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萍鄉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萍鄉市上栗縣是中國煙花爆竹的發祥地。當地煙花爆竹生產歷史悠久,煙花爆竹的發明者李畋便為上栗人。

據《唐史》記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據說他曾用自己發明的爆竹,幫助唐太宗李世民驅除山魈邪氣,使其龍體康復,遂被封為爆竹祖師。

1935年編著的《中國實業志》記載:“湘省爆竹製造,始於唐代,發達於宋末及遜清乾隆年間。”又據民國版《醴陵縣誌》記載:“鞭炮業由上栗市發展至瀏陽金剛頭,漸推廣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帶。”可知,上栗的鞭炮生產早於瀏陽和醴陵。

據老藝人回憶,上栗從明朝開始做鞭炮,到清朝時,各家各戶生產已很普遍。清康熙以後,上栗成了爆竹生產、銷售的集散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萍鄉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 地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
工藝起源,生產工具,文化傳承,迅速發展,

工藝起源

清末民初時期,上栗從事爆竹生產和經營的廠家、作坊發展到上百家,年產爆竹兩萬箱以上。民國時期,上栗爆竹出現了更為興旺的發展勢頭,不僅有外商雲集上栗設莊收購併轉銷,本地一些爆竹業主,也由原來的單純生產,轉變為生產與收購轉銷並行,從而使他們成為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如“榮茂隆”就是如此。當時生產的爆竹品種主要有“頓鞭”“八扣”“加花”“滿地紅”“寸金”“頂堂”等。
萍鄉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栗花炮生產工藝基本上沿襲傳統的手工技藝。以鞭炮生產為例,從紙張到成品大體要經過15道工序,即裁紙、扯筒、褙筒、洗筒、腰筒、括底、乾燥、上硝、封口、鑽孔、插引、扎頸、結鞭、封裝、成箱等。八十年代後,通過歷史的技術積澱和科技的發展創新,上栗人廣開思路,探索出了花炮生產的新方法和新工藝,製作出了各種製造花爆的機械,一些傳統手工生產技藝逐步被機械化生產或半機械化生產代替,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大了安全係數,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生產工具

傳統花爆生產器具主要有腰紙刀、架、引爬、硝筒、簽子、刮子、扯凳(捲筒)、磕刀、鑽板、鑽子、盤子、硝筒等;現代花爆生產器具主要有分紙機、扯筒機、制引機、制硝機、刮底機、切割機、烘乾機、插引機、結鞭、封裝機等。

文化傳承

上栗人歷來有敬仰爆竹之神、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民間對爆竹始祖李畋的信仰和膜拜古已有之。早在明洪武三年,便在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這天,上栗從事爆竹業的人們都紛紛到此悼念祖師。此外,上栗人遇有喜事都會燃放爆竹以示慶賀;逢年過節,一般會買幾掛爆竹祭神拜祖,特別是春節期間,人們會持續不斷的燃放鞭爆,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迅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栗的煙花爆竹業迅速發展,生產技術由傳統手工製作發展到機械化生產,品種由原來的四大類400多個品種發展為12大類1200多個品種,並有“高空火箭群”“互倫西亞柑子樹”等21個新產品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1987年8月,在西班牙舉辦的第24屆國際煙花節大獎賽上,江西省代表團獲得集體第二名,其中由上栗生產的“綠林軍”“煤城夜景”等7個產品獲獎。2000年5月,上栗縣成立了花炮工業管理局。到2006年,上栗全縣已擁有新建和已建的花炮廠1059家,主要分布在上栗、金山、桐木、雞冠山、長平、福田、赤山、東源等鄉鎮,產品遠銷全國各省市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