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萬澤東先生遺稿,主要內容為萬先生親訂之120餘則醫案,並附30餘味中藥套用經驗,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萬澤東醫案選
- 作者:萬澤東;張會永整理
- ISBN:9787117234115
- 頁數:129頁
- 定價:36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醫案舉例,
內容簡介
本書為近代名醫張錫純先生門人萬澤東醫案集,涉及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並專錄個人經驗方和30味中藥用藥經驗,治療思路與寫作方式一遵《醫學衷中參西錄》範式,張錫純的學術思想貫穿其中,並多有發揮,內容誠如作者所言:“故本書所載醫藥方案,不事玄虛,凡一方、一法、一藥之微,悉由實踐中來。其試用無效,或用之雖有微效,而尚涉游移,效果不顯者,一概不錄”。
目錄
內科醫案
傷寒
太陽傷寒證
太陽中風證
傷寒兼狂亂
傷寒少陽重證
傷寒少陽證
傷寒少陽陽明合病
傷寒太陰證
傷寒過汗不解
孕婦傷寒
溫病
春溫(邪在少陽陽明)
春溫(邪在陽明)
春溫重證(邪在陽明)
春溫壞證(邪在陽明)
春溫誤治(邪在陽明)
春溫(邪伏三焦脂膜)
瘟疫失音證(啞巴瘟)
悶疫(瘟疫郁遏)
中風證
中風證(風從外中)
中風證(痰火內發)
中風證(痰火內發)
中風證(痰火內發)
產後中風
咳嗽
外感咳嗽兼喘
外感咳嗽兼腹瀉
咳嗽兼五心煩熱
暑月外感咳嗽
勞熱咳嗽
咳嗽痰血
咳嗽兼衄血
喘
痰嗽哮喘
停飲喘嗽
風熱喘咳
春溫壞證兼喘嗽
痰喘咳嗽
肺癰
初期肺癰
實性肺癰
虛性肺癰
肺痿
虛勞
虛勞兼經閉
虛勞
頭痛
陽亢頭痛
眩暈
眩暈兼嘔吐
眩暈兼失眠煩熱
眩暈兼心悸失眠
眩暈兼失眠
眩暈兼頭痛
大氣虛陷
氣傷虛陷
大氣下陷
大氣虛陷兼胸痛
心臟虛弱
心悸
驚悸
怔忡
失眠
胃脘痛
噎膈反胃
反胃
噎膈
噎膈(食管癌)
黃病
陽黃
濕鬱氣滯發黃
肝膽鬱熱兼脾胃虛寒
呃逆
腹痛
氣滯熱郁腹痛
陽明腑實腹痛
食滯腹痛
氣滯腹痛
氣滯腹痛
寒積腹痛
陽虛腹痛
氣滯積痛
霍亂
脾濕食滯
寒濕氣滯
胃傷停水
脾胃虛寒
痢疾
實熱痢
赤白痢
久痢
肝病
肝氣鬱滯
氣逆抽搐
氣鬱脹悶
脅痛
痹病
寒痹
風痹
熱痹
痿證
腰痛
風寒腰痛
虛寒腰痛
破傷風
癇證
狂病
遺精
遺精(肝氣橫逆)
遺精(腎精虧損)
淋濁
疝氣
血證
吐血(肝鬱內熱)
吐血(失血將脫)
吐血
衄血
便血
婦科醫案
經血不調兼灼熱
帶下
經閉
症積
血崩
陰挺
惡阻
滑胎
產後病
產後風
產後虛冒
產後經漏兼溫病
產後痢
產後消渴
產後狂亂
……
兒科醫案
眼科醫案
藥物篇
附方
補入醫案
傷寒
太陽傷寒證
太陽中風證
傷寒兼狂亂
傷寒少陽重證
傷寒少陽證
傷寒少陽陽明合病
傷寒太陰證
傷寒過汗不解
孕婦傷寒
溫病
春溫(邪在少陽陽明)
春溫(邪在陽明)
春溫重證(邪在陽明)
春溫壞證(邪在陽明)
春溫誤治(邪在陽明)
春溫(邪伏三焦脂膜)
瘟疫失音證(啞巴瘟)
悶疫(瘟疫郁遏)
中風證
中風證(風從外中)
中風證(痰火內發)
中風證(痰火內發)
中風證(痰火內發)
產後中風
咳嗽
外感咳嗽兼喘
外感咳嗽兼腹瀉
咳嗽兼五心煩熱
暑月外感咳嗽
勞熱咳嗽
咳嗽痰血
咳嗽兼衄血
喘
痰嗽哮喘
停飲喘嗽
風熱喘咳
春溫壞證兼喘嗽
痰喘咳嗽
肺癰
初期肺癰
實性肺癰
虛性肺癰
肺痿
虛勞
虛勞兼經閉
虛勞
頭痛
陽亢頭痛
眩暈
眩暈兼嘔吐
眩暈兼失眠煩熱
眩暈兼心悸失眠
眩暈兼失眠
眩暈兼頭痛
大氣虛陷
氣傷虛陷
大氣下陷
大氣虛陷兼胸痛
心臟虛弱
心悸
驚悸
怔忡
失眠
胃脘痛
噎膈反胃
反胃
噎膈
噎膈(食管癌)
黃病
陽黃
濕鬱氣滯發黃
肝膽鬱熱兼脾胃虛寒
呃逆
腹痛
氣滯熱郁腹痛
陽明腑實腹痛
食滯腹痛
氣滯腹痛
氣滯腹痛
寒積腹痛
陽虛腹痛
氣滯積痛
霍亂
脾濕食滯
寒濕氣滯
胃傷停水
脾胃虛寒
痢疾
實熱痢
赤白痢
久痢
肝病
肝氣鬱滯
氣逆抽搐
氣鬱脹悶
脅痛
痹病
寒痹
風痹
熱痹
痿證
腰痛
風寒腰痛
虛寒腰痛
破傷風
癇證
狂病
遺精
遺精(肝氣橫逆)
遺精(腎精虧損)
淋濁
疝氣
血證
吐血(肝鬱內熱)
吐血(失血將脫)
吐血
衄血
便血
婦科醫案
經血不調兼灼熱
帶下
經閉
症積
血崩
陰挺
惡阻
滑胎
產後病
產後風
產後虛冒
產後經漏兼溫病
產後痢
產後消渴
產後狂亂
……
兒科醫案
眼科醫案
藥物篇
附方
補入醫案
醫案舉例
著作權頁:
太陽傷寒證
畢×春,男,62歲,農民,法庫縣二區榆樹屯。
於仲冬穿水捕魚,感受寒涼。自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痛,無汗。曾自用便方發汗,汗出不多,病亦未解,第三日轉增狂躁不安。診其脈浮而有力,一息數達五至。
診斷:發熱惡寒,頭項強痛,是太陽表證,本無疑義。惟脈浮有力,數達五至,且兼狂躁不安,其人必蘊有內熱,為外寒所郁,壅塞熏蒸之故,非純屬太陽傷寒之表證可知,故不用麻黃湯之溫散。其狂躁不安,又非大青龍湯證之輕微煩躁可比,因此又不能用表里雙解之大青龍湯。宜以宣散達表,兼清解之法。
處方:青連翹五錢,薄荷葉四錢,天花粉四錢,白芷三錢,細辛八分,甘草二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每次送服散劑一付。
散劑方:硃砂一錢,甘草末一錢,冰片二分,薄荷冰三分。
共研細末,分為兩付。
複診:服藥二次,皆得微汗,表證已解,亦不狂躁,思食粥湯。診其脈仍有力略數,舌有白苔,但少津液。此乃表邪雖解,而蘊熱未清,應再予清解之劑。
處方:青連翹四錢,薄荷葉二錢,玄參四錢,天花粉四錢,生石膏四錢,甘草二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溫服。
效果:藥服盡劑,其證霍然而愈。
按語:散劑方系《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載之急救回生丹。薄荷冰具有發表之性,服之能汗解;冰片、硃砂為鎮狂亂之有效藥。散劑與湯劑合用,共奏達表清熱及鎮心安神之效。複診已不狂躁,故不用回生丹,僅服清解內熱之湯劑。
傷寒少陽重證
程×雲,男,67歲,商人,法庫縣。
因在臘底,營業繁忙,受有風寒,經發汗病稍輕,未能繼續治療。常覺痿軟不適,頭暈目眩,苦於服藥,延誤二十七日,病遂加劇。診其脈浮弦無力;望其舌苔薄白少津;聞其聲低微細弱。問其證:自覺每一動作,氣息不足,食少微渴,頭目眩暈較甚,小便微黃,大便正常。
診斷:患者年近七旬,自受外感後,延至二十七日之久。如以日數竭之,原不宜現此等脈證,應有其他轉變,或傳經化熱,或循次深傳。今竟現頭暈目眩、舌苔薄白、脈浮弦無力等少陽脈證,實為臨床少見。至於食少、微渴、小便黃為少陽或有之證。病日雖多,仍須憑脈辨證,為邪在少陽。治以和解之法,用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東黨參三錢,天花粉三錢,白芍三錢,玄參三錢,柴胡根四錢,黃芩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十二枚。
水四碗,先煎柴胡減一碗,再入群藥煎取一碗半,分二次溫服。
複診:煎服一劑,自覺目眩減輕,舌苔轉潤,脈已有力。遂按前方將黃芩、生薑皆改用二錢,令其再服一劑。
三診:第二煎甫經服完,即周身抖戰,四肢厥冷,躁擾不安,氣息甚弱。其家人惶恐,來寓報告,請速往診視。余驟聞之,亦甚詫異,遂即前往,果見患者如來人所述,勢甚危迫。診其脈近於伏象,重按有根,乃知正與邪爭,欲作戰汗之兆。遂告知病家,切勿恐慌,病人慾作戰汗,善為扶持,出汗時勿令受風為要。
四診:患者坐於臥榻之上,笑對我說:“我死而復活了”。詢其出汗,約二小時許,始見汗止,思食粥湯。診其脈大致和平,一息近五至,尚有餘熱。
處方:生山藥八錢,白芍四錢,玄參四錢,甘草二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五診:藥服盡劑,諸證悉除,餘熱已盡,停藥調養數日,恢復健康。
按語:《傷寒論》少陽病篇說:“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此證雖非下後,但其人年近七旬,且邪氣留連二十七日之久,正氣不無所傷,是以在汗解前,必振振躁擾,戰而後汗。正與此節經文吻合,足證仲景之論。如此以經驗解經文,兩相結合,庶能得其實際。惟內氣素虛者,雖戰而不汗,或汗出不止,由此而虛脫者亦有之,醫者應加注意。此柴胡湯中所以必有人參,以助正氣也。今其人素日體壯,雖病延多日,內氣尚未大傷,故能戰而即汗,汗而即解。在汗出時,不僅避風,同時宜多飲熱水,以助汗源;在汗後睡眠時,更不能頻頻呼喚,以擾其元神,應使患者安靜舒臥。本案所用小柴胡湯減半夏者,因嫌其燥;加花粉、玄參、白芍者,因舌苔薄白而少津,以充陰液。
中風證(風從外中)
陳×慶,男,48歲,職員。
時值仲秋,天氣尚熱,晚間貪涼未閉門窗,睡時感寒。翌晨,神志清醒,言語不清,手足不能動轉,亦不知痛癢,延為診視。見其言語謇澀,狀若痴呆,四肢不仁、不用,口眼歪斜,六脈皆浮兼有澀象。斷為中風直入經絡兼瘀閉關竅所致。治以疏風達表通經活絡之法。
處方:生黃芪六錢,當歸六錢,知母四錢,防風四錢,川羌三錢,乳香三錢,沒藥三錢,桂枝尖三錢,全蠍一錢半,全蜈蚣二條。
水煎兩回,分二次溫服,令其微出汗。
午前十時服藥,二小時後周身皆出微汗。午後二時手足稍能動轉,亦微知痛癢,周身舒適,能起坐思食,午後服完二煎又得微汗,先後汗出三小時,霍然而愈。
按語:其人素稟健壯,因夜眠當風,外邪乘虛入於經絡,而證現語言謇澀,四肢不仁、不用,用養血祛風、通利經絡之劑即可收效。脈證皆無虛象,證既屬實,何用黃芪以補其氣?黃芪雖能補氣,而《本經》黃芪原主大風,且與羌、防、全蠍、蜈蚣等祛風藥同用,能增其散風之力兼扶正氣,使邪去而正無傷,猶白虎湯加人參之義也。所謂有制之師,戰無不勝,佐以乳、沒、歸、桂等以疏通經絡兼開瘀閉。風為陽邪,六脈皆浮,恐服藥後生有浮熱,伍花粉、知母以清之。俾藥力能直達病所,故服藥二次皆得微汗,因而榮衛和、絡脈通,風邪盡解,故一劑而愈。
本方加減法:兼寒者加乾薑、肉桂、附子,兼熱者加知母、花粉、石膏;兼濕者加防己、防風;邪盛者倍羌、防、全蠍;氣血虛者重加參、芪;病在左者加鹿角膠,在右者加虎骨膠。
痰嗽哮喘
朱×威,男,13歲,學生。
患痰咳哮喘已五年余,八歲時競賽,熱渴恣飲涼水,而患斯證,治失其宜,遷延不愈。五年來日漸加重,喘不得臥,哮之有聲,痰多清稀,氣不足用,熱時較輕,寒時加重,行不數步,須止休息,飲少體弱,大便不實。時當初夏來診,其脈象沉遲,異常細弱。
診斷:此證雖夏時就診,但從其痰多清稀,得寒加重,脈象沉遲來看,仍為虛寒。斷為寒飲結胸,久病傷氣。按病已五年,正氣大有所傷,脈象沉遲細弱,寒飲聚於胸中,阻塞氣道肺絡,因而痰咳哮喘。宜以益氣之品,清痰定喘重劑治之。
處方:黃芪四錢,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清半夏三錢,五味子三錢,生薑五錢,杏仁三錢,陳皮三錢,甘草二錢,細辛六分。
水煎二回,分三次溫服。
複診:先用此方,疏通肺絡,滌盪寒飲。煎服二劑,飲食稍增,病有小效。肺仍沉遲細弱,知其寒飲未解,氣亦未壯。
處方:黃芪五錢,茯苓五錢,炒於術三錢,白芍三錢,半夏三錢,桂枝尖三錢,五味子二錢,厚朴二錢,陳皮二錢,甘草二錢,細辛六分。
煎服如前。
三診:服二劑後,諸證悉減,於三星期內連服八劑,病減七八。夜能安睡,飲食增加,氣息較足,脈亦有力。病癒至此,因患兒久病,遂制丸藥服之,以收緩功。
處方:黃芪一兩,黨參五錢,於術五錢,茯苓六錢,乾薑三錢,陳皮三錢,半夏三錢,五味子三錢,厚朴三錢,甘草三錢,白芍四錢,肉桂心二錢,細辛一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三錢重,早、晚各一丸,服藥未盡,病已痊癒。
按語:此證初得,因冷飲傷肺,病延五年之久。脈象沉遲細弱,咳痰清稀,食少便溏,形氣贏弱,確診為正氣虛陷,寒飲結胸,壅塞肺絡而致咳痰哮喘。治以苓桂術甘湯加減,重用溫補。雖系童年,時值初夏,亦在所不顧,有斯病則用斯藥,以勝病為準。患兒服藥至十餘劑,並未發生心熱、口乾等症。經謂:“有故無殞”,於此案證之,益信其言。
太陽中風證
王×汗,男,29歲,教員,法庫縣國小。
於初冬晚餐後,有汗外出,而感風邪。病已三月,延余診視。六脈浮緩,頭痛發熱,汗出惡風,但無麻冷。然有時作嘔,微喘,面紅,微渴,舌苔色白,周身關節疼痛。
診斷:太陽中風,風傷衛,而衛外之氣必虛,加以風邪內擾,津液不固,則自汗出;而頭痛惡風、脈浮而緩,皆太陽中風固有之證;其面紅,是中風之邪仍郁於表之徵;微渴,汗出耗津之象。宜調和榮衛、散風為主,兼清解其熱之法。
處方:桂枝尖五錢,白芍五錢,甘草三錢,大棗七枚,生薑三錢,防風二錢,知母四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溫服。繼啜粥一碗,覆取微汗,忌汗多出。
複診:藥服盡劑,脈靜身涼,諸證悉除。
按語:其脈象浮緩、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舌苔白、身痛,用桂枝湯以調榮衛。其面赤、微渴,知有浮熱,故加知母,亦能緩解薑桂之熱。加防風以散風邪,且能引經。
傷寒少陽陽明合病
徐×山,男,15歲,學生,法庫高小。
於學校勞動後,汗出感寒,遂得此證。感寒後,曾服發汗藥二次,病尚未解,延至七日,為之診視。證見寒熱往來,目眩,耳聾,口乾,舌燥,渴欲飲冷,舌苔白厚,中心微黃,小便赤澀,大便微燥,心覺微熱,脈浮弦而滑。
診斷:寒熱往來,目眩,耳聾,脈浮弦,為少陽證;口乾渴飲,苔白中黃,小便赤澀,大便微燥,脈弦而兼滑者,為陽明經證。二經症狀同時出現,斷為少陽陽明合病。宜行清解之法。
處方:柴胡根四錢,黃芩三錢,清半夏二錢,黨參一錢半,石膏末八錢,天花粉五錢,玄參四錢,甘草二錢,粳米四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溫服。
複診:連服二劑,寒熱往來等少陽證皆除,舌苔已退一半,口仍乾渴,脈尚有滑象,知為陽明經餘熱未解,再擬清解餘熱之法。
處方:玄參五錢,天花粉五錢,生石膏末六錢,麥冬三錢,粳米四錢,甘草二錢,竹葉一錢半。
煎服同前,連服二劑,病遂痊癒。
按語:少陽與陽明合病,臨床較為多見。二經證候,同時出現,診斷不難辨認。但在治法上,應分輕重。輕則用小柴胡湯加玄參、天花粉、白茅根等;重則用小柴胡湯與白虎湯合劑。皆為治少陽兼現陽明,在經尚未入腑者設。二診方由竹葉石膏湯加減,為治療熱性病瘥後,餘熱未盡之有效方劑。
春溫(邪伏三焦脂膜)
孫×文,男,33歲,工人。
去冬曾感風寒,汗解後,時覺全身不適,未曾醫治。於初春以來,覺四肢酸軟無力,五心煩熱,眩暈,口乾而渴且乏味,舌苔白厚,便燥,尿赤,脈沉而有力。
診斷:脈證合參,知系蘊有伏氣火熱,由於春陽引動而發之春溫。其熱勢熾張,勢必鑠陰耗液,故現五心煩熱、口乾而渴、大便燥等症。治以清泄里熱,佐以宣散伏邪之法。
處方:生石膏六錢,天花粉四錢,白茅根四錢,連翹四錢,玄參四錢,天冬四錢,白芍三錢,茵陳三錢,甘草二錢,生山藥四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
複診:連服二劑,脈證如故,毫無寸效。細審之,仍仿白虎加人參湯之法,在前方內加黨參二錢,石膏改用一兩五錢,煎服如前。
三診:連服二劑,病仍未減,脈證同前,惟精神稍充,飲食漸增。因未有他變,故仍按原方服之,生石膏改用三兩,黨參改用三錢,煎服如前,加服散劑。
散劑方:生石膏一兩五錢,硃砂二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薄荷冰二分。
共研細末,分為八付。日服四次,每次一付,和湯劑間服。
四診:脈象近於和緩,舌苔退去大半,但舌根尚有黃苔。五心煩熱已減,病癒強半。囑其調整得當,即可日漸康復。惟患者深知生石膏收效甚顯,遂自購生石膏一斤,研為細粉,每服三錢,日二次或三次,服完舌無黃苔,五心不熱,病遂痊癒。
按語:該患先後服生石膏總計十二兩,方愈強半,可知其伏熱甚深。正如王孟英所說:“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邪伏三焦脂膜之中,其舌苔白厚而乾,或白厚兼黃,與邪伏少陰,初起舌無苔垢可鑑別。但呼氣之熱,口乾而渴,小便赤澀,二者相同。如系邪伏三焦脂膜之證,可放膽重用生石膏,如邪伏少陰,又非黃芩湯不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