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堂(基督教教堂)

萬善堂(基督教教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督教萬善堂位於蘆荻西50號。當年新教進入中國,以倫敦會為最早,先驅者即“傳教偉人”馬禮遜,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也屬倫敦會。1912年,倫敦會牧師祁理信在萬善里開設福音堂,1926年在蘆荻西50號建成萬善堂。其主樓在1959年前一直用作教堂。1959年廣州各禮拜堂實行聯合禮拜後,萬善堂的教堂功能被合併至人民中路的錫安堂。此後,萬善堂建築曾作為國小、製衣廠、宿舍等。2000年左右主體建築空置。2011年,年久失修的萬善堂因暴雨倒塌,後被拆除。2017年的萬善堂在重建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善堂
  • 地理位置:廣州市荔灣區蘆荻西街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

歷史沿革

在解放前,廣州的基督教會派別眾多,教堂林立。其中,惠愛堂(前身為叢桂新街禮拜堂)和萬善堂被人們合稱為“兄弟堂”。惠愛堂的教友主要是上層社會人士和知識分子,萬善堂的教友多數是普通店員、工人和手工業者,是名副其實的“窮教堂”。
萬善堂窮到什麼地步,教友梁圖光在歷史資料里寫道:“至於購地與建築費用,一部分系倫敦教會撥來,一部分由教友捐款,並向叢桂新街堂(即惠愛堂)教友劉體志牙醫師借來白銀一千元,新堂才得建成。”在建堂之初,教會甚至沒有能力聘請牧師。
1933年,牧師李啟榮以聘金每月50白銀接任了萬善堂的牧師一職。據稱,這個價格低於牧師級別的薪金。李啟榮到任後,不遺餘力地發展教堂事務,使得萬善堂漸漸進入全盛時期。萬善堂內部分為前、中、後布局,前座為教徒禮拜之地,中段是花園,園記憶體有“地藏庵”是石碑,后座則用於牧師辦公、居住,東西兩側是宗教活動場所及教徒宿舍。據了解,在萬善堂最輝煌的時期,附設有牧師住宅、祈禱室、主日學室、婦女服務團室、兒童禮堂等。萬善堂整棟建築雖不是美輪美奐,卻幽靜樸素,中西合璧,很有特色。

建築特色

萬善堂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裡面又包含著中式風格。其中,它正面的山牆是動態的弧線造型,屋頂也是西式結構,但使用了中式的琉璃瓦。這是中西構建的一個例子,以西為主,以中為輔,體現出當時西關人中西文化包容的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