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宣恩縣轄鄉。面積183.58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25114人(2017年)。轄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萬寨。
沿革
鄉以萬寨集鎮命名。元、明時期屬東鄉土司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以後屬東鄉里。1950年屬城關區。1951年為第二區,1958年為東升公社,1961年為萬寨區。1975年撤區並社,分為萬寨、板場、中間河3個公社。1984年撤社並區,原萬寨、板場2個公社合併為萬寨區,原中間河公社併入長潭河區。
1995年,大河壩鄉面積44.3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63%,轄大河、網台、芋荷坪、鑼針田、大明山5個行政村;向家村鄉面積36.2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65%,轄長堰溝、向家村、芷藥坪、千師營、石心河、六堰塘6個行政村;白果鄉面積43.5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3%,轄梭龍壩、鐵廠溝、白果壩、長沙河、小姑珠、後坪6個行政村;板場鄉面積59.2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3%,轄金龍坪、白虎山、馬鞍山、板場、伍家台、涼風、中台7個行政村。
1996年11月撤區並鄉,設立縣轄貢茶鄉。2001年4月更名為為萬寨鄉。2004年,鄉政府駐萬寨,人口2.99萬人,面積183.1平方千米,轄千師營、石心河、小姑珠、後坪、芷藥坪、白果壩、長沙河、六堰塘、長堰溝、梭龍壩、向家村、大河壩、鐵廠溝、大明山、網台、鑼針田、中台、芋荷坪、涼風、伍家台、板場、馬鞍山、白虎山、金龍坪24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25200:~200 210大河壩村 ~201 220網台村 ~202 220芋荷坪村 ~203 220羅針田村 ~204 220大明山村 ~205 220長堰溝村 ~206 220向家村 ~207 220芷藥坪村 ~208 220千師營村 ~209 220石心河村 ~210 220六堰塘村 ~211 220梭龍壩村 ~212 220鐵廠溝村 ~213 220白果壩村 ~214 220長沙河村 ~215 220後坪村 ~216 220小姑珠村 ~217 220金龍坪村 ~218 220白虎山村 ~219 220馬鞍山村 ~220 220板場村 ~221 220伍家台村 ~222 220涼風村 ~223 220中台村
地理
全鄉下轄千師營、石心河、小姑珠、後坪、芷藥坪、白果壩、長沙河、六堰塘、
長堰溝、梭龍壩、
向家村、大河壩、鐵廠溝、
大明山、網台、鑼針田、中台、芋荷坪、涼風、伍家台、板場、馬鞍山、白虎山、金龍坪24個自然行政村,244個村民小組,共25114人(2017年),國土面積183.5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2309公頃,林地面積3475公頃。鄉內生物種類繁多,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有茶葉、菸葉、油菜、柑桔、花生等,聞名遐邇的“富硒
貢茶”即產於境內,主要經濟林木有杉木、馬尾松、櫟類、“三木”藥材等。全省、
全州重點水利工程之一,清江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宣恩縣最大的生命工程——洞坪電站位於鄉內。2002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6622.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7元,比2001年上漲3.4個百分點,是宣恩縣農村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後勁最為強勁的鄉(鎮)之一。
近年來,該鄉始終堅持“農業穩鄉、企業富鄉、商貿活鄉、科技興鄉”的
戰略理念,矢志不渝的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構建煙、茶、畜三大支柱產業;以項目為依託,大興基礎設施建設;以誠信為根本,大力招商引資,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而奮鬥,該鄉已建起了菸葉專業村、養羊專業村、生態家園建設示範村,並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著力鄉、村公路的改造升級,全面提升村級公路的質量。如今,該鄉產業結構逐漸明朗,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已有“紅紅火火搞建設”的大好局面。
歷史
萬寨原名虎圈埡,元明時期為東鄉土司轄地,清雍正13年“改土歸流”,設立宣恩縣,隸屬施南府,萬寨屬宣恩縣東鄉里。清代白蓮教起義波及施南,其中一支轉戰駐紮虎圈埡,發展迅速,建立多處營盤。從現在遺留的地名看,有千師營、暗營、大營口、小營口、新寨、二元寨、太公寨、羅家寨、馬家寨、寨子上等。虎圈埡地處中間,號稱萬寨。民間傳說,清廷曾派武將梁世民到施南鎮壓,行軍至宜昌府界,聽說虎圈埡有“千個營”、“萬個寨”,嚇得不戰而退。自此以後,萬寨之名為施南府內外知曉。
貢茶美譽
萬寨曾命名
貢茶。追溯到乾隆時期,該地
一姓伍名昌臣的制
茶商採制的茶葉,玉液清綠、回甜爽口,集色、香、味之
大成,深得乾隆喜愛,成為納貢佳品,“貢茶之名”從此不脛而走,享譽全國。近年來,該級大力實施茶葉造園,著力打造綠色茶葉大鄉,努力提高茶葉產業化提檔升級,如今“兩帶茶 葉經濟帶”和“一條綠色茶葉長廊”已初具雛形,萬畝茶園已具規模。鄉內現有五大茶葉基地,19家大小茶廠,其中伍家台茶總廠是該鄉龍頭企業,其生產的“綠針”、“貢羽”、“劍豪”等知名品牌因富含硒鋅,不僅是高級茶葉飲料,還是上乘保健產品,並多次榮獲國優、省優、部優級大獎,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不僅成為國內大中城市的杯中佳品、桌上名茗,還暢銷德、日、內蒙古等海外諸多國家。2001年成功引進外地茶商,共投資200萬元,組建“蘭玉茶廠”。2001年,該鄉被
湖北省農業廳授予十大名鄉之一。2002年,中央二台聞名而來,在此拍攝茶葉專題片。
名勝古蹟
洞坪水利樞紐
洞坪水利樞紐工程作為湖北省首批世行貸款重點工程,不僅在水利套用,環境保護,氣侯調節方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一舉多得,福澤一方。
洞坪工程更是為該鄉全方位發展、立體式開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它將成為該鄉交通、通訊、集鎮建設、服務業、旅遊業、水產業、工業、企業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巨大拉動力和牽引力,並推動了集鎮
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綠色生態鄉、旅遊鄉正在逐步形成。據統計,該鄉經濟高速路的建成,洞坪工程的完工,將為該鄉經濟在未來二十年內帶來一個質的飛躍,一個新興的發展型鄉在宣恩東南方冉冉升起。
洞坪電站是一座壩高為135m的混凝土
對數螺旋雙曲拱壩,裝機容量110MW, 年平均發電量3.22億kw.h,工程
靜態總投資8.15億元,動態總投資9.19億元,主體建築物有混凝土
雙曲拱壩、消能建築物、發電
引水系統、
地下廠房及
開關站等。
貢茶始祖墓
伍昌臣生於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古稀之歲卒於
清道光7年。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在伍家台花櫟坪苦心栽培茶葉,生產出來的“白茶”,獨具許多優點;味甘、湯色清綠明亮、似熟板栗香。泡頭杯茶,湯清色綠,甘醇香郁;二杯茶,深綠中透淡黃,熟栗香郁;三杯茶,湯碧泛青,芳馥橫溢。頭年的春茶密封在罈子里,第二年飲用,其色、香、味、形不變,保持新茶的一切特點。由於有這些優點,逐漸遠近馳名,官吏豪紳爭相索購,並且作為貢品獻給了乾隆皇帝,皇帝品後大悅,下旨御賜《皇恩寵賜》匾,以資嘉獎。此匾尚在,陳列於宣恩縣博物館,作為文物保存。
伍昌臣的墓地,墓碑中刻有“皇恩準賜伍公諱昌臣
老大人墓”十三個顯赫大字,墓聯是“觀山水龍歡虎踞;錦佳城食祿萬鐘”。此碑是後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三月立的,保存完好。
上古油麻藤
油麻藤:植物形態
常綠木質藤本;小枝纖細,淡綠色,光滑無毛。
複葉互生,小葉3枚;頂端小葉卵形或長方卵形,長7~12cm,寬5~7cm,先端尖尾狀,基部闊楔形;兩側小葉長方卵形,先端尖尾狀,基部斜楔形或圓形,小葉均
全緣,綠色無毛。
總狀花序,花大,下垂;
花萼外被濃密絨毛,鐘裂,裂片鈍圓或尖銳;
在萬寨長堰溝有一株巨型油麻藤,該藤高約50米,寬延方圓18米,樹齡約400年,是現存世上最古之藤本植物,被當地人戲稱為“上古油麻藤”,1992年被列為縣級保護植物。在當地,關於此藤還有一段美麗傳說:相傳陳拓老祖為求一手杖,求遍群山,後見鄂西林海中有上古植物,遂取諸木于山林,幾經修飾終成神器。而造成神器之餘料,撒向凡間,便是
油麻藤,自此蔓延不絕,生生不息。
目前,當地林業部門正在積極宣傳,多方籌措,保護此高齡植物。
石門天坑
天坑是一種分布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的地質景觀,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截止2010在世界上發現確認的天坑約80個,其中有超過50個在中國。中國的天坑分布在南方喀斯特地區,絕大多數位於黔南、桂西、渝東、鄂西的峰叢地貌區域。
在萬寨大河壩村石門有兩個大型天坑,按天坑分級原則,深度和寬度均超過500米的為超級天坑,全世界僅有三例,全在中國(重慶小寨天坑、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深度和寬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間的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國有9例;石門天坑為子母坑,一大一小,其中大的,坑徑約350米,深200米許。按地質學界對天坑的分類,石門天坑當屬世界第17例,中國第10例大型天坑。不過由於歷史,地理等諸多原因,石門天坑一直“養在深閨無人識”,不為世人所知。
石門天坑於群山環繞處,突兀下陷,坑徑寬闊雄偉,每及雲霧天,臨淵處,但見雲霧繚繞,不知其底。四壁山岩陡峭,直瀉及底,鬼斧神工,渾然天授。因其自坑沿處,有崎嶇野徑蜿蜒旋轉而下,可達坑底,故當地人又稱之為“旋坑”“大旋坑”“小旋坑”。坑底阡陌連連,田地交錯,勤勞的當地人不敢放過這天賜膏地,春耕夏耘,千百年來,生生不息。坑底東北角河渠自通暗河,以作通瀉排洪之用。
與“大旋坑”宏大雄壯相呼應的就是“小旋坑”的雋秀奇異。與“大旋坑”比鄰而居的就是“小旋坑”,兩坑相距不足百米,一大一小,一險一奇。兩坑互鄰,大小各異,這在目前所知的天坑中還屬首例。“小旋坑”坑徑約百米,深50米,樹木蔥蘢,山花滿壁。坑底更有石林奇觀,怪石嶙峋,姿儀各態,其中巧奪天工者,非言語所能盡詳。
石門天坑雖未聞達於天下,但在當地,早已是郊外訪游勝地。春秋兩季,附近縣鄉學生青年,莫不前來遊玩踏青,或野飲,或各類拓展,自娛自樂,同時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目前,當地有識之士,正致力於宣傳並保護“石門天坑”這一自然奇觀。
萬寨老街
萬寨老街有著悠久的趕場歷史,是傳統的趕場之所。每逢三、六、九日附近鄉鎮甚至來自恩施、
鹹豐等周邊市縣的客商也在此擺攤設點,車水馬龍,接踵摩肩、絡繹不絕,更有來自外地的零售商人來此推銷各種商品,而最受歡迎的還是那些來推銷科技產品的商人。每次趕場的人數可達5000餘人次。
萬寨老街歷史上為兩縣共有,南半頭為宣恩縣,東半頭為恩施縣,形成“一街兩縣”的地理奇觀,與相鄰的鶴峯縣南北鎮南半頭為湖南、北半頭為湖北的“一街兩省”奇觀,一起傳為美談。這是因清雍正13年(1735年)“改土歸流”設立宣恩縣時劃定的地界,今宣恩縣東北部不少地方當時為恩施縣所屬。清同治版《恩施縣誌·村集》載:“東南隅集場十三:萬寨,在七里坪之南,距七里坪五十三里,距縣六十里。按,此集與宣恩相錯,集東屬恩施,集南屬宣恩……”新中國成立前後,萬寨街東半頭屬恩施縣三岔鄉轄,南半頭屬宣恩縣城關區轄。1951年3月,萬寨從宣恩縣城關區分出,始設萬寨區。同年4月,經恩施行政專署批准,將恩施縣三岔區管轄的涼風、白果、芷藥以及向家、大河壩各一部分劃歸宣恩縣,至此結束了萬寨老街“一街兩縣”的歷史。
商周文化遺址
白果壩村陳家壩,因水布埡電站大壩工程建設劃為淹沒區,省、州、縣文物調查組在這裡發現商周文化遺蹟,大面積的古人類居住遺址,揭示了萬寨歷史非常久遠。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萬寨鄉政府(和平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