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菊立枯病學名為Rhizoctonia solani Kuhn,該病害主要發生在育苗期,是一種重要病害,在中國發生普遍,為害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壽菊立枯病
- 為害作物:萬壽菊
- 病害症狀:莖基部產生暗褐色病斑
- 病原特徵:分十多個菌絲融合群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發病特點,流行動態,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萬壽菊立枯病
拉丁學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Kds.)Fitzp
為害作物:萬壽菊
病害症狀
萬壽菊立枯病苗期發病莖基部產生暗褐色病斑,逐漸凹陷,病部縊縮,濕度大時可見褐色蛛絲狀霉,當病部繞莖1周時植株站立著枯死,一般不倒伏,病程較長。
病原特徵
立枯絲核菌分十多個菌絲融合群,都可引發立枯病,萬壽菊以及R.solani AG—4稱立枯絲核菌AG—4菌絲融合群較常見。該菌不產生孢子,菌絲生長到一定時間則交織形成菌核,菌核扁圓形至不規則形,較小,淺褐色,菌核萌發時產生菌絲。有性態不常見,濕度高時,在近土面的莖葉病部表面產生一層薄的灰褐色菌膜,即擔子和擔孢子。擔子棍棒形至桶形,五色,頂端生4個小梗,每個小梗上生1個擔子孢子,擔子孢子倒卵形,單胞無色。
發病特點
立枯絲核菌和瓜果腐霉、德巴利腐霉等腐黴菌,都是土壤習居菌。立枯絲核菌主要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瓜果腐霉等多種腐黴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此外也可以菌絲體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其它有機物上腐生或混入堆肥中越冬,立枯絲核菌在土壤中存活2—3年,瓜果腐霉為4年。立枯絲核菌生長適溫24—28℃,腐黴菌為26—28℃最低溫度5—6℃,最高36—37℃,但腐黴菌在10℃左右可以侵染。立枯絲核菌、腐黴菌均喜高濕。育苗期立枯絲核菌的菌絲恢復活動或菌核產生菌絲與寄主接觸後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發病後病部又長出菌絲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動態
播種後常因溫度不高,寄主抵抗力受影響,而病原菌對溫度適宜較寬,因此較易發病。立枯病發病適宜土溫為20—24℃,土溫13—26℃均可發病,猝倒病12—23℃高濕條件下易發病。
防治方法
(1)精心養護,防止育苗盤或苗床高溫、高濕條件出現。
(2)育苗盤或苗床藥土處理。町選用40%五氯·拌種雙粉劑或40%拌種靈與50%福美雙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藥8g,藥土處理方法同一串紅猝倒病。立枯病單發區單用拌種靈防效不高,需混入等量福美雙方可奏效。也可用95%綠亨1號精品3000倍液。
(3)發病初期噴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000倍液或95%綠亨1號精品3000倍液或10%立枯靈水懸劑300倍液、50%立枯淨町濕性粉劑900倍液,每平方米2—3L。立枯病、猝倒病混合發生時,噴灑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平方米2—3L。
(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生物防治。利用吳氏豬糞堆肥培養拮抗菌Bacillus cereas進行土壤、種子及繁殖組織處理也町防治該病。此外施用綠色木霉(Trichoderm virida)製劑,也能有效地防治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