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是200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倬雲

基本介紹

  • 書名: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作者:許倬雲 
  • ISBN:9787532130221
  • 頁數:356
  • 定價:¥33.00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6-1
圖書推介,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推介

作者受梁啓超《中國史敘論》啟示,將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當作中國文化圈不斷擴張的過程,分為中原的中國,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世界的中國以及中國近百年現代化浪潮的蹣跚歷程。世界範圍內進行比較的宏闊視野、純熟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對於一般讀者閱讀習慣的照顧,使得這本擺脫帝王將相的中國通史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中華讀書報

內容簡介

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脫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著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寬廣,實為相關著作中所僅見。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最後,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巨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

作者簡介

許倬雲,把嚴謹、精深的學術內容,能闡釋得舉重若經,又能敘述得深入淺出,非大學者不能為。許倬雲這位享譽國際的著名歷史學家,就是這樣一位學貫中西歷史、識跨不同學科的大學者。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自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先後執教於我國台灣大學、美國匹茨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1986年,他榮任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倬雲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歷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著有《求古編》、《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近40部專書。

目錄

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第1節 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
第2節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
第3節 農業與聚落
第4節 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及聚合過程
第5節 古代傳說與族群分合
第6節 複雜社會的出現
第7節 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古代文化發展的比較
中國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3世紀)
第1節 進入青銅時代
第2節 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第3節 華夏文明體系--西周封建與“三代”觀念
第4節 中國秩序的發展與重組--地方文化與融合
第5節 中國思想體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學說及諸子百家的辯證發展
第6節 南方的興起--長江流域的發展及其與中原的融合
第7節 編戶齊民:國家組織與人民生活
第8節 生活資源與生活方式
第9節 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特色
中國的中國(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
第1節 普世國家體制
第2節 精耕農業與市場網路
第3節 中國文化體系的整合
第4節 民間的信仰
第5節 北疆遊牧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接觸
第6節 走向南方
第7節 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的形成
第8節 秦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第9節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
東亞的中國(公元2世紀--公元10世紀)
第1節 秦漢帝國的崩解
第2節 中國與周邊民族
第3節 佛教的影響
第4節 文學與藝術
第5節 天文、數學與醫藥
第6節 中古的衣食住行
第7節 經濟形態的轉變
第8節 民族關係
第9節 中國對外關係
第10節 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同的比較
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公元10世紀--公元15世紀)
第1節 中古後期的中國與列囝體制
第2節 北族政權與漢人世界
第3節 東亞經濟圈的形成
第4節 經濟與多元網路
第5節 宋代以來的知識階層
第6節 思想的多元與整合
第7節 近古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第8節 近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第9節 近古中國與東亞轉型的特色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上篇)(公元15世紀--公元17世紀)
第1節 明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僵化
第2節 人口與生活資源
第3節 大海波濤
第4節 第一波西潮
第5節 明代的工業
第6節 明代的市場經濟
第7節 南北經濟社會的差異
第8節 明代思想的轉變
第9節 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第10節 明朝時的台灣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下篇)(公元17世紀--公元19世紀中葉)
第1節 清帝國的性質
第2節 台灣的開發文化衝突問題
第3節 清初民族與
第4節 清代學術風氣
第5節 民間社會組織方國家的關係
第6節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第7節 清代的商業活動的文化接觸
第8節 中國與西方
第9節 通俗文化
第10節 當時的歐洲
百年蹣跚(公元19世紀中葉--公元20世紀中葉)
第1節 內憂與外患
第2節 中國近代經濟的改變
第3節 教育制度的改變
第4節 近代中國的武化觀象
第5節 都會文化的勃興
第6節 時代思想與文化變遷
第7節 中國近代革命與俄國革命的比較
第8節 中國維新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第9節 台灣百年的變化
後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