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麻布

萬載麻布

史載來源 據史載,唐初萬載人藺思源發明用夏布編織蚊帳,用以抗拒蚊害,於是為夏布復布用途在當時開展新途徑,在萬載、宜春、上高、宜豐及湖南瀏陽等地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江西主要手工業,為夏布主要產區

近代探究,考古印證,戰國出土文物——苧麻印花布印證,我國商周——秦漢出土麻布的比較,織布工具,紡織前做準備工作用的工具,紡織機部件的織造工具,原始布機具體型制,古越族的紡織業,

近代探究

1979—1980年在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1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據中國紡織科學院經碳14年代的測定(B.P)為2595±121 年,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出土的苧麻印花布再經中國紡織科學院測定,經緯紗線較細,織物密度也較高,達到古時稱 為15.5升叫做幼布,其精細雨程度猶如絲綢,說明江西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代,居住在武夷山地區的古越族先民,就從事苧麻耕作,並且手工織成印花 夏布,可以同目前我國生產出口的大路苧麻布 36Nm×36Nm的細布相媲美。

考古印證

戰國出土文物——苧麻印花布印證

表1江西貴溪崖墓出土麻布年代及特徵
序號 年代 品名 織物
組織 織物密度 經緯寬度 拈向
經結 緯結 經線 緯線 Z S
1 春秋 土黃薴布 平紋 14 12 0.6-0.8 0.6-0.9 經Z結 緯無拈
2 春秋 黃褐麻布 平紋 12 8 0.8-1.2 0.7-1.4 經Z結 緯無拈
3 戰國 深棕薴布 平紋 8 12-14 0.4-0.5 0.6-0.8 經Z結 緯無拈
4 戰國 淺棕麻布 平紋 10 14(雙板) 0.3-0.4 0.4-0.5 經Z結 緯無拈
註:上海紡織科學院紡織史組1980年1月測定
從貴溪發掘的這批精美的紡織品印花麻豈有此理可知居住在武夷山地區的古越族先民善於紡織,他們已經掌握了較先進的織造技術,出土的紡織品中有土黃苧麻布,據上海紡織科學院鑑定,麻的品種主要是江西地區盛產的苧麻。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服飾的圖案色彩也有一定要求。以前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要算是最早的印花絲織物,而今江西貴溪崖墓也出土了好幾塊印有銀白色花紋的深棕色苧麻布。印花的程式大致是織物經過煮煉、染色之後,進行整理、熨乾,再鋪巾於平滑堅實又略有彈性的墊板上,此時即著手印花。由此可見,江西古 越族先民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印花技術。

我國商周——秦漢出土麻布的比較

據考古史載:“古者先布以薴始,棉花至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薴,上自端冕,下訖草服。”說明苧麻自古以來就是廣大人民主要衣著原料,茲將近期我國各地出土不少麻布比較如下:
表2商周春時出土麻布織物比較
出土地點 年代 原料 織物組織 經緯密度(mm) ) 織物密度(根/cm) 拈向 約合
經 緯 經 緯
河北慕城商址 商代中期 大麻 平紋 0.8 0.14 14-20 6-10 S 8.12
北京平谷商址 商代晚期 大麻 平紋 0.5 0.8 14 12 S 0.6
北京平谷商址 商代晚期 大麻 平紋 0.8 0.8 10 11 S 6.2
北京平谷商址 商代晚期 大麻 平紋 0.7 0.8 14 10 S 8
江蘇六合周墓 東周 苧麻 平紋 0.4-0.6 0.5 24 20 Z 120
陝西寶雞周墓 西周 麻 平紋 0.4-0.6 0.5 20 12 S 12.5
江西貴溪崖墓 春秋—戰國 苧麻 平紋 0.8-0.9 0.9 14 12 Z 15.5
陝西鹹陽秦宮 秦代 大麻 平紋 0.8 1.0 8 10   5
湖南長沙楚墓 戰國 苧麻 平紋 0.3 0.45 28 24 S 17.5
福建崇安船棺(一) 戰國 大麻 平紋 0.45 0.45 20 15 S 12.5
福建崇安船棺(二) 戰國 苧麻 平紋 0.4 0.45 20 15 Z 12.5
福建崇安船棺(三) 戰國 苧麻 平紋 0.3 0.45 25 15.5 Z 12.5
表2說明,古代中原地區商周出土的麻布,比較粗糙,經緯紗寬度較粗,織物密度較稀,一般8—12升(升是古代衡量織物疏密的單位,布幅中每80根經紗為一 升)。到了春秋戰國,紡織技術得到了提高,麻布升數也從8-12升提高到15升。江西貴溪崖墓、長沙楚墓、福建崇安船棺出土的苧麻布達到15-17.5 升。相當於今天的苧麻細布,15升以上的稱為緦布,緦布與絲綢同義。緦布的精細度猶如絲綢。

織布工具

江西貴溪崖墓不僅發現了紡織成品而且出土了一批比較完善的紡織器材工雎據上海紡織科學院鑑定,是古代針織機上的主要部件,除不見機架外,其他部件基本齊 全,這些都是研究當時織造技術水平的珍貴資料,這些紡織工具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紡織前做準備工作用的工具,另一類是作為紡織機部件的織造工具。

紡織前做準備工作用的工具

第一類工具有刮麻具、刮漿板、紡磚、繞線架、繞線板、結紗釘桿等。刮麻具主要是刮麻用的,就是麻生剝下來的生麻皮,再用刮麻具,刮麻具長28cm,寬 1.6cm,木質,呈拱形,裝有針丁,平面上有凹槽,槽內嵌有一塊鋒利骨片,這顯然是利用緊硬骨片來增強刮削的交果。麻皮剝下後留有漿汁,這對於分絲有困 難,需要用刮漿板把沾液刮目相看淨,刮漿板扁而薄,體呈長方形。把麻絲、纖維原料加工成紡織品,首先必須牛成紗線,古越族先民很早就使用了“紡磚凌晨行紡 紗,但在以往的考古發現,大量出土的還是紡輪,完整的紡磚為數不多,貴溪崖墓N10齣土了一對紡磚,帶有竹質圓桿,桿長18.4cm,通體光滑,尖端尚有 一個凹槽,兩面三刀對陶紡輪體小量輕,表面黑色磨光,輪上呈多弦紋,如此輕巧的紡磚,對牛絲線一類纖維還是很適用的。
拈好線後,用卷板、繞線框繞線,卷板為木質,呈I形,繞線板為竹質,呈X形,線繞好後,就放置在結紗釘桿上,結紗釘桿上釘有若干個等距離的小竹釘,紗就掛 在竹釘上,然後再用理經梳把紗理好。在貴溪崖墓中發現的最長的一根結紗釘桿殘長248cm,估計至少可梳理近百根紗線。

紡織機部件的織造工具

第二類屬於織機上的工具有打緯刀、挑經刀、引緯桿、夾布棍、分絞棒、經紗導棍、卷布導棍、剔紗刀、撐桿、梭子、吊棕桿等,上海紡織科學院鑑定認為,這些工具應該是屬於早期針織機的主要構件,除不見機架外,其他部件基本齊全。
夾皮棍長84.6cm,這實際代表著織物的幅寬,這類幅寬的織品在踞織板上織不出來的。思索經棍、分經棒長達70cn以上,兩經軸有鑽孔,可以轉動用,吊 棕桿作上下提拉用,撐桿則是直立起支撐作用,這些作用都需要依託機架,雖然機架在墓中未曾發現,但這些工具屬於古代針織機部件是沒有疑問的。這些部件分別 用來卷紗、剔紗、擋紗、整布和割布,特別是當時運用小巧玲瓏的梭子來回牽引紗線無疑提高了織布的細度。

原始布機具體型制

關於我國原始布機具體型制,過去只能從雲南晉寧石寨山遺址出土的貯貝器蓋上所描繪的幾幅原始機圖案與江蘇洪亞象石“慈母機杼圖”來複製這些僅僅是一副織機 的雛形,而且模糊不清,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出土紡織工具,不僅給我們填補了這方面空白,而且紡織工具數量較多、品種齊全,並且都是原用實物,為我國古代紡 織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進一步闡明了春秋戰爭國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轉變變革時期,是奴隸制解體、封建生產關係生產和發展時期,它揭示了春秋戰 國之際,武夷山地區古越歷史面貌,也說明江西先民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能加工這樣精美細緻的麻布。正如清代黃原裕所撰寫的《種苧麻法》所言:“豫章織績薴布 工細甲天下”。

古越族的紡織業

關於古越族的紡織業,《史記.越世家》曾記載:越王勾踐準備伐吳雪會稽之恥,曾經“身自耕作,夫人自織”,當時越國生產的一種葛麻布享有盛譽。《淮南子. 原道訓》記載:“于越生葛桸、紵麻”。在《越強書》中有:“葛麻山者,勾踐點,種葛麻”和“葛麻山之首無草木”等專門種葛麻記載。春秋時越王為了伐吳,“種麻以為弓弦”。種植面積很大,號稱麻林山,又在葛山上種葛麻,使越女織葛麻布以媚吳王,一次就獻上“弱於羅兮輕霏霏”的葛麻布十萬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