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交通,經濟概述,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科技,社保,文化,教育,新農村建設,周處與萬石橋,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1911——1949年設萬石鄉。
1959年成立萬石公社。
1983年10月復為鄉。
1996年撤鄉設鎮,2000年南漕鎮併入。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3月萬石鎮轄9個村和2個社區。
萬石村 | 大尖村 | 後洪村 | 余境村 |
余莊村 | 南漕村 | 漕東村 | 黃土寺村 |
馬莊村 | 萬石社區 | 南漕社區 | |
人口
截至2017年萬石鎮常住人口3.27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萬石鎮,位於宜興市東北部,東接周鐵鎮,南至芳橋鎮,西連和橋鎮,北鄰武進區漕橋鎮。面積43.82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3.8萬畝。
交通
萬石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境內錫宜高速公路、滬宜一級公路縱貫南北,連線太湖、鬲湖的殷村港大河橫貫東西,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經濟概述
綜述
2013年計工業應稅銷售、工業後勁投入、流通應稅銷售、服務業增加值、農業總產值將實現110億元、15.1億元、15.5億元、13.9億元和3.5億元,分別增長10%、21.3%、17%、19.4%和7.5%;鎮級財政收入8600萬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22250元,增長13%。
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全面超額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任務和鎮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實現了本屆政府工作的良好開局。
2012經濟運行穩中趨好。積極應對巨觀環境的不利影響,始終堅持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和最佳化升級。
第一產業
2013年全年引進培育“江南水八仙”示範種植基地、中華烏鱉養殖基地、江蘇坤興農業廢棄物處理等6隻優質現代農業項目,計畫總投資6430萬元,流轉土地573畝。目前,園區共集聚農業項目18隻,實現產值1.75億元。
萬畝無公害水稻種植基地和千畝無公害芹菜基地已經形成,並擁有全市知名的萬頭豬場和馬莊特種養殖場。圍繞發展綠色產業,全面落實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萬石鎮1467公頃無公害水稻獲得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論證,147公頃無公害果樹生產基地和367公頃無公害蔬菜基地通過宜興市級認定;農
斗羅大陸副產品初步形成了水芹生產基地、蘑菇生產基地、葡萄生產基地、甲魚養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孔雀養殖基地。
第二產業
2013年預計工業應稅銷售、工業後勁投入、流通應稅銷售、服務業增加值、農業總產值將實現110億元、15.1億元、15.5億元、13.9億元和3.5億元,分別增長10%、21.3%、17%、19.4%和7.5%;鎮級財政收入8600萬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22250元,增長13%。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任務和鎮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
2012年工業應稅銷售、工業後勁投入、流通應稅銷售、自營出口創匯、服務業增加值、農業總產值將實現101億元、13億元、5.8億元、3000萬美元、11.2億元和2.55億元,分別增長48%、17.9%、7.5%、22.5%、22.1%、11.4%;鎮級綜合財政收入8100萬元,增長3.9%;農民人均純收入19690元,增長13%。
2011年全年完成了工稅的銷售收入61.46億元,工業利稅總額8.15億元,規模企業實現總產值53.31億元,新增企業6個,新開工建設工業項目72個,總投資30.33億元。在被命名為了省機電產業名鎮的基礎上又增榮耀。
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應稅銷售收入39.35億元,工業利稅總額3.54億元,規模企業實現總產值34.85億元。新開工建設工業項目55個,總投資24.18億元。申報專利170件,新增國家“火炬”項目3個、國家級新產品1種、省級新產品11種。被命名為省機電產業名鎮。
2006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工業應稅銷售23億元,實現註冊外資1000萬美元,外資到帳200萬美元,工業後勁投入4億元,形成封頭、鋼桿、包裝、精細化工、塑膠製品等主要優勢產業。擁有封頭、燈桿、鐵塑包裝、精細化工、制冷機械、印刷、板材加工等企業1500餘家,其中封頭、8-羥基喹啉、板材等產品已成為中國同類產品的最大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萬石鎮年工業應稅銷售可達10億元,超億元的村企2個,超5000萬元的村企5個。
第三產業
華東地區最大最負盛名的石材市場——江蘇省華東石材市場坐落於此,可供選擇的各類規格進口、國產石材品種雲集,年成交額達10億元以上。“以石為媒,以石興鎮”,萬石人民逐步走向了安康、富足、美好的生活,萬石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海明珠”。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萬石鎮的各項事業得到了穩步推進。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萬石中學已成為江蘇省八所著名國中之一。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有傳統的“紅五月”系統文體活動和“三節”慶祝活動,初步形成了三個相對集中的文化廣場活動中心,每天參加文娛、鍛鍊活動的民眾有1000多人。座落在萬石鎮的江蘇省華東石材市場,是中國最大的石材集散批銷中心,已連續十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市場”、“中國十大石材供應基地”,並成為中國石材業風雲榜上榜企業。中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000多家石材經銷商常年駐場經營,年行銷額超20億元。
該市場石材品種齊全,有200多家經營戶專業經銷黑金沙、印度紅、米黃、紫羅紅、英國棕等30多種進口板材,年行銷額8億多元;有600多家經營戶專業經銷福建板、廣西紅、珍珠花、中國黑、亞洲紅、雪花清、小藍星等近百種國產板材,年行銷額10多億元;有200多家經營戶專業經銷太湖石、石雕工藝品、異型石材,年行銷額5億多元。
市場有大鋸、紅外線切割機、拋光磨機等石材加工設備60多台套,從荒料到成品板材滿足市場需求並承接對外加工業務。市場管理規範,布局合理,已成為石材經銷商的投資樂園,廣大石材用戶的理想購物中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公益事業穩步推進。鎮區道路、橋樑、亮化、綠化、電網、供水等設施日趨完善;教學事業加快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建成,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農村自來水改水工程已完成工作量的80%以上;工業集中區日處理污水5000噸的南漕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
萬石鎮是宜興的“北大門”。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對外形象,萬石鎮圍繞“水更清、地更綠、天更藍、居更佳”的目標,結合國家衛生鎮創建,高質量、高水平地推進了環境整治。萬石鎮緊緊抓住342省道改線、錫宜公路穿鎮而過的區位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環境衛生管理,大力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在萬石鎮範圍內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動手的良好氛圍。萬石鎮完成了鎮區主幹道路的黑色化、綠化、淨化、亮化和下水管道的鋪設;鎮區道路安裝路燈327盞,路燈亮燈率達到98%;投入資金1280多萬元,完成了東風橋、八烈士橋、大前橋等29座農橋的建設改造和農村水泥道路澆注;萬石鎮新建、改建無害化衛生戶廁8117戶,普及率達92.2%;鎮區綠化覆蓋面積達59.2萬平方米,覆蓋率達32%。另外,鎮村兩級還投入300多萬元在萬石村、大尖村等地規劃建設村級綠化廣場,為萬石農民休閒健身提供了好去處。
科技
2009年,申報專利170件,新增國家“火炬”項目3個、國家級新產品1種、省級新產品11種。被命名為省機電產業名鎮。
2013年新增國家重點新產品1個,省高新技術產品16個,省高新技術企業1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件;成功創建“江蘇省創新型試點鄉鎮”、“無錫市專利示範鄉鎮”。
社保
2013年“金保工程”數據採集工作基本完成;新增企業職工參保人數800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262人;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各項社會保險持續提標擴面,住房公積金新增繳存職工530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嚴格落實到位,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標準分別提高至490元/月和460元/月;設立企業冠名基金4隻,基金規模190萬元,發放慈善救助金60萬元。
文化
2013年首屆“善”文化節成功舉辦,“萬善有我”行動、“善發現”拍客大賽等七大系列活動相繼開展,組織“善隨我行”文化巡演24次,“善美萬石”成為我鎮特色文化品牌;“最炫萬善風金蛇鬧元宵”等各類大型民眾文化活動此起彼伏,“幸福宜興·文化民生”文化區域活動廣受好評。
教育
萬石鎮以調整布局為著力點,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享受公平教育的需要,2000年行政區劃調整後至今,萬石鎮共撤併了8個國小教育點,8個幼兒班,1所中學。有1所中學、2所國小、2所幼稚園,在職教職工230人,中、國小、幼稚園共3500人。
一、合理配製教育資源,實現了萬石中學與南漕中學的順利合併。萬石鎮總人口28000人,根據上級3萬人口以下的鄉鎮只能有一所國中的要求,同時為減少教育重複投入,集萬石中學及南漕中學的優勢,實行優勢互補,黨委會決定撤併南漕中學,具體做法:第一,2003年年初,把中學合併之事提交到鎮人代會並得到了代表們的通過。第二,做好宣傳工作,召開各種形式及層次的黨員幹部會、家長代表會、退休教師會等,明確合併的目的、意見和合併後的優勢。第三,不惜投入350萬元用於教育樓及宿舍的擴建。第四,政府為撤併南漕中學專門成立了領導班子及工作小組,調動機關幹部、教師等200多人,僅用半天時間於2003年7月3順利實現了的合併。
二、中學合併後資源優勢開始顯現。原萬石中學是省示範國中和模範學校,為抓住這一契機,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兩中學合併後,更進一步推進了原萬石中學的分層教育課題。教育資源實現了最佳化配置,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了提高,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初三中考名列和橋學區第二的好成績。政府可以集中有限的財力,有計畫、有重點地搞好教育投入,2008年投入了120萬元新建萬石國小及南漕國小的學生食堂。
新農村建設
南漕村位於江蘇省宜興東北部,與無錫、常州相接壤,錫宜高速公路、滬宜幹線公路和在建的錫宜快速通道穿境而過,經三輪行政村合併,村域面積達6.03平方公里,耕地6103畝,有62個村民小組,1484戶,4568人。村黨(總)支下設四個支部,有黨員202名。有136家企業,2006年,實現社會總產值4.8億元,工業應稅銷售收入4億元,村各項上交收入達5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270元,村級經濟綜合實力排名全市第10位。村先後獲得錫“文明村”、“民主法治村”;宜興市“明星村”、“社會治安安全村”、“12345學習型示範村”、“五星級工會”、“優秀婦代會”、“先進黨(總)支部”、江蘇省衛生村、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周處與萬石橋
很久很久以前,在碧波萬頃的太湖和風光旖旎的氵鬲湖中間有一條河(現在叫殷村港),自西向東流進太湖。河中段有一古老的石拱橋(現在已改建成水泥拱橋),這就是萬石橋。相傳,這座橋與周處頗有淵源。
周處改過自新,除三害。從此,他專做好事,深受鄉鄰愛戴。有一天,閒來無事,他便來到殷村港一帶遊玩。他看到河兩邊有不少人聚在一起,男女老少不知從哪裡搬來一塊塊石塊,壘積在河邊。他好奇地問:“你們從哪裡搬來這些石塊?這些石塊又派什麼用呢?”一位老者回答道:“官人,你有所不知,我們此地的莊稼人,分別住在殷村港南北兩岸。很多人的莊稼地都在河對岸,出入往來實在不便,於是大家合計合計想造一座橋,這些石塊就是我們從很遠處的馬跡山上一塊一塊地運來的。”周處思忖道,馬跡山距這裡有幾十里之遙,他們何時才能造起這座橋呢,不如我來幫襯、幫襯。於是他取了籮筐、扁擔直奔馬跡山,裝滿兩筐花崗石,吱呀吱呀地挑到了殷村港河邊。看到周處挑來這么多石塊,男女老少歡呼雀躍,人人感激。石塊有了,就動手造橋。不久,橋也砌成了,可取什麼橋名,人們又犯愁了。一位老秀才想了想說,萬眾行善砌石橋,不如取名“萬善橋”。“好,太好了!”眾人異口同聲地說:“就叫萬善橋。”因為“善”與“石”音近,再加上此地一馬平川,盛產大米,自古以來是有名的“萬石(音dan古書中讀shi)糧倉”,久而久之,人們叫著叫著便把“萬善橋”叫成了“萬石橋”。萬石鎮的得名也因此橋而來。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7日,萬石鎮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宜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