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
布依族八音坐唱曲目、唱詞和語言都體現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演出的時候按照生、旦、淨、醜的戲曲角色來分角演出,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代表曲目有《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等。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興義市申報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4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依族八音坐唱
- 別名:布依八音
- 始興年代:元明時期
- 流行地區: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
- 經典劇目:《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等
- 代表人物:吳天玉、梁秀江
- 遺產類別:曲藝
- 遺產編號:Ⅴ—46
歷史淵源,藝術特點,表演特徵,唱腔曲調,伴奏樂器,經典劇目,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代表人物,入選非遺,曲藝價值,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並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容。
清代,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餘支。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的一種,八音已發展成曲藝說唱形式。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在興義巴結的王姓土司家族中盛行。
光緒初年(1875年),興義巴結王土司的族人王壽山倡議,多人出資首次製作了專用戲服,在巴結老場壩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戲才真正完成了發展,不但有了曲調、聲腔、表演,還有了服裝,成為戲劇之一種。布依八音和布依戲有著血緣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藝術特點
表演特徵
布依族八音坐唱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出的時候按照生、旦、淨、醜的戲曲角色來分角演出,演出隊伍多在八至十四人之間。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
唱腔曲調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唱腔曲調主要為【正調】,其他曲調統稱為“閒調”。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伴奏樂器
布依族八音坐唱通常是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後又加入嗩吶、木葉、勒優,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
經典劇目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內容主要取材於布依民間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民族特色濃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目有《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迎客調》《唱王玉蓮傳》《敬酒歌》《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四十餘個。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由於市場經濟日益發展,曲藝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繼承發展面臨許多困難。由於布依族過去沒有文字,“八音”靠的是老藝人“口傳心授”,又無樂譜記載,因此給傳承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
作為民族民間傳統曲藝,其豐富的表演藝術形式正在逐漸簡化甚至消失。傳統的布依八音面臨簡化而斷代的危機,其傳承問題應當得到關注重視。而如今出現的八音隊伍良莠不齊,人員流動性大、分布較散,青年人缺乏學藝動力,沒有固定的大型演出場所與場次等問題,造成了布依八音開發與利用的困難。
布依八音的傳承與創新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卻因為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造成許多布依族文化資源的浪費和消失。人們對它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層,使保護與傳承的力度欠缺,而在保護基礎的上發展、創新缺乏空間。因此在開發利用中尋求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保護措施
2018年,貴州“布依八音”CD母碟專家評審會在貴州民族文化宮召開。貴州“布依八音”CD母碟擬收錄的13首布依八音代表性強,綜合了布依戲傳統曲牌、八音坐唱傳統曲牌、八音歌舞曲牌及八音樂器曲牌,貴州“布依八音”CD母碟錄音音質清晰、曲目內容豐富,“布依八音”CD母碟的成功錄製是對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傳承和保護方式。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布依族八音坐唱項目保護單位興義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代表人物
吳天玉,男,布依族,1954年生,貴州興義人。1962年跟隨父輩吳尚叔學藝。四十餘年來,一直從事八音樂器演奏,近年來主要在萬峰林民族景點演出。2002年,隨隊赴南京參加中國國家級風景區民族文藝展演獲第一名和最佳創意獎,2005年獲貴州省“杜鵑杯”曲藝大賽一等獎。其代表作品有《賀喜堂》《卜嘿檔》等,先後在各級調演中獲獎,受到好評。2017年8月10日,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傳承人。
梁秀江,男,布依族,1955年生,貴州興義人。1959年跟隨父輩梁德超學習八音演奏技藝。1991年率隊赴京演出,獲中華民族文化博覽會展示獎,並多次參加省、市、州各級演出,多次獲獎。代表作品《敬酒歌》《布依婚俗》等在市級調研獲獎。2017年8月10日,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興義市申報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46。
曲藝價值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特有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布依族勤勞、智慧的民族精神,其表演也是對布依族民俗風情的展現和傳播。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紮根於布依族民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任何民族藝術往往都帶有鮮明的民俗氣息和地方色彩,“八音坐唱”也展現了民族風情,傳播了民族文化和地方色彩。
榮譽表彰
2002年,在“中國風景名勝區旅遊紀念品聯誼展示交易會”上,布依族八音坐唱獨特而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和評審的一致好評,獲得風景區民風民俗文藝演出形象展示“最佳創意獎”。
2005年,由則戎鄉村民組成的“萬峰第一觀”的“八音坐唱”隊參加貴州“杜鵑杯”曲藝大賽,獲得走一等獎,成為貴州對外展示豐富多彩民族民間文化的品牌。
2006年,為保護和宣傳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歌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央電視台、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在北京聯合舉行了《CCTV-2006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布依第一家”演出的布依情歌對唱《浪哨》《八音坐唱》均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