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堂胃炎,連雲港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醫藥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壽堂胃炎
- 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
灌南縣位於連淮交界處,土話有十人九胃病之說,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我國第一部醫學專著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一語道破了“胃病”的症狀表現與病名。曾祖父苗懷方(1860—1930年),灌南縣大圈鄉人,20歲拜師學醫,24歲行中醫(清光緒10年),精中醫內科,善治胃病;祖父苗崑基(1883—1932年),25歲行中醫,在灌南大圈鄉開設萬壽堂藥店,精中醫內科,尤善治療胃病(灌南初稿衛生志298頁);父親苗繼伯(1918—2001年),7歲讀醫書,18歲行中醫,經營萬壽堂藥店,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工作在新集鄉衛生院,大圈鄉衛生院,灌南縣中醫院,精中醫內科,善治胃病,行醫60餘載,先後帶徒十幾名,都從事臨床(灌南初稿衛生志309—310頁);苗少伯,79年高中畢業,隨父親苗繼伯(市地方各老中醫),學習中醫四年,專中醫內科,將家傳萬壽堂胃病療法反覆驗證於臨床,不斷改進提高,以純中草藥為原料,研製成萬壽堂胃病湯,用於治療萎縮性胃炎,彌補現有藥物之不足。 臨床幾十年來,發現萎縮性胃炎(簡稱CAG),症狀除有飽脹、暖氣、消瘦、隱痛等症狀外,還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失眠、健忘等症,隨以安神和胃立法,藥用合歡皮、川百合、朱麥冬等,研製成湯劑,治療CAG,優於市售藥物,走在全國前列。其湯劑製作成本低,製作方便,藥味平和,易於接受,對收入低下的老百姓經濟實惠,有極為廣闊前景,治療胃病,除本地病員外,還涉及周邊縣市,如鹽城市,淮安市,宿遷市,有時還涉及外省。由於萬壽堂胃病療法歷史已達130年之久,醫療特徵鮮明,療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