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堂塔

萬佛堂塔

萬佛堂塔位於北京門頭溝區永定鎮萬佛堂村南山坡上。磚砌,六角形五層密檐式,坐北朝南。磚築六角形須彌座上部由三層磚雕仰蓮承托塔身。塔身六面,南北兩面為券門,其餘四面為格子窗。門窗上部有磚雕如意頭紋飾。塔身上部為五層密檐,每層檐均以斗拱承托。第一層塔檐砌出兩跳,其上四層砌出一跳,弧形塔檐,造型優美。塔剎早已無存。此塔為萬佛寺高僧之靈塔,整座塔的磚雕藝術具有很高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佛堂塔
  • 建於明代
  • :約9米
  • 位於北京
發展歷史,設計結構,水洞命名,洞內景觀,

發展歷史

萬佛堂花塔建於遼鹹雍六年(1070),是中國現存準確年代最早的花塔。萬佛堂塔東的天王殿,面闊三間14.72米、進深二間5.1米,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檐柱外出兩跳插拱承托挑檐梁,碌
灰筒素瓦,硬山頂,保存了明代的建築風格。六祖堂,供奉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鑄造的六祖銅像,為跏趺坐,高1.35米、寬1.16米、座高0.71米,為宋代雕刻精品。1987年建的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每尊高6米、重10噸)及觀音殿內的觀音像(高4米,重約5噸),均系康熙二年(1663年)鑄造,原安放在大佛寺,是北京內現存最大的古代黃銅鑄像。梁大同三年(537年),詔許曇裕法師在此興建一華麗的木塔,供奉從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賜名寶莊嚴寺舍利塔。北宋初年,焚於火,寺仍存而塔已湮滅。
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稱淨慧寺。紹聖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與信士王衢歸沙門道琮於舍利塔故址重建寶塔,下瘞佛牙舍利,龕藏賢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來寺,見塔畔植有蒼翠的榕樹6株,欣然手題“六榕”寺榜,後來遂稱六榕寺。千佛塔於清初重修後,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斕而有花塔之稱。初期寺門南向,占地廣袤。明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為永豐倉,僅存塔及觀音殿
兩年後僧人於塔東重建覺皇殿,改門東向。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淨慧寺一度歸併於西禪寺,以後明正統、嘉靖萬曆、天啟及清乾隆、鹹豐、同治年間均有重修。如今占地7000多平方米,殿堂房舍多為清代以來重建、新建。民國初年補種榕樹,並建補榕亭以紀念蘇東坡。1980年重修花塔、六祖堂等處,擴寬塔院,1983年、1987年先後重建大雄寶殿和觀音殿。1993年又建藏經閣
萬佛堂花塔建於遼鹹雍六年(1070),是中國現存準確年代最早的花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觀9級,內連暗層共17層,高57.6米。塔身除斗拱及樓層、欄桿用木製外,其餘大部分用砌就, 作井筒結構,首層直徑12米,各層砌磚疊澀挑承平座和瓦檐,並逐層向內收進,塔壁上多處有“廣州淨慧寺寶塔磚勸首林主簿並轉運司監勸史首王”等銘文磚,首層的副階和各層琉璃瓦檐出檐較淺,則是晚清重修時的式樣。二層以上的木欄桿,1980年修復時採用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欄式,樓梯作穿塔壁繞平座式。豎立於塔端中央的塔心柱用銅柱,鑄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柱身密布1033尊浮雕小佛像和雲彩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千佛銅柱連同塔頂上的金色火焰寶珠、雙龍珠、九霄盤、覆盤和8根鐵鏈等整串構件,重逾5噸。塔坐北朝南,磚結構,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筍狀。須彌座高5米,筍狀塔身,下側嵌鑲兩層樓閣。往上至頂是佛龕,內各供佛像。每龕下,均有伸頭向外的磚雕吻首或大象的頭。
萬佛堂塔萬佛堂塔
萬佛堂建在北京歷史上有名的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創建於唐玄宗時期(公元713年—公元756年),原名龍泉寺,後改大曆禪寺。萬佛堂建築雄偉而端莊,背靠險峻山峰,前有清水流涌,為這座古老的建築增添了詩情畫意。萬佛堂塔位於萬佛堂中央

設計結構

萬佛堂塔建在萬佛堂西北側山崖上。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單層磚構,由塔基塔身塔頂三個部分組成。塔基是典型的遼塔形制,
萬佛堂塔萬佛堂塔
萬佛堂塔
即由須彌座及仿木構的平座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個正面砌出券門,南門可入塔心室。 其餘三面是假門,塔外壁有浮雕菩薩、力士像。塔身四個斜面上砌出直欞窗。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層,平坐以上即為華美的大塔剎,塔剎外形如一根竹筍輪廓是弧線狀,其表面用磚砌成八層相疊的龕室,最下一層仿城牆,並具有城門城樓。上七層都是單層佛龕,龕內有佛像,龕下托以圓雕的等形式的龕座,上下層龕位互相疊錯,具有漸變的、有韻律的圖案組合。最上即是剎頂,已毀。

水洞命名

萬佛堂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它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初建於唐代,原名“龍泉寺”。萬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發育在奧陶紀石灰岩地區的巨大溶洞,原名“水簾洞”,因唐宣宗年間有一位比丘號溪的老人在此創建萬佛堂,遂改稱“萬佛堂孔水洞”。

洞內景觀

洞內有泉,水勢洶湧。洞壁存有隋大葉十年 (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於水中。唐萬佛堂早已廢圯,數處古建築遺蹟和幾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萬佛堂孔水洞旁。現存
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無梁建築,堂內三壁嵌滿唐大曆五年(770年)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雕乘獅文殊菩薩像和乘象普賢菩薩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雙手合十,或獻花奉寶,形態不一。其中西南壁伎樂天浮雕最為精美,天人持各種樂器作彈奏狀,肌肉豐滿,形態自如,是唐代雕刻藝術的傑作。孔水洞原有兩扇巨大石門,早已不見,僅有寬尺許的石樑橫臥在洞口,人們可以跨越石樑,緊貼洞壁,穿過溪流潺潺狹長券洞至“求簾洞”洞囗,券洞盡頭石壁上有兩尊石雕佛像,並有《蓮花經.觀世音普門二十四品》刻經,這些珍貴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節,人們可徒步通過“水簾洞”進入第一大型洞廳,然後還須乘小舟才能飽覺“水底洞天”。
萬佛堂塔萬佛堂塔
洞中有三大洞廳,其中以第三大洞廳最為壯觀,廳前一排石鐘乳低俯水面,廳後遍布潔白晶瑩的石花,廳南側有一張嘴瞪目的“大鱷魚”把守“九曲迷宮”入口,遊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遼代華塔、元代磚塔各一座,華塔上有“鹹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為研究中國華塔出現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