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石橋

萬石橋

福田鄉白桃村地處安溪縣西北部,大佛山北坡。西與漳平市交界,南和華安縣接壤,東鄰祥華鄉,北毗感德鎮。該地林氏族譜載:“清溪碧水,玉筍崢嶸。”故原稱碧石、玉石,因有長2公里、寬1公里的含石英角閃輝長岩,故稱白石,其岩體為橢圓形,村莊稱白桃。村中有座古石橋叫“萬石橋”,歷史悠久,在白桃人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承載村莊一段記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石橋
  • 外文名:wangshiqiao
訴說厚重歷史
萬石橋座落在村裡的岩侖角落,是座單拱石橋,跨度近20米,寬3米,高10餘米。石拱橋結構很簡單,橋上連護欄都沒有,但就是這座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石橋,卻給村民通行提供巨大便利。石橋造工精緻,橋拱全部用人工鑿成的石條幹砌而成,沒用上一點灰漿。拱橋一側橋墩剛好建在溪邊一塊巨石上,橋身其餘部分就地取材,由不規則石塊壘成。石拱橋經歷了歷次大水,依然屹立不倒,見過這座石橋的人無不讚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性。
橋附近立有一石碑“萬石橋”,可惜沒刻寫建橋年份。年代久遠,古橋建於啥年代已不清楚。從橋頂石縫裡長出的野草、野藤已達數丈。橋兩邊石頭小路,在村莊中延伸,通往福前、大深。在長年累月中,古石橋上石塊被人們的腳板“磨得”沒有稜角,平滑光亮,仿佛也在訴說著村莊的厚重歷史和萬石橋的古老。
“這座橋有年頭了!”村中老者林老先生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就聽祖輩講過這座石橋,應有七百多年歷史。據安溪碧石《清溪林氏族譜》載,約於南宋後期,大田梓溪林法旺四世孫林戴愛,曾任福州主簿。因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辭官隱跡,由福州遷入碧石(今福田鄉白桃村)肇基。那時村里還有李、鄭等姓氏,後來溫、黃、吳氏逐漸外遷。
“那時溪水可不像現在這么小,平時達幾十個流量,遇大暴雨,溪水像一條黃龍,咆嘯著翻滾著沖入九龍江。沒有橋,人們只能淌水過河,一不小心就會被河水沖走,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白石先人為南北出行、生活生產方便,決心造一座橋。村民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齊心建橋,又因修建石橋需要石頭很多,而得名‘萬石橋’。”星移斗轉,滄桑歲月。石橋經過幾百年風霜雪雨,仍默默屹立,見證了生生不息的百姓故事。
見證昔日繁華
萬古橋不僅歷史悠久,還是白桃通往徐州圩,通往漳平、華安一帶,連線外界交通要道,為商貿、外交繁榮作出貢獻,見證白桃昔日繁華。白桃是安溪較為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在古時卻有集市叫“白石圩”,離萬石橋1公里處,位於村中一小山坡,長150米。現還有尚存幾間帶有通路櫃的門市店。據介紹,當時這裡有理髮店、裁縫店、鐵匠鋪、香紙店、布匹門市……
白石圩的繁榮與福田徐州圩是分不開的。“從前,長坑、祥華一帶鄉民要前往閩西,都要到場前(今福前)伏虎渡坐木船,前往它地。”據記載,古時安溪西北鄉村運輸主要依靠九龍江水運,集結在徐州,約於明末清初形成圩場,古稱徐州圩。位於福田鄉福前農場場前分場格口至場前一個山口上,今尚有舊圩牆基遺址。“白石圩成圩時間與徐州圩相對應。”來自各地貨物由徐州圩再向白石圩、雙垵圩、福洋圩等地輻射。
後來九龍江至徐州航道止航,徐州圩場自然消失後,白桃圩主要商品大多由長坑或祥華等地供應。村民介紹,白桃是古時鄉公所駐地,(舊屬感德裏白石鄉)因土地肥沃,糧食連連豐收。“糧食多得可糶米,山泉引到家中水缸,柴後山隨地可撿到,白石素有‘糧米之鄉’之稱。”據村幹部林國山介紹,上世紀90年代,白桃圩日從傍晚6時開始,到晚上10時左右結束,白桃村村民以及周邊居民,都會從四面八方匯來擺攤,豬肉、水果、農具等匯成一個貿易小集市。在白石圩旁還建有影院。隨著時局變化,圩市逐漸衰落。
“萬石橋作為白桃自然角落通往外界必經之路,也承載著村莊的歷史記憶。如今萬石橋石拱已出現較大裂痕,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強對古橋維護,從根上保護古橋。”駐村幹部張錦彬介紹,現在福田已通上高速,高速出口至白桃村約8公里的公路也在施工中,白桃村至冠和山莊及庵坑至岩侖公路提級改造正在立項中。公路給白桃村帶來了方便,也為白桃村經濟發展帶來機遇。期盼萬石橋屹立千年,見證白桃村新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