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樓國學經典:史記精華本

萬卷樓國學經典:史記精華本

《萬卷樓國學經典:史記精華本(圖文版)》節選了原版的精華部分,精選了二十篇紀傳和世家,每篇含題解、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和集評等內容。使讀者能夠對史記全書有一個巨觀的把握。為了便於讀者閱讀,《萬卷樓國學經典:史記精華本(圖文版)》通過翔實準確的白話譯文,百餘幅精美插圖,用現代語言、今人的視角和標準為讀者重新解讀國學經典。

基本介紹

  • 書名:萬卷樓國學經典:史記精華本
  • 譯者:夏華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026133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司馬遷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頁數:375頁
  • 開本:16
  • 定價:28.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萬卷樓國學經典:史記精華本(圖文版)》原版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通史,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作者簡介

作者:(西漢)司馬遷 譯者:夏華

司馬遷(前145—?),西漢史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幾年後便開始了《史記》的寫作。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獲罪下獄,並遭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全書共52萬多字,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之間大約3000年的歷史,人稱其為《太史公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魯迅曾稱讚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圖書目錄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孔子世家
老子韓非列傳
商君列傳
張儀列傳
魏公子列傳
春申君列傳
秦始皇本紀
陳涉世家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留侯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呂太后本紀
孝文本紀
孝景本紀
司馬遷及史記

文摘

著作權頁: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帝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叫黃帝。禹就是黃帝的玄孫和顓頊的孫子。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不曾登過帝位,而是做臣子。
當帝堯的時候,洪水滔滔,浩浩蕩蕩地包圍了山嶽,漫沒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堯急著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說鯀可以。堯說:“鯀是個違背上命、敗壞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說:“這一輩人員中沒有比鯀更能幹的了,希望陛下試試。”於是堯採納了四岳的意見,用鯀治水。費了九年工夫,洪水之患沒有平息,治水無功。於是帝堯就再設法尋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執行天子的職務,按時巡行視察各地諸侯所守的疆土。於巡行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就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天下的人都認為舜處理得當。這時舜選拔了鯀的兒子禹,任命他繼續從事鯀的治水事業。
堯崩逝後,帝舜問四岳說:“有能夠很好地完成堯的事業、擔任官職的人嗎?”都說:“如果讓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堯的勳業。”帝舜說:“啊,就這樣吧!”因此就任命禹說:“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乾。”禹下拜叩頭,推讓給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說:“還是你去擔負起你的這一任務吧。”
禹的為人,辦事敏捷而又勤奮;他的品德不違正道,他仁愛之懷人人可親,他講的話誠實可信;發出來的聲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動作舉止自然地可為法度,乃至重要規範準則都可從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肅敬,可作為人所共遵的綱紀。
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諸侯百官徵集民夫展開平治水土的工作,隨著山勢樹立標誌,確定那些高山大川。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樸,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很豐厚盡禮。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鞋。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畫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叫伯益發放稻種,教民眾在卑濕地方種植。叫后稷在民眾難於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糧地方的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禹督導治水的行程從冀州開始。在冀州,已治理了壺口,接著治理梁山和岐山。已修整了太原之後,接著修整到岳陽地區。覃懷地區也完工了,就到了衡水、漳水一帶。這一州的土壤是白壤。賦稅第一等,不過隨年的豐歉雜出第二等,田地列在第五等,常水、衛水也都隨河道流暢了,大陸澤周圍土地都可耕作了。東北的鳥夷族貢納供貴族服裝用的珍奇異獸皮毛。他們遵海路入貢,在沿海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的航道上,看到右拐角處的碣石便據以轉而向西航駛,直駛入黃河航道。

序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此後,歷代以“萬卷樓”命名的書齋,由宋至清有數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范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願望。然而,人類歷史悠久,書籍多如汪洋大海,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更使得人類的精神領域空前豐富,獲取信息與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萬卷書”早已不再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如何從這“萬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已經成為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 “在閱讀的書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這正是在闡述讀書時選擇的重要性。而他所說的把我們“引到深處的”東西無疑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深度閱讀的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典作品。
卡爾維諾對經典作出的定義之一是: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的確,在對經典作品反反覆覆的品味中,人們思想得到了升華,從淺薄走向思考,最後走到通達。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觸,面對海量的書籍和信息,一方面人們在向著功利性淺閱讀大張其道,另一方面,我們的精神深處又在不斷地呼喚能夠滋養自己內心的深度閱讀。因此,經典的價值不僅沒有因為淺閱讀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損失,反而更顯示出其珍貴來。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乏這種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這些經典為一代代的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立了基礎。我們把這種包蘊中國文化的學問稱為國學。國學的範圍非常廣泛,它包含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語言、音韻等在內的一系列內容。
包羅萬象的國學經典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教育。閱讀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一步步地楔進我們的歷史和傳統。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們領會先賢的旨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宏的歷史意識,可以讓我們通曉文義、熟習經史、學問通徹,讓我們成為博學之士。另一方面。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閱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薰陶氣質、改善性情、提高涵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行誼謹厚、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學早已不再是人們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們也不贊成對國學的功能無限誇大。但毫無疑問,閱讀國學經典,必能促進我們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喚起我們對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先賢們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這些作品體現著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闡述的“自強不息”的君子人格,《論語》所強調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詩經》所培養的溫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經》所閃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們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範式。品讀先賢留下的經典,恰如與他們進行一次次心靈的直接觸碰,進而去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見賢思齊,激濁揚清。
正是基於對國學經典的這種認識,我們精選了這套《萬卷樓國學經典》系列叢書,以期引導步履匆匆的現代人走近國學經典、了解國學經典。在選編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體現這樣一些特點。
首先,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最具代表性。在選目中,我們注重於最經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時問內,把那些最具影響力,最應該知道的作品提交給讀者。四書、五經、先秦諸子、唐詩宋詞等這些具有符號意義的作品無疑是最應該為我們所熟知的,因此,我們首先推出的30種作品部是這些經典中的經典。
其次,我們希望能夠做出好讀的經典。在面對國學作品時,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詞常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所以,我們試圖用簡潔易懂的形式呈現經典,使普通讀者可隨時隨地以自己的時間、自己的速度來進入閱讀。因此,我們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釋和譯文,使讀者能夠真正地“無障礙閱讀”。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刪減,將那些專業研究者更關注的內容略去,讓普通讀者能夠更快地了解經典概況。作為一名普通讀者,也許你會常常感慨,以前沒有花更多的時問去讀更多的經典,如今沒有機會或能力來細讀。但實際上,讀經典什麼時間開始部不算晚,“萬卷樓”就是一個極好的途徑。重讀或是初讀這些經典,一樣可以塑造我們未來的生活。
第三。我們希望呈現一套富有美感的讀物。對於經典而言,內容的意義永遠排在第一位,但同時。我們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與內容相匹配,因而,我們在編輯過程中選取了大量的古代優秀版畫作為本書的插圖。對圖片的說明也做了精心設計,此外,圖書的編排、版式等細節設計部凝聚了我們大量的思索。我們希望這套經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糧,擁有文本意義上的價值,更能帶來無限美感,成為詩意的淵藪。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卡爾維諾對經典的評論讓人擊節嘆賞,我們也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彰顯經典的價值,使讀者在細細品讀中真正融化經典,真正做到“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同時,經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當我們走進經典之時,不能只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也可用個人自我的方式進人經典,作精神的逍遙之游,對經典作貼近個體生命的詮釋和閱讀,在現實社會之上營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園,獲取一種詩意盎然的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