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娘墳
- 地理位置:昌平衛星城西北7公里
- 全稱:萬娘娘墳
- 建成時間:清代
簡介,布局,歷史與現狀,墓主萬氏,人物介紹,真實的萬貴妃,流言之始,真實背景,史書實情,仔細分析,考據考證,歸納總結,
簡介
萬娘墳位於昌平區北部。東北有長陵鄉昭陵村,西南是悼陵監。村以墳得名,成村於清代,因村中有明代萬氏皇妃墓而得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貴妃萬氏葬於該地。萬氏,山東諸城人,是明憲宗朱見深為皇太子時的侍從宮人,朱見深即位後封妃。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封為皇貴妃。萬氏年長憲宗十七歲,後暴病死,謚“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該墓三十年代末被盜,現存園寢的圍牆、門樓、無家石碑等。該村原名萬娘娘墳,後簡稱今名。
布局
萬娘墳位於蘇山東麓,坐西北朝東南,整體布局為前方後圓。方形院落面寬197.8米,進深138.5米,園寢圍牆用綠色琉璃筒瓦,黃色琉璃滴水。正中為硬山式琉璃構件的園寢門,兩側各有一座隨牆角門。門內為兩進院落,第二進院落正中有享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兩廂配殿各三間。享殿後有門,可進入半圓形的寢園,中軸線上由前至後設照壁、石碣(即圓頂的碑石)、石供案和墓冢。明代設官軍守衛,有官員管理。清代改為墳戶看守後,看墳人及家眷即住在園寢的第一進院落內,經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後因院內狹小,清末民初就將民居擴建到園寢院外,形成現在的村落格局。
歷史與現狀
萬娘墳作為明十三陵的文物古蹟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清朝中期、晚期失修,園寢內的享殿、配殿在清末已傾毀,現僅存圍牆、碣石、供案等古蹟。1937年秋天,長陵園的程彥斌率眾將萬娘墳的墓室盜掘,隨葬器物大部分流失。解放以後,由於人民政府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現有文物得到保護。園寢東門外有1棵古槐,墓園內有2棵古柏,均被列為北京市一級保護古樹,現已受到政府與村民的妥善管護。
墓主萬氏
人物介紹
萬娘墳的墓主萬氏,系山東諸城(今山東省東南部、濰河上游)人,4歲被選入憲宗朱見深的祖母孫太后宮中作宮女,長大後即在東宮服侍太子朱見深。成化元年(1465年),年僅16歲的朱見深即位當了皇帝,萬氏雖已35歲了,卻處處表現機警,事事迎合帝意,皇帝每次外出,她皆身披戎裝作為前驅,因而備受寵幸。成化二年正月,萬氏為朱見深生下了第一個皇子,朱見深大喜,封萬氏為貴妃。不久,皇子病死,萬氏此後不復生育;她為了不在皇帝面前失寵,平時竭力限制后妃接近皇帝,並在宮中廣布耳目,知道后妃中有懷孕者,設法用藥使其墮胎,所用手段陰險殘忍。女史紀氏被憲宗私幸懷孕後,萬貴妃指使宮婢暗中下藥,想使紀氏墮胎,但沒有成功,宮女撒謊說紀氏不是懷孕,而是腹中長了痞積,被安置在靜樂堂養病,不久就生下了孝宗朱祐樘。萬貴妃又密令太監張敏將嬰兒抱出淹死,張敏心存善念,假報已將嬰兒淹死,暗中仍放在靜樂堂撫養。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長到6歲時,憲宗方知隱情,將朱祐樘接到太后宮中撫養,將紀氏移居永壽宮。同年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紀氏突然死去,宮中傳說萬貴妃借憲宗召見紀氏時,在酒中下毒,致使紀氏中毒身亡。萬氏為人陰險狠毒由此可見一斑。萬氏見憲宗已有皇子,而且又加害不成,她為了逃避罪責,轉移眾人視線,方允許皇帝到其他后妃宮中過夜。隨著太子朱祐樘的成長,萬氏怕日後太子登基會治自己的罪,同導妃一起在皇帝面前屢進讒言,勸朱見深易儲;當時恰逢泰山發生地震,占卜者謂應在東宮,朱見深心存恐懼,將另立太子的事情壓了下來。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天,萬貴妃突患暴疾病死,憲宗為其輟朝7天,諡號為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同年三月初六(3月30日)葬在天壽山陵區內的蘇山腳下。弘治初年,御史曹璘請求孝宗朱祐樘削去萬貴妃的諡號;魚台縣(今山東省西南部、鄰接江蘇省)丞徐頊請求逮捕為孝宗母親紀太后(紀氏死時初謚“恭恪莊僖淑妃”,葬在京西金山,孝宗即位後,追謚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皇太后”,遷葬茂陵)醫病致死的太醫們,逮捕萬貴妃家屬,究問紀太后死時的情況;孝宗以有違先帝之意而未予追究。
真實的萬貴妃
流言之始
按清朝一代至今的說法,萬貴妃心地惡毒,她強迫其它懷有明憲宗骨肉的嬪妃宮女墮胎,毒殺明孝宗之母紀妃,雖然這種講法相傳甚廣,但與事實相去頗遠,用史料來源追循,不難還萬貴妃清白之身。
真實背景
萬貴妃四歲進宮,在明宣宗孫皇后宮中作宮女。明憲宗朱見深出生於1447年,明憲宗兩歲時,逢“土木堡之變”憲宗父親被被俘。瓦剌人兵臨城下,孫太后立英宗皇帝同父異母弟弟,朱祁鈺為皇帝,立年僅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時年十九歲的萬貞兒即在此時開始照料皇太子。北京保衛戰明軍勝,瓦剌軍撤。次年,瓦剌人將被俘英宗送回明廷。此時,景泰皇帝已無意將皇位歸還哥哥。英宗一到北京即遭囚禁。1452年,朱見深五歲時,叔叔景泰帝廢其皇太子位,貶為沂王,從此萬貞兒同朱見深的的處境與囚徒無異。五年後,景泰帝重病,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二十七歲的萬貞兒,帶著已十歲,恢復皇太子地位的少主回到宮中。之後的六年間,不知何時,皇太子和萬貞兒和之間產生男女之情。1464年,英宗去世,十六歲的太子即位,是為憲宗,皇后吳氏。憲宗情之所在仍為萬貞兒。一日吳皇后藉故杖擊萬貞兒。憲宗聽聞大怒,將其皇后位廢。成化二年,年三十六的萬貞兒為憲宗誕下他第一個兒子,憲宗封貞兒為貴妃,皇子十個月大時夭折。此後萬貞兒再無生育。憲宗在位二十一年,同各位嬪妃共生子女二十多人,但他始終未同貞兒以外的其他哪個產生感情。1476年,憲宗封貞兒為皇貴妃,地位在諸妃之上,那年貞兒已四十六歲。1487年,萬貞兒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貞兒過世訊息傳來,憲宗難過得半響竟講不出話。最後吐出一句:貞兒已去,我也不久矣。數月後,明憲宗因憂傷過度,竟隨貞兒去了。
史書實情
憲宗去世後,孝宗即位。史料上最早有關萬貴妃官方記載,是明朝的官方史籍《憲宗實錄》。官史《明實錄》是由後朝修前朝,即憲宗成化朝之後,兒子孝宗弘治朝開始修《憲宗實錄》,最早不利於萬貞兒歷史記錄即出自於《憲宗實錄》。為何如此呢?
原來孝宗自幼就目睹父親憲宗對其生母不理不睬,卻對萬貴妃那個老女子關懷備至,自其六歲被立為太子,到即皇帝位共十二年,憤憤不平之心由來已久,借為前朝修史之機,不好意思罵父親,罵萬貴妃幾句,為他母親出氣,乃人情之常。
此外,除了孝宗外,內廷外朝其他人對萬貴妃的印象也不見得好。宮中憲宗的那些嬪妃、二十多個子女及他(她)的生母、還有憲宗的親生母親周氏,對憲宗專寵萬貴妃數十年,無不又妒又恨;還有的就是那些迂腐的文官,即便是哪個地方地震,或地質發生變化,也將此歸咎於萬貴妃。
此外,除了孝宗外,內廷外朝其他人對萬貴妃的印象也不見得好。宮中憲宗的那些嬪妃、二十多個子女及他(她)的生母、還有憲宗的親生母親周氏,對憲宗專寵萬貴妃數十年,無不又妒又恨;還有的就是那些迂腐的文官,即便是哪個地方地震,或地質發生變化,也將此歸咎於萬貴妃。
《憲宗實錄》中指責萬貴妃部分有四項,我引用如下,並簡作評論:
1.《憲宗實錄》中說萬貞兒“專寵”。憲宗專寵萬貞兒數十年是公認的歷史事實,但這實在不能說是萬貞兒的錯,道理很簡單:中國封建王朝“朕即國家”,皇帝願意喜歡何人,其實無人能管,即便萬貴妃曾對他有恩,他若是不理她,萬貴妃又能怎樣?專寵者是憲宗,萬貞兒不過是被寵者而已。
2.“服用器物窮極僭儗,四方進奉奇技異物皆歸之”,這是說萬貴妃穿著、日用品皆奢華,同皇上有都得一比,各地獻給皇上的奇珍異寶也被她所享用。我相信這也不能說是她的錯,憲宗對他情深意篤,千方百計給她好東西讓她歡喜,那是憲宗的事。博取深愛之人的歡心,乃是人情之常,更不用說當事人憲宗是大明皇帝。
3.“一門父兄弟侄皆授以都督都指揮千百戶等官”,是說萬貞兒娘家人都因裙帶關係被封了官職。其實,明實錄如此寫,並不厚道,按明朝規矩,妃子的家人都封賜給都督、都指揮、千百戶這類職位,對萬氏並未特殊。史上公認,有明一代,有意識地控制外戚勢力,外戚從未形成干政的力量。以萬貴妃在憲宗心中分量,她想為娘家人謀求何種利益不能達到?此事,反倒萬貴妃顯得有節制。
4.“佞幸出外鎮守內備供奉者,如錢能、覃勤、汪直、梁方、韋興......假以貢獻買辦科歛民財......擅作威福戕害善良弄兵構禍”:這是說萬貴妃罩著一班宮內宮外的壞人,這些人在外面搜刮民財,作威作福,殘害忠良,這些人還在邊疆尋釁滋事。這種說法,和當代亂扣帽子差不多,萬貴妃不過是一深宮女子,外朝發生的那些怎能扣在她身上?而且如此說根本也沒有任何證據。我們再看他列舉的這幾個所謂壞人,明朝是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人到孝宗時代大多已失勢,踩他們兩腳沒什麼大不了的。再看這些人最後的結局,沒有一個被問斬的,坐監的也只是一個半個。明朝官員之間亂打棍子,亂扣帽子,相互傾軋、彈劾成風,沒蹲過幾天大獄,你都不好意思張口跟人說自個兒是在明朝當官兒。
小結以上,可以看到,在明朝自己修的官方正史里,確實對萬貴妃頗有微言,但即便如此,用現代話來說,抨擊她的那些事兒,都還真夠不成什麼原則問題。最終將萬貴妃打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女人,是由清朝人所修的《明史》完成。有人說,二十四史有別於其它野史,屬於正史,書寫學術文章時引用,可以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有力證據。其實,如果你用“查出處”的方法去考證二十四史,你會發現,其中信手胡抄,道聽途說,顛倒黑白之處屢見不鮮,萬貞兒不幸就成為我國這種歷史治學傳統的犧牲品。
比對清朝人所寫《明史》和《明實錄》中關於萬貴妃的記載,清朝《明史萬貴妃傳》中的內容是從我前面所說的,明朝《明實錄中的憲宗實錄》中抄來的,文字基本上都一致。
但是,清朝人在《明史萬貴妃傳》裡頭增加了兩項對她非常嚴重的指控:第一、“掖廷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孝宗之生,頂寸許無發,或曰藥所中也”。意思是說,萬貴妃一旦發現被憲宗寵幸過宮中女子有身孕,就立即用藥令她們強行墮胎,許多懷了憲宗龍種的嬪妃宮女,都未能倖免,就連後來的孝宗出生時,頭頂禿了一塊,也是因他母親懷他時中毒而起。第二、“紀淑妃之死,實妃為之”。是說孝宗生母紀妃也是萬貴妃毒死的。第二項關於紀妃和孝宗身世的指控,同時詳盡地寫在《明史紀太后傳》中。
仔細分析
這就怪了事了,為什麼明朝當年自己寫自己的正史《憲宗實錄》中並沒有對萬貴妃作這種殺人指控,反倒200多年後,清朝人為前朝人修的《明史》裡面卻冒了出來呢?咱們看看這些指控的來源出處就會一清二楚。
明末有個學者叫“毛奇齡”,他曾寫了本名為《勝朝彤史拾遺記》的明朝野史,這兩項指控都在裡邊,連文字都幾乎一樣。原來,清朝初年開始修《明史》時,請了毛先生出來做編修的工作,他就將自己先前野史的內容,不管真假,順手抄了進去。
那毛先生的指控又從何而來呢,那就再往前看。明朝萬曆年間有位叫于慎行的學者寫了本名為《谷山筆塵》的野史,這兩個指控,包括孝宗戲劇性身世,皆源於此書。不過,于慎行深知自己將成為惡毒誹謗萬貴妃的創始人,在指控完畢時,大概怕別人說他造謠惑眾,又加了一句“萬曆十二年一老中官為於道說如此”,告訴大家:諸位看官聽好,誹謗萬貞兒不乾我事,這事兒都是鄙人於1584那年自一個老太監那兒道聽途說聽來的。
和于慎行同時代(萬曆年間)還有位叫沈德符的學者,在他的著作中,他對同行於慎行的這種做法非常不以為然,他寫道:“......自謂得其說於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傳官訛舛,更甚於齊東,子每聞此輩談朝家故事,十無一實者,最可笑。”他是說:于慎行自稱這些事兒是從當代的一個老太監那兒聽來的,其實這些閹人所傳的,關於前朝的那些宮廷事完全不靠譜,十句話里有九句都是假的,真可笑!
人家萬貴妃的名譽,原本是件很嚴肅的事,從一個老太監口中流傳出來的胡謅八扯,竟然使她一世名聲毀於一旦。1584年距成化初年,已過了一百多年,試問,有多少史料價值讓于慎行將這位老太監的話堂堂正正寫進正史?這樣做未免也太有辱斯文,喪失學術原則了吧!可後來各種野史、正史可就真是跟著于慎行這么寫了下去!看來,毀壞它人名聲的事,從我們的祖輩起,咱們中國人幹得超酷。
如果我們用於慎行從老太監那裡聽來,誹謗萬貴妃的原文,比照清朝人編寫的《明史》中關於萬貴妃的原文,不難看出,根本是如出一轍。雖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古人竟然如此不辨真偽地抄法,真叫你大開眼界,看來,今天學術界抄襲剽竊成風,不過是在繼承傳統而已。
如果我們細讀一下《明史紀太后傳》,你會發現,其中淨是胡扯。比如文中說:“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意思是,(成化六年)孝宗出生,(萬貴妃)命令太監張敏將嬰兒淹死,張敏吃驚地說‘皇帝還沒有兒子呢,怎能這樣做!?
這分明是瞎掰,因為成化六年時,憲宗第二個兒子朱佑極可正活得好著呢,人家張敏怎么可能說憲宗沒兒子?接著《明史紀太后傳》繼續編造說:張敏後來偷偷將孝宗藏起來養大,六年後(成化十一年)將這事告訴了憲宗,張敏覺著自己六年前違背了萬貴妃將孩子淹死的命令,現在事情講出來了,萬貴妃必定會追斬他,就嚇得吞金自殺了(亦吞金死),其實人家張敏這一直受寵於憲宗,活到成化二十一年才因病去世,哪兒有什麼吞金自殺的事兒。明史中這個關於紀妃的傳奇段子雖然假得不能再假,但遺憾的是,它在當代卻被當作歷史,廣泛地出現在關於明朝成化年間的著作、影視、文藝作品中。
綜上看來,萬貴妃無端端變成殺人狂的歷史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萬貴妃死後,歷經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都還算風平浪靜,而到了萬曆年間出事了,有位後宮的無名氏老太監,講出一段不知從何而來的,100多年前發生在成化初年,萬貴妃在宮中草菅人命的傳聞,正巧,有位名為于慎行的學者聽到,就將老太監所說的傳聞,錄入他寫的野史里,雖然於先生的作法被其它萬曆同行呲之以鼻,可沒想到,後來寫明史的學者都抱著“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態度,將這段傳聞,堂而皇之地當作了歷史。到了清朝,這段不著邊兒的傳聞,更上一層樓,被採納進中國殿堂級史料《明史》之中。至於到了當代,深受廣大文藝青年喜愛的文學歷史作品《明朝那些事兒》再將萬貴妃的劣跡,發揚光大到空前的高度。
考據考證
上邊兒考證了對萬貴妃殺人指控的來源出處,下面我想從情理及邏輯上證明萬貴妃殺人論不成立。先說所謂萬貴妃用藥強行墮胎的事兒。
1.如果萬貴妃這樣做,明擺著是在做掉大明王朝繼承人,這對封建王朝來說,絕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就算憲宗有多寵她,對這種事兒也不會容忍,況且宮內還有錢太后和周太后在,有明一代,皇太后在後宮地位相當崇高。錢太后成化四年去世,憲宗母親周太后比憲宗活得還長,就算她們其它事不管,這種有關國本的大事不可能袖手旁觀,更何況周太后一向就厭惡萬貞兒。
2.明朝文官勢力大,管得寬,就連憲宗對萬貴妃太過親密這種事兒都會上奏制止。在中國封建王朝制度下,對他們來說,建立皇儲,是確立一國之本的大事,關係到全國臣民心之寄託。萬貴妃要是敢幹謀殺皇儲的勾當,那些大臣還饒得了她?早就群起在奉天殿前長跪不起,大哭大鬧(這種事兒,在明朝一點兒都不稀奇),要求誅她九族了。
3.通常史上說萬貴妃強行她人墮胎之事是指成化初年,第一、因為這段時間憲宗所生子女不太多,後來越生越多,他們沒法說了。第二、可能是覺著萬妃還有生育能力,她不讓別人生,是為著等自己再生一個做皇位繼承人。自成化二年十月,萬妃生的第一個兒子夭折,到憲宗的柏妃在成化五年四月生第二個兒子,這中間確實有長達兩年多的時間憲宗一個孩兒也未生出來。假設都是讓萬妃強迫墮胎了,可能性有多大?等於零!為什麼,因為王皇后是生不著的,在這段時間內誰第一個生出兒子來,兒子就是太子,母將憑子大貴,假設你好不容易有了,這時候萬妃忽然帶幫人來讓你墮胎,你能幹嗎?你不會去向皇帝或太后尋求保護嗎?將整個後宮說成萬貴妃可以為所欲為,想讓誰墮胎誰就得墮,兩位皇太后、內宮管理系統形同虛設,憲宗對自己子女被殺不聞不問,真用腦想想,有多大可能?
4.會不會萬妃幹得乾淨利索,憲宗、太后、宮外大臣都被蒙在鼓裡?太不可能了!明史不是號稱“飲藥傷墜者無數”嗎?無數就是許多的意思了,咱們保守地說,假定萬妃只強行令30位嬪妃墮過胎,連上這些當事人身邊的服侍人員,再加上萬妃自己帶去實施人員,直接知情者就已經超過百人之上,有如此龐大數量的目擊證人,此事能瞞得過宮內外的其它人嗎?
5.從作案手段上看,如果集體墮胎之事屬實,那也太抬舉咱們中醫藥文化了。莫說那500多年前,就算是中醫藥已然繁榮昌明的今天,哪位偉大的老中醫敢站出來說,他能用中草藥來墮胎?這是一件技術手段達不到的事情,就算她萬妃有這心,她用中藥也是無法做到的,切勿將甄嬛傳中的墮胎情節當做科學。
6.萬妃作案動機也成問題。你說萬妃不讓嬪妃們生孩子,是怕憲宗寵愛有孩子的嬪妃嗎?不會呀!人家憲宗自成化五年就有了第二個兒子了,成化六年有了第三個兒子,再往後一口氣生了二十來個,但是,直到成化二十三年萬妃去世,除了萬妃她自己,也未曾見到憲宗另外去寵愛過那個生有子女的嬪妃。你說萬妃是想等自己再生,由自己的孩子繼承皇位吧,也不通,因為成化二年她的兒子夭折後,她就已經38歲了,在那個時代,這種年紀生育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之後成化五年,年輕的柏妃就生子了,之後還被立為太子。都已明知自己不可能再有孩子繼承皇位了,反正憲宗需有人繼承皇位,不是這個就是那個,那她萬貴妃還阻止別人生育的意義何在呢?
歸納總結
下面我從史料角度上,分析對萬妃的第二大指控:所謂毒死孝宗之母紀妃的事兒。首先說幾點公認的史實。第一、孝宗沒出生在宮內,而是出生在宮外的“安樂堂”(位於現北京養蜂夾道),在北安門(現地安門)街西,明朝時被稱為“西內”的地方。第二、成化十一年前,孝宗六歲前,都同母親住在宮外,外朝大臣並不知道憲宗有這么一個兒子。現在的說法是,孝宗身份公開之後,萬妃大怒,給孝宗母親喝了一杯毒酒,沒過兩天,紀妃就死了。
我按可信的史料將此事重整,以說明紀妃之死同萬貴妃不可能有關係。《憲宗實錄》中說“因乾清宮門災,上欲顯示於眾”,意思是說因為宮內的乾清門發生的火災,使憲宗覺得上天提示他什麼,於是他想將他已有一位六歲大的皇子(後來的孝宗)的事公布於眾。憲宗同內閣大臣商定,五月十九日以請大臣為這個孩子取名字的方式,將此事公布。沒過兩天,皇子就在文華門和大臣們見面了。我查了一下乾清門火災的時間是成化十一年四月壬辰夜,可以看出,最遲在四月,六歲的孝宗已經進到宮內了,而他母親紀氏還留在安樂堂。在孝宗進宮之後,他和誰住呢?其實,他和萬貴妃住在一起。正在此時,三代名臣,憲宗最信任的商輅和其它大臣上了一份奏章,這篇東西很重要,我全文引述:“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於天地,光於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逾於己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意思是說:......皇上您有了聰慧皇子,大明江山國本更加穩固。令人欣慰的是,自皇子進宮,萬眾尊敬的萬貴妃親自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生活,比對她自己親生兒子都要好。外朝內廷群臣,及平民百姓無不對萬貴妃之仁愛之心交口稱道,她的賢良近代沒人得以比肩,有貴妃乃我大明的福分!不過外頭有人議論,皇子母親(紀妃)因病仍居安樂堂,如此他們母子一個宮內,一個宮外,不得相見,以母子親情,希望聖上考慮外界意見,將皇子母親接進宮,使他們經常可以見面,而皇子仍勞煩萬貴妃代為照顧為好。商輅的意見的到憲宗的批准,紀妃正式搬進了永壽宮,時間是五月。紀妃去世的時間是六月二十八日。自商輅等人的奏章,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其一、紀妃根本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驟然去世,至少在四月乾清門火災時已是臥病在床了。其二、皇子在萬妃身邊生活過一段不短的時間(自皇子四月進宮,到十一月正式立為太子,之後才開始和憲宗的親生母親周太后生活“孝宗既立為皇太子,時孝肅皇太后居仁壽宮,語帝曰:以兒付我。太子遂居仁壽。”),至少有七個月之久。其三、萬妃對皇子還不錯。我想說的是,如果萬貴妃真的想傷害她們母子,去害日夜都在身邊,年僅六歲,什麼都還不懂的皇子豈不更方便,若做掉皇子,那就是斬草除根,沒仇報。為何捨近求遠,去害在憲宗眼裡即沒地位,身體又壞的一塌糊塗的紀妃,你說對嗎?
此外,指控說萬貴妃毒死了孝宗之母紀妃,也違反常識。試想,萬妃有什麼理由這樣做?人家是太子,將來會繼承皇位,你去毒殺皇位繼承人之母,不是找死是什麼?雖然萬妃年紀比憲宗大許多,也未必因此憲宗一定不會死在她前邊,誰不知道明朝皇帝一個兩個,都是英年早逝。就算現在憲宗寵你,萬一憲宗死在你前頭,那新皇帝孝宗跟你可就有殺母之仇要報啊!萬貞兒為何愚蠢地去做對己只有壞處無任何好處的事情?
500餘年來,作為第一個為萬貞兒鳴冤的人,常常自忖:為何萬貞兒這樣一位良善女子,最後落得如此聲名狼藉呢?就連我這等業餘歷史研究水準的人,都輕易可以看出,強加在她身上的,實屬不實之詞,為何卻從來沒有專業歷史研究人員,站出來為她說句公道話呢?良思許久,可能是與以下有關:
1.中國傳統的“紅顏禍水”的史學觀。憲宗幾十年如一日對她的專寵,不僅使她得罪了所有宮內人士,及後來繼承皇位的明孝宗,他(她)們嫉恨萬妃的心態不難理解;更重要的是,這種專寵也使她得罪了宮外龐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團,他們對憲宗皇帝的一切錯,甚至出現天災,都可輕易地歸咎於憲宗的專寵,這原本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特徵之一,總愛在找宮中一些不順眼的女性,將她們當作禍國的根源,在這種思維之下,那些受寵的女子就首當其衝的被當作靶子。可以這樣說,中國曆朝歷代,那些受寵於皇帝的女子,很難得以美名傳世,不往她們身上潑點兒髒水,大家心裡就不會舒服。
2.還有,我們中國人古往今來,從骨子裡對女性就不尊重。我們不大會欣賞女性,不太會歌頌男女之間真摯情感。凡看萬貞兒與憲宗的關係,必先看年齡差異,必去私下思想萬貞兒有何種性的秘訣,使得憲宗對她終身迷戀不已,想不出來的,加上變態二字也就一了百了。因此,簡而言之,五百多年來,當我們碰到萬貞兒這么一位歷史人物時,我們主觀上,潛意識中,骨子裡根本就不願意把她往好里想!試問,若天下人皆此心態,她能好得了嗎?
1.中國傳統的“紅顏禍水”的史學觀。憲宗幾十年如一日對她的專寵,不僅使她得罪了所有宮內人士,及後來繼承皇位的明孝宗,他(她)們嫉恨萬妃的心態不難理解;更重要的是,這種專寵也使她得罪了宮外龐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團,他們對憲宗皇帝的一切錯,甚至出現天災,都可輕易地歸咎於憲宗的專寵,這原本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特徵之一,總愛在找宮中一些不順眼的女性,將她們當作禍國的根源,在這種思維之下,那些受寵的女子就首當其衝的被當作靶子。可以這樣說,中國曆朝歷代,那些受寵於皇帝的女子,很難得以美名傳世,不往她們身上潑點兒髒水,大家心裡就不會舒服。
2.還有,我們中國人古往今來,從骨子裡對女性就不尊重。我們不大會欣賞女性,不太會歌頌男女之間真摯情感。凡看萬貞兒與憲宗的關係,必先看年齡差異,必去私下思想萬貞兒有何種性的秘訣,使得憲宗對她終身迷戀不已,想不出來的,加上變態二字也就一了百了。因此,簡而言之,五百多年來,當我們碰到萬貞兒這么一位歷史人物時,我們主觀上,潛意識中,骨子裡根本就不願意把她往好里想!試問,若天下人皆此心態,她能好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