創作由來:徐悲鴻畫與弟子徐曉明之作
創作由來,徐悲鴻畫馬,作品傳承,

創作由來

此畫乃1936年夏天徐悲鴻畫與弟子徐曉明之作。徐曉明,別名徐飛白。1911年出生於湖北大冶城關鎮,曾為民革成員。從小酷愛文學,1929年至1935年曾經先後就讀武昌湖北省立師範學校和北平民國學院學習中文。畢業後決心投筆從戎,於1936年奔赴廣西南寧市,參加李宗仁、白崇禧組建的第四集團軍政治部,在政訓處任上尉組訓科科長,負責為軍隊編寫抗日救國手冊等資料,向廣大士兵宣傳北上抗日的重要意義。在軍閥之間的“兩廣事變”結束後,復員安排在桂林高中任教,其後於1938年被任命為廣西省府諮議,先後派往省教育廳編審室、新聞播音室工作。在1936年,徐悲鴻與徐曉明一同前往廣西,並在桂林為白崇禧、李宗仁、黃紹竑繪“廣西三傑”。同時寫此畫,鼓勵徐曉明的抗日宣傳工作。他在畫上題上“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寄託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攜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玻、檳榔嶼,怡保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款項,全部損獻祖國,以救助苦難的同胞。
萬里秋風頻回首
此畫美在馬的動勢。它脖子扭動,頭向後方張望,鬃毛在風中飛揚,四腿站姿優美。作者突出了馬的肩部、胸部、頸部大塊肌肉的形狀,凸現馬的英俊、雄健形象。畫家簡單的線條將柔韌的踝關節和堅硬的蹄子等體面轉折關係惟肖惟妙地刻劃出來,達到盡微致廣的境界。畫面中,徐悲鴻不僅充分發揮傳統筆墨的輕重、疾徐、枯濕、濃淡、疏密、聚散的節奏韻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筆墨作為“造型語言”的嚴格寫生、寫實的造型性,使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標誌著中西融合的藝術理論和理想在創作實踐中的最高成就。

徐悲鴻畫馬

徐悲鴻在《徐悲鴻覆問學者的信》中強調:“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夫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他早年在歐洲學習的科學求實精神上,嚴謹地掌握了馬的動態、結構、習性,經過千錘百鍊,成功解決了筆墨和馬的塊面結構如何和諧一致的問題,得心應手地塑造出馬的形象,以表現他的審美理想,寄託他的愛國情懷。

作品傳承

2010年11月25日,在北京傳是2010秋季拍賣會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拍賣中,備受矚目的力作徐悲鴻的《萬里秋風頻回首》被藏家以3360萬元收入囊中。這件徐悲鴻為其愛徒徐曉明所作的作品被認為是徐悲鴻中西理論融合在創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傑作,在經過場內場外多位買家激烈的競價之後,最終以3360萬元人民幣被其中一位藏家拍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