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緣同善茶棚

茶棚是舊時廟會期間在香道中修建的為香客提供沿途飲食、休息的場所。萬緣同善茶棚為中國五大著名茶棚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緣同善茶棚
  • 別名:萬善茶棚
  • 地址:北京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西北
  • 建造者: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主管琉璃燒造業的五品官員趙花農(趙春宜,綽號劉鬼子)
  • 建造年代:清朝
茶棚介紹,格局,

茶棚介紹

萬緣同善茶棚坐落在龍泉鎮琉璃渠村西北,妙峰山娘娘廟會香道的道途經於此,這是4條主要香道沿途80餘座茶棚中規模最大、建築最精美、現今保存最完好的1座。琉璃渠村在元、明、清3代建有工部的琉璃窯廠,茶棚的建造者就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在這裡主管琉璃燒造業的五品官趙花農(趙春宜,綽號六鬼子),現其五代孫趙達廣女士一家居住於此。原來,這條古香道並不經過琉璃渠村,而是從三家店往北,經軍莊再向西到陳家莊,進西北澗、越仰嶺到妙峰山。趙花農為讓香客改走琉璃渠村,以促進本村的繁榮發展,而拿出了1年的俸祿,把趙家的家廟改建成為了茶棚,供前往妙峰山娘娘廟的香客途中歇腳之用,免費提供食宿方便,以表對妙峰山娘娘的虔誠之心,並將茶棚命名為“萬緣同善”茶棚。此後,這條香道就改為從三家店向西過永定河,穿過琉璃渠村,走小井溝到龍泉霧西井,從野溪再過永定河到陳家莊了。

格局

茶棚坐北朝南,為一廟宇式院落。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共六間,為勾連搭式。前三間為卷棚頂,後三間為硬山調大脊頂,上覆綠琉璃瓦。牆壁磨磚對縫,下有青石台基,門前五層青石台階。殿內兩根粗大的明柱將大殿分出前後間,前間兩側的山牆上各嵌有兩塊二尺見方的菱形琉璃斗方,上寫“為善最樂”四個大字,四周為精美的琉璃花飾。後間正中原供有一尊五彩琉璃觀音坐像,所用供器均為琉璃製品,可惜今已不存。院內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五間,硬山式,上覆青石板,綠琉璃瓦壓壟。這十間房均被隔成了單間,內有土炕,當年供遠途的香客住宿之用。院內方磚鋪地,中間為一條用青石鋪砌的甬道。山門為烏木柵欄門,門外兩側牆壁上鑲有精美的琉璃斗方,上寫“萬古長春”。
門前即為古香道,路旁有水井一眼,井旁有一個大石槽,是當年供行人飲牲口用的。據趙姓後人講,茶棚所用的琉璃磚瓦和構件都是本村燒制的,與故宮用料相同,並在朝廷備了案,請用少量的黃琉璃構件。木架上的彩繪使用了泥金工藝,至今不褪色。山門所用的木料是潭柘寺的上等柏木,潭柘寺是北京最大的敕建寺廟,有“京都第一寺”之稱,當年琉璃窯廠每年都送給潭柘寺許多琉璃磚瓦,供其修繕寺廟之用,故而在趙花農修建萬緣同善茶棚時,潭柘寺送來了上等柏木作為回報。在茶棚右側有一大院落,原來為香客存放車馬之用。
現今這座茶棚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北京琉璃燒造業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對研究妙峰山娘娘廟會進香的民俗活動也有著重要意義。1999年4月14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夫人和德國駐華使館工作人員去妙峰山遊覽時,專程到琉璃渠村參觀了萬緣同善茶棚,對這座精美的建築讚嘆不已。茶棚是老娘娘的行宮,石景山區古城村秉心聖會每次上妙峰山進香回來時,都要按照老規矩來此“獻檔”(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